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

时间:2022-05-22 09:47:47

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

【摘要】 目的: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TB)在结核病快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74例结核病患者(疾病组)和48例非结核病(对照组)对照,同时采用结核杆菌涂片、结核抗体(TB-Ab)、结核菌素试验(TB-PPD)及结核感染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TB)进行检测,并比较四种检测方法对结核病的诊断价值。结果:T-SPOT.TB法的敏感性为75.68%、特异性为91.67%、阳性预测值为93.33%、阴性预测值为70.97%,均明显高于TB-PPD法的55.41%、56.25%、66.13%、45.00%和TB-Ab法的36.49%、68.75%、64.29%、41.25%,涂片染色镜检阳性率仅为9.46%。结论:T-SPOT.TB是诊断结核感染的快速、敏感的方法,在结核性疾病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结核杆菌涂片; 结核抗体; 结核菌素试验; 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结核病

中图分类号 R446.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30-0057-02

doi:10.14033/ki.cfmr.2015.30.028

我国是全球结核高疫情国家之一,年新发病例超过100万人,以肺结核为主,肺外结核约占15%~20%[1]。目前结核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影像学、痰涂片、痰分枝杆菌培养和结核菌素(PPD)试验等,阳性率与特异性均较低,临床上易造成漏诊和误诊,肺外结核更为明显,结核分枝杆菌培养阳性是结核诊断的金标准,但分枝杆菌培养时间太长(6~8周)[2]。江苏省已广泛接种卡介苗(BCG),与结核菌素试验所用的结核杆菌纯化蛋白衍生物(PPD)有交叉反应,会出现较高的假阳性,部分老年人或免疫功能低下患者又会出现较高的假阴性率,影响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因此笔者所在医院引进近年发展起来的结核感染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TB),为临床早期发现结核病提供帮助。本文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探讨结核感染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TB)在结核病快速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4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住院和门诊的结核病患者74例为疾病组,男43例,女31例,年龄21~88岁;其中肺结核48例,肺外结核26例(结核性胸膜炎20例,肾结核2例,结核性淋巴结炎4例);所有患者均经病原学、组织病理学、影像学等实验室检查和/或诊断性抗结核治疗有效等方法结合临床最终确诊。非结核病48例为对照组,男24例,女24例,年龄30~92岁;其中细菌性肺炎35例,泌尿系统结石5例,肺癌8例。两组均实施(结核杆菌)涂片、结核抗体(TB-Ab)、结核菌素试验(TB-PPD)和结核感染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T-SPOT.TB)检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实验方法

1.2.1 T-SPOT.TB检测

1.2.1.1 T-SPOT.TB检测试剂盒由英国Oxford Immunote公司生产,由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2.1.2 采集肝素锂抗凝患者外周血5 ml,室温保存,按操作程序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稀释成2.5×106个细胞/ml的工作液,在已预先包被IFN-γ抗体的微孔板中分别加入细胞培养液作为阴性对照,植物血凝素(PHA)作为阳性对照,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混合多肽-早期分泌靶向抗原(ESAT-6)作为抗原A和培养滤液蛋白10(CFP-10)作为抗原B,各50 μl为检测孔,然后再在各孔中加入100 μl已配好的单个核细胞工作液37 ℃5%CO2培养16~20 h,洗板后加入酶标记鼠抗人IFN-γ单克隆抗体,2 ℃~8 ℃孵育1 h,洗板后加底物显色,根据试剂说明书进行阅读并统计。

1.2.1.3 T-SPOT.TB结果判定严格按照说明进行,当阴性对照孔斑点数为0~5个且测试孔斑点数减去阴性对照孔斑点数≥6个或阴性对照孔斑点数6~10个且测试孔斑点数≥2倍的阴性孔对照数为阳性,阳性对照孔斑点数>20个视为实验有效,阴性对照孔斑点数>10个视为结果无法判读,必须重新检测,如阳性对照正常而检测孔斑点数达不到阳性标准则判为阴性[3]。

