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管理

时间:2022-05-21 07:49:53

浅谈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管理

摘 要:文章通过对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现状及成因的分析,从增强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建立预算管理责任体系、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加强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与监督,建立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体系等方面,对完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提出建议,以达到加强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绩效的目标。

关键词:科研项目经费 预算 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3-107-02

近年来,为全面推行科研项目预算管理,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强预算编制,推行预算评估,规范预算执行,开展绩效评价,提高了资源配置的科学性,有效规范了科研项目经费的管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尚需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因此,本文通过对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现状及成因的分析,分别从增强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建立预算管理责任体系、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加强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与监督,建立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体系等方面,对完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提出建议。

一、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现状分析

(一)科研项目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1.预算编制意识淡薄。首先,科研人员对经费预算的严肃性、重要性认识的不足,认为编制预算的目标就是申报项目,只要把项目争取下来就可以了,没有根据项目的研究进度和实际需要进行认真测算、精心编制。其次,与财务部门沟通不够,自己单打独斗,凭经验估算,导致预算编制缺乏合理性及准确性,不能全面真实反映预期成果所需要的成本支出,从而影响科研项目的预算执行及验收评价。

2.预算编制结构不合理。项目(课题)经费预算编制结构不合理,导致专家评审时对编制虚高的预算进行削减,对编制偏低的预算未能给予调增,从而影响了项目(课题)经费的申请、执行及结题验收。如在设备费预算的测算内容中,应尽量安排用于购置专用设备,一般不宜列支实验室必备的常规通用和办公设备;又如差旅费、劳务费等研究过程中肯定会发生的支出,应根据科研任务的实际需要,实事求是地编制。

3.测算依据过于笼统。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应当对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等进行详细说明。但实际操作过程,多数科研人员对测算依据的说明不够重视,,测算依据过于笼统、模糊,不够细化和明确,致使专家无法确认项目的经费需求,也无法鉴别经费需求的合理性。虽然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建立了预算评审结果的沟通反馈机制,给科研人员提供一次补充说明的机会,但意见的反馈是否详实,表达的意思是否明确,科研人员的理解是否充分,都将会影响到预算补充说明质量,同样会影响到科研项目经费的争取。

(二)科研项目经费缺乏有效的监管

1.法人责任制未能得到有效的落实。赋予项目(课题)组科研自,有效调动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一定程度上也出现了项目承担单位管理弱化的问题。有些单位责任意识淡化,单位领导热衷于争项目争资金,却不能有效地履行法人责任,对项目实施过程疏于管理、监管不力。

2.部门协同管理的责任缺失。科技部门、财务部门及项目(课题)组之间未形成有机业务链,预算管理流程中部门的责任缺失,导致科研项目经费过程监管不到位。

3.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监管不力。首先,平时不能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和把握预算的执行情况,项目验收时,调账频繁,没有真正起到预算前期控制和过程控制的作用。其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存在没有按预算使用科研经费,且有部分经费没有真正用在科研上的现象,甚至有极少数人弄虚作假,用假票据虚列支出以及编造虚假合同违规转移资金等违法乱纪行为,这都大大改变了科研立项的初衷。

(三)科研项目预算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1.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1)编制人员的专业局限性。科研人员大多缺乏财务知识,虽然经费主管部门一般都要求课题申报单位财务人员参与课题预算编制,但实际操作时,由于上报预算要求的时间较紧,财务人员参与度不够,即使在预算上报财务审核环节提出了修改意见,由于时间的关系,预算也未能得到很好的论证及修改。另一方面由于财务人员掌握的第一手资料不全面以及对科研活动相关专业知识的缺乏,再加上两者沟通不足,未能实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从而使课题经费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及可操作性将大打折扣。

(2)科研活动的自身特殊性。由于科学研究和科技开发具有探索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等特点,且不同领域、即使是同一领域不同研究方向的课题,其经费预算需求都会有所不同,这样就给建立符合不同类型科研活动规律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带来困难。因此,以定额标准指导预算编制,提高预算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尚需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2.科研项目经费缺乏有效监管的原因。

(1)执行预算的意识淡薄。科研人员在编制预算时主要考虑如何最大限度地把科研项目经费拿回来,对后续的预算执行考虑较少,再加上对市场调研的不充分,致使在实际执行中预算支出与实际支出相差较大。一些科研人员的思想理念中,片面强调科研自,对单位的监督管理有抵触,习惯拿科学研究的不确定性为借口,不按批准的预算执行,甚至存在违规、违法使用科研经费等问题。

(2)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缺失。首先,项目预算控制与财务核算系统脱节,未能实现对经费使用的动态监控。其次,科研项目管理过程中缺乏良好的沟通、责任不清、相互推诿,未能形成合力及发挥各自专业优势,造成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脱节,从而使科研经费缺乏有效的控制。

二、加强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建议

(一)增强对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认识

1.树立正确的观念。首先要真正认识到科研项目预算管理的重要性,从思想上、行动上重视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工作,确实发挥科研经费管理的职能作用,抓好项目的申报与实施,保证科研资金的安全和完整。项目负责人消除“科研经费是自己争取来的,想怎么花就怎么花”的认识误区,应树立“用好经费,接受监督”的责任意识。

