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平片、CT、MR影像诊断价值对比分析

时间:2022-05-21 06:34:52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平片、CT、MR影像诊断价值对比分析

[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平片、CT、MR影像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50例60个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均按照X线、CT、MR影像进行诊断检查。结果 X线平片、CT、MR影像对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阳性率分别为25.0%,66.6%和93.3%。结论 X线平片、CT、MR三项影像诊断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的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此为MR、CT和X线平片,其中,MR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又无电离辐射,是检查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最好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股骨头;缺血坏死;X线;CT;MR

[中图分类号] R816.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c)-0051-03

股骨头缺血坏死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骨科疾病,通常情况下,多发于30~60岁男性。由于股骨头连接着上体和下肢,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一旦股骨头发生缺血性坏死,就会侵害髋关节,甚至股骨头塌陷变形,从而影响髋关节功能,严重者还会直接导致残疾。因此,及早发现并及早治疗对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愈后有重要意义,从而使局部血管再生,避免股骨头产生塌陷变形的情况。为了对比分析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平片、CT、MR影像诊断价值,特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50例共60髋,患者均按照X线平片、CT、MR影像进行诊断检查,且所有患者均符合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相关诊断标准。50例中,男性38例,其中双侧发病8例;女性12例,其中双侧发病2例。患者年龄均在20~55岁,平均年龄为45岁。多数患者病情呈现慢性进展过程,临床表现为髋部疼痛、跛行和活动障碍等病症。

1.2 检查方法

50例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患者,患者均行X线平片、CT、MR检查。X 线:采用意大利GMM 560Ma DR拍片机,带滤线器,焦片距为1 m,患者取仰卧位,身体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两下肢伸直,足尖向上,两足第一趾并拢,摄影范围上缘包括髂嵴,下缘包括坐骨,中心线对准两侧髂前上嵴连线中点至耻骨联合下缘连线中点,垂直床面射入。CT:采用德国西门子Emotion 16层螺旋CT 机,患者仰卧位,上缘包括髋臼,下缘包括粗隆,行股骨头横断位容积扫描,扫描层厚和层间距均为3 mm,矩阵为512512,运用骨窗和软组织窗进行观察,必要时行MPR以多方位观察。MR:采用德国西门子MAGNETOM Avanto 1.5T核磁共振仪行股骨头冠状位或横断位T1、T2及T2抑脂像扫描。选体部线圈,用TSE序列,具体参数为T1:TR623ms,TE23ms;T2:TR3000ms,TE85ms,FOV380 mm平均采集次数为2,层厚3 mm,层间距0.6 mm,偏转角150°。

1.3 观察指标

根据股骨头坏死的病程进展,可将其分为5期:X线放射学没有任何变化,为Ⅰ期;可以检测到囊性变或者局灶性应变,且无皮质下透亮区,为Ⅱ期;股骨头坏死时顶部半月状软骨下断裂,股骨头软骨下骨小梁与软骨分离,在X线诊断下呈现新月形透明带“新月征”,为Ⅲ期;软骨下塌陷且股骨头变扁为Ⅳ期;髋关节狭窄为Ⅴ期。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处理,患者CSS评分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诊断结果以阳性率表示,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和χ2检验。

2 结果

从X线、CT、MR影像诊断结果可以检测出:X线平片检测出阳性病例15髋,阴性45髋,阳性率为25.0%;CT检测出阳性病例40髋,阴性20髋;阳性率为66.6%;MR检测阳性56髋,阴性4髋,阳性率达到93.3%。因此,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阳性率由高到低依次是MR、CT和X线。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阳性率诊断结果比较,见表1。

表1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阳性率对照表

3 讨论

股骨头缺血坏死是骨关节常见的疾病之一。但是国内外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一般认为,引起股骨头缺血坏死的病因以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创伤和酗酒最多见,最终导致股骨头血供减少,引起骨细胞和骨髓细胞坏死。根据病理改变,可将其分为坏死期、修复期和愈合期3个病理过程。其中,在坏死期时,纤维肉芽组织便会由股骨头基底部或股骨颈部顺着骨小梁间隙向死骨逐渐渗透;在修复期时,在纤维肉芽在向死骨逐渐渗透的过程中,便会在坏死骨小梁表面形成新生骨,随着病情进展,纤维肉芽组织大量增生, 进而形成成骨;而在愈合期时,病变边缘部的大量纤维肉芽组织向所包绕的死骨区缓慢渗透,最终导致股骨头缺血坏死,严重者会使人直接致残。

3.1 早期股骨头坏死的影像基础表现

X线和CT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有一定实际意义。X线平片在显示股骨头全貌、骨质关节面和关节间隙上优于横断面CT,目前仍作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首选检查方法。但普通X 线平片密度分辨率低,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骨质密度变化有一定限度,因此普通X 线平片检查阳性率低,试验病例的阳性率仅为25.0%。而CT 扫描较普通X 线平片密度分辨率高,可以较早期发现病灶,显示骨结构,可见囊性变和(或)局灶性硬化,试验中其阳性率为66.6%,然而,CT 无法显示早期的骨髓坏死、肉芽组织浸润,因此CT 诊断早期股骨头坏死也有一定限度。而MR试验中的阳性率为93.3%,它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病理基础是骨及骨髓细胞缺血,导致的骨髓细胞水肿坏死,以致坏死局部含水量增加,在病变区域早期出现长T1、长T2 异常信号,可以更多方位观察病变,并且可多序列参数成像为确诊提供更多依据。