1.2.2 TB-PPD试验 按《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手册》标准操作和判断结果。

1.2.3 TB-Ab检测 试剂盒由天津中新科炬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提供,胶体金方法。

1.2.4 痰漂浮集菌涂片法 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介绍方法操作和判读。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四种检测方法诊断阳性率比较

T-SPOT.TB法,疾病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52.83,P0.05);TB-PPD法,疾病组的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1.58,P>0.05);结核分枝杆菌涂片法结核病组的阳性率仅为9.4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字2=3.23,P>0.05),见表1。

2.2 四种检测方法对结核感染诊断价值比较

T-SPOT.TB法敏感性和阴性预测值均明显高于其他三种方法;T-SPOT.TB法诊断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显著高于TB-Ab和TB-PPD。结核分枝杆菌涂片法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为100%,但敏感性太低,见表2。

3 讨论

根据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显示,我国已有超过5亿人感染结核分枝杆菌,每年发病人数约130万。结核病感染部位不同,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特别是儿童结核病和肺外结核临床很难找到病原体,导致漏诊或病情延误,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是改善预后和控制结核播撒的关键和重要环节[4-5]。

血清学诊断如结核抗体试验(TB-Ab)虽然方便快捷,但敏感性较低,又因本地区已广泛接种BCG和人群中较高的隐性感染率,导致TB-Ab假阳性较高。

PPD的某些抗原成分与接种的BCG和非结核分枝杆菌有交叉反应,易出现较高的假阳性,又因为年老、年幼及重症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使用免疫抑制剂等使实验缺乏足够的灵敏度而致较高的假阴性[6]。

T-SPOT.TB是英国牛津大学2003年开发的一种新的结核感染检测方法,检测原理:(1)机体被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体内淋巴细胞被致敏,当这些已致敏T淋巴细胞再次受到结核菌特异性抗原剌激,就会释放干扰素IFN-γ。通过体外针对特异性抗原刺激后效应T淋巴细胞释放IFN-γ水平的检测,可判断是否存在结核感染。(2)结核分枝杆菌的ESAT-6和CFP-10是由一段RDI基因序列编码产生的特异性低分子蛋白,卡介苗和大部分非结核分枝杆菌中不存在[7-8]。对照组T-SPOT.TB法检测阳性率仅为8.33%,本组实验显著低于我国近一半的结核潜伏感染率,这可能与笔者所在医院对此实验标本采集要求不够重视,标本采集要求不严格,放置时间过长才送检,特别是气温对此实验影响很大。我国为结核潜伏感染大国,T-SPOT.TB阳性无法区分是结核的潜伏感染还是活动状态。因此T-SPOT.TB是否适用于高感染率下的临床诊断、如何应用,需要慎重对待,而且T-SPOT.TB阳性结果有可能是堪萨斯、苏氏、戈登或海分枝杆菌感染所引起。

参考文献

[1]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技术指导组.2010年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报告[J].中国防痨杂志,2012,25(8):485-508.

[2]王森,陈嘉臻,张舒,等.血清学诊断方法及T细胞斑点试验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2013,6(1):13-17.

[3]陆建红,陈国军,杜开齐,等.结核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诊断结核感染的临床应用[J].武警医学,2013,24(10):866-868.

[4]孙秋凤,严永东,陈正荣,等.T细胞酶联免疫斑点试验在儿童结核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4,13(2):127-129.

[5]江载芳.要重视儿童结核病的防治[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3,18(7):385-386.

[6] Lalvani A,Pareek M.Interferon-gamma release assay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J].Enferm Infecc Microbiol Clin,2010,28(4):245-252.

[7] Lalvani A.Spotting latent infection: the path to better tuberculosis control[J].Thorax,2003,58(11):916-918.

[8] Nicol M P,Pienaar D,Wood K,et al.Enzyme-linked immunospot assay responses to early secretory antigenic target 6,culture filtrate protein 10, and purified protein derivative among children with tuberculosis: implications for diagnosis and monitoring of therapy[J].Clin Infect Dis,2005,40(9):1301-1308.

(收稿日期:2015-06-19) (编辑:张爽)

上一篇:在中职学生中开展岗前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下一篇:浅析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中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