2.增强预算管理意识。定期组织科研经费管理的相关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开展财经法规、预算管理等方面的学习和培训,提高对预算管理的认识,让科研人员了解和掌握国家财经法规及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把自律意识落实到执行制度上来,科学规范地使用好科研经费。

(二)建立科研项目预算管理责任体系

1.强化法人责任制。充分发挥项目承担单位在科研管理过程中的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督作用,进一步强化单位领导的责任,提升预算管理和预算执行的责任意识,建立行之有效的预算管理体系,落实预算管理责任链,将预算管理科学化渗透落实到预算管理单元中去,促进预算管理与科研的紧密结合。

2.明确职责与强化协同。建立健全项目经费管理责任制,明确项目(课题)负责人、科研管理部门及财务部门的职权;推进预算管理的协同机制,加强财务部门与业务主管部门联动,具体执行部门全力配合和落实的责任机制,促使科研项目经费合理、有效的使用。

(三)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1.熟悉预算编制方法,把握支出科目内涵。认真领会各专项经费的管理办法,仔细阅读预算编制说明以及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预算管理问答,了解科研经费的特点,熟悉预算编制要求和方法,把握各支出科目的内涵。

2.预算编制坚持“三性”原则。课题预算应根据研究开发任务的实际需要,以科学的态度提出预算需求,认真贯彻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的原则。财务部门应对国家相关财务制度、经费开支范围及标准等进行把握;科研管理部门应会同课题负责人,结合课题目标的任务对所列支出的相关性、合理性进行把握。

3.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科研项目预算编制要早筹划、早安排,要做前期的市场调研,充分考虑市场因素的变化,在同行业(同领域)公允的范围内据实编制;预算编制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技术路线、考核指标等要求,各科目测算依据应尽可能地准确可靠,预算理由应充分合理,特别对设备、主要原材料的购置等需提供详尽的论证材料,来提高实际经费支出与经费预算的吻合程度;预算的上报时间要求比较紧,必须要求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先期介入,分工协作,与课题负责人一起共同完成预算编制工作,避免在审核环节,提出修改意见,由于时间匆忙,致使预算未能很好的修改与完善。

(四)加强科研项目的全过程管理与监督

1.建立对科研项目的全过程跟踪管理。构建多层次的监管体系,切实发挥行业部门、科技主管部门、社会中介机构和承担单位的经费监管职责,加强协调和沟通,形成监管合力,对提高科研经费的安全和效率,提升科研能力,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但财务管理是科研管理的基础性工作,预算执行的关键在财务监控,监控有序则能确保预算目标的完成。为确保科研经费的有效使用,真正做到按照科研需求科学编制和实施预算,需充分发挥财务人员在科研立项、预算、核算及验收工作中的决策和监督作用,让财务管理与监督贯穿项目管理的始终,实现对科研项目的全过程跟踪管理。

2.建立与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以财务制度建设为基础的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框架,对经费开支的范围、标准,审批的职责、权限和程序等做细致的规定,保障科研项目经费安全、高效的使用。

(五)建立科研服务及信息化管理体系

通过信息化手段建立项目(课题)预算管理和控制平台,在方便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及时和便捷地了解财务信息的同时,实现对经费使用的动态监控。通过对财务信息进行多层次、多视角的分析,建立定期的经费评估与反馈调整机制,逐步摸索科研活动相应的成本补偿机制,为今后编制项目(课题)经费预算提供科学的依据,也为建立符合不同类型科研活动规律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创造条件。

(六)建立科研项目的绩效考评体系

建立科研项目绩效考评制度体系,对提高科研管理水平,优化资源配置,促使科研经费安全、高效的使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建立绩效预算管理制度。通过建立绩效预算评价体系,用量化的指标来衡量每项计划在实施过程实现需消耗的资源、资金,同时确定绩效目标。这种新的预算理念要求在编制预算时先明确追求的“结果”,根据“结果”来编制预算,投入资金。该预算方法赋予了单位更大的预算执行权,让最熟悉情况的管理者自己决定资源的配置,给科研人员有充分的自和适当的弹性空间,也避免过多的检查,牵扯科研人员更多的精力。

2.建立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制度。探索推进绩效评价工作,构建适应科研活动规律及管理特点的绩效评价方法和工作体系,逐步建立面向结果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机制。对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主要看其任务书的绩效目标是否完成,是否提升了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水平,是否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社会公众或服务对象的满意度如何等,通过对预算执行过程和完成结果实行全面的追踪问效,引导和促进科研项目经费合理、有效使用。

3.加强绩效评估结果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把绩效评价结果与项目预算安排挂钩,建立“优胜劣汰”的激励约束机制。绩效好的项目需要继续安排的要优先安排预算资金,绩效差的要削减预算甚至取消同类项目,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工作实效,充分发挥绩效评估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薛亚玲.课题制下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制度分析、国外经验借鉴及对策建议.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1(4)

[2] 李清明.科研课题预算执行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11(4)

[3] 崔嵬.完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管理的对策与建议.现代经济信息,2011(1)

[4] 陆学文.科学编制科研课题经费预算之管见.财经界,2010(1)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安徽合肥 230031)

(责编:若佳)

上一篇:谈医院新财务会计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基于ISO9000的后勤精细化管理模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