3.2 X线、CT和MR对于检查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价值分析

3.2.1 X线对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 从表1中可以看出,X线平片检测出阳性病例15髋,阴性45髋,阳性率仅为25.0%。在利用X线平片检查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过程中,其优势在于操作方便简捷,且检查成本比较低,最重要的一点是,空间分辨率高,能够全面完整地将髋关节结构及其邻近结构显示出来。X线平片检查的缺点是检查出来的髋关节结构及其邻近结构有重叠部分,对于股骨头轻微的骨质结构及形态没有足够的显示,进而影响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的准确性。

3.2.2 CT对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 从表1中可以看出,CT检测出阳性40髋,阴性20髋;阳性率达到66.6%。利用CT检查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可以观察到片状低密度像,而在这些多处片状低密度的影像中,骨小梁逐渐缺少或者部分骨小梁被吸收进而消失,但关节间隙没有任何改变。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中期进行CT检查,会观察到在股骨头内出现大小不等、边缘模糊的囊状透光区。同时还能检测到股骨头内部出现高密度硬化性死骨,而股骨头软骨面发生不规则的变形或者断裂,关节间隙出现宽窄之分。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晚期阶段进行CT检查,便能够发现边缘模糊的囊状透光区,而股骨头软骨面出现断裂或者消失,股骨头发生塌陷而使形状有所改变,同时髋关节变窄或者消失。由于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关键部位在于股骨头前部,而CT检查可以将X线片无法检查到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部分内部形状检测出来,以其简单快捷直观的优势受到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它可以通过断层扫描可以直接将X线片无法检测到的骨结构扫描出来,甚至可以采用1~2 mm的薄层将骨纹理、骨皮质等详细且清晰地扫描出来,从而能够有效判断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症状,为医护人员提供有效便利,使检查的准确性得到大幅度提高,最终得到医学临床的广泛应用。

3.2.3 MR对于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 从表1中可以看出,MR检测出阳性56髋,阴性4髋,阳性率达到93.3%。利用MR检查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可以检测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会造成骨和骨髓细胞缺血,进而导致骨髓细胞水肿坏死,一旦骨髓细胞水肿坏死便会直接使坏死局部含水量大大增加,为全方位多参数的检测病变情况提供了病理基础,可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有效的影像诊断依据。当MR检测出现异常信号时,就会在正常的骨组织和坏死骨周围形成以炎性浸润和充血水肿为主的组织反应带,也就是说T2WI骨髓腔内,包围骨坏死灶的低信号带内侧出现平行排列的高信号带,从而呈现典型的双线征。通常情况下,双线征代表活骨与死骨反应界面,其中低信号带代表硬化骨,高信号带代表肉芽组织。因此,呈现这种双线征的概率可达到80%。随着病理过程的逐渐演变,骨小梁的大小和宽度会因各种组织细胞的不断增生而逐渐发生变化,最终出现坏死骨片。因此,MR检查早期股骨头坏死,具有较高的分辨率,不仅能够显示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解剖形态结构,还能够为医护人员提供更多病理方面的信息,从而为患者早期确诊,以提高治疗效果。

3.3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CT、MR影像诊断价值关系

通常情况下,血供一旦中断一定时间后,股骨头中的骨髓细胞、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就会出现坏死的现象,临床上也会出现因骨小梁无塌陷,矿物质保持不变,CT无阳性征象,随着病变的快速进展,坏死骨组织周围出现修复,而肉芽组织逐渐向死骨渗透,同时随着破骨活动和骨质的吸收使得在CT上的表现为骨质疏松、骨小梁断裂和新骨沉积使骨密度增加等表现。因此,CT与X线相比,在病变显示方面优于X线,不仅能通过骨小粱的结构改变判断X线难以发现的早期病变,而且在显示病变的微细结构上也优于X线,为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提供更多的帮助。而MR有更高的敏感性,能更充分地体现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演变过程,表现在坏死区,会随着骨髓细胞、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的坏死而不断产生变化,一旦坏死骨组织进行修复,使得大量毛细血管进入其中,这时T1WI,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最终形成水肿等。而后期T1WI,T2WI均表现为低信号。

综上,X线平片、CT、MR影像诊断对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阳性率由高到低为依次为MR、CT和X线平片,3种检查方式都在临床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选择哪一种诊断方式,还需要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通常情况下,MR因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又无电离辐射,是检查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最好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唐士军.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和CT诊断对比分析[J].西部医学,2003,1(2):161-162.

[2] 韩斗升,张慧.X线与CT检查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诊断[J].中外医疗,2010,29(19):160.

[3] 党计锋,潘兴利.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CT和MRI诊断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1,8(19):87-88.

[4] 随义,姜西良,王勇.CT检查在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分期诊断中的价值[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3,35(3):321-322.

[5] 魏庆兰,黄月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早期CT诊断[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8):87-88.

[6] 马英,卢延东,张威等.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X线、CT、MRI影像比较及其临床价值[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1):134-135.

[7] 王绍平.股骨头坏死的CT和MRI诊断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6(8):92.

[8] 唐士军,郑一兵.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的CT与MRI诊断对比分析[J].中外医疗,2011,46(28):179,181.

(收稿日期:2014-05-20)

上一篇:米索前列醇不同给药途径在中期妊娠引产中的应... 下一篇:临床用药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