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是一个“寻租场”

时间:2022-05-21 11:32:23

中国股市是一个“寻租场”

中国股市缺少真正的长期投资者。政府随意地管制,大家没有稳定的预期,不出问题才怪。

“自己掐不死自己”,如果制造假冒伪劣的企业是政府的企业,政府就很难下手。这跟民营企业不一样,民营企业要是名声坏了,它也就完蛋了。但如果是国有企业,市场要你死,政府还想让你活呢。这种产权结构必然对市场产生破坏作用。

如果股市出现了很多骗子,那么一定有受害者。受害者呢,不一定有办法用法律手段来欺骗他的人,但他还有一招,那就是不再买你的股票,不再跟你做交易,这是他对你最后的惩罚。你因为担心这一点,行为就会变得规范起来,就会讲信誉。

现在我们的股市有那么多骗子,相应就有更多的受害者。那些受害者,比如说散户,没有多大的力量,但他们可以选择退出,结果可能就是市场交易的急剧萎缩。

但是,中国的股市并没有出现急剧萎缩,相反,股民们还是奋不顾身地往里冲。为什么?原因就在于,如果政府承担了培育市场、发展市场的责任,那么这个股市现在是不能萎缩的,它必须不断地发展,而政府可以想方设法使得受骗的人不退出这个市场。

政府如何能让受骗的人不退出这个市场呢?一个办法就是对受骗的人进行补偿。由于政府给受骗人补尝,所以受骗人最后的结果是没有受到损害。总体上可能就是这样。这样,他们才有可能继续在市场交易。这样一来,那些骗子也就获得了更多的机会继续行骗。

我一直在想,中国这么一个股市,明明上市公司没有收益,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小股民一个劲儿地往里冲?他一定是有好的预期!他必然觉得可能得到的好处比可能受到的欺骗加上其他成本还要大,才会往里冲。

我发现事实可能是这样:在中国这样一个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股市,所有冲进股市的人,除非你运气特别不好,否则都会得到一些好处。

那么,骗子们拿走的钱是谁支付的呢?是那些在股市外的人支付的!

举一个例子。琼民源做假账垮了,买它股票的人受骗上当。如果在一个正常的市场中,股民就会受损,就会学乖,他以后会更加小心地去了解一个企业,慎重买股票。

但是我们采取什么办法?琼民源垮了,股民有意见,说这个市场不规范,他们要闹事。政府就把“中关村科技”这个名称给了琼民源,而琼民源原来濒临破产、受骗的股东,现在摇身一变,变成了“中关村科技”的股东,股价翻番,皆大欢喜。你想想,“中关村科技”包含了多少因为政府管制而在人们心目中形成的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

如果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的话,大家就会形成稳定的预期:没关系,我知道股市有骗子,我可能会被骗,但如果我真的被骗了,政府会从其他渠道来补偿我。如果将来“中关村科技”也不行了,再换成别的科技股票就是了。

这样就使得股市泡沫啊、黑幕啊、骗子啊越来越多。

那么,为什么场外人没有想到这一点,没有感觉到有什么不对头?

经济学证明,集体行动存在许多悖论。历史上好多这样的例子。在早期的英国,国王大量借私人的贷款,却又任意修改借款合同,延期还款、降低利率等。如果债权人预期到国王这样做,就不会给他贷款,或者联合采取对策。

但问题在于,这些人很多,国王总是可以贿赂其中的一部分人,让反对给他贷款的联盟形成不了。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好多破产法规定都要有一个“优先程序”,要有“债权人会议”,目的就是要防止集体行动的“囚徒困境”。

例如,我这个企业要破产,我欠100个人的债,其中也欠你的,你是一个比较大的债权人,他们的钱我都不还,我只还你的,把你给安抚住,你还继续给我支持,那我就没有必要去建立信誉了。

股市情况与此类似。政府用场外人的资源补偿场内人,因为股民很集中,有这个要求;而场外人虽然人数众多,但很分散,而且利益相对间接,尽管大家有利益在里边,但不可能形成合力阻止政府这样做。而且,个人明智的选择是,与其发出声音阻止政府这样做,还不如自己直接进场寻租更好。所以我说中国股市实际上是一个“寻租场”。

上一篇:IT治理:公司治理中的IT激励体系 下一篇:利润操纵现象的探讨和会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