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中重视技能培养研究

时间:2022-05-21 11:14:16

医学教育中重视技能培养研究

本文作者:廖承德 王光顺 李卓琳 谭静 丁莹莹 单位:昆明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放射科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与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相互渗透,使越来越多的医学研究生参与到各类医学科学问题的探索之中。作为导师如何将自己的学术发展规划与研究生的能力培养相结合,不断实现医学教育及科学研究的创新和发展,已经成为医学高等教育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能从课程设置、科研选题、科研管理等各个环节重视和完善学生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将直接关系到导师学术水平和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提高。为达成这一目标,作者在研究生培养中重点加强了以下环节的实践。

1研究生课程中更多的重视循证医学、文献检索、统计学

循证医学被称作是“医学的科学”,作为沟通现代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最为重要的环节,几乎贯穿了医学研究和临床工作中的每一个过程。在研究生从本科阶段的“传授型”学习向“研究型”实践的过渡中,接受循证的理论和方法至关重要。例如采用PICO格式(P指特定的患病人群;I指干预措施;C指对照组;O为结局)找准患者存在且急需解决的临床重要问题;了解医学文献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来检索重要的医学文献;通过诊断性实验和疾病治疗的循证分析评价来总结经验和评价能力等[1]。循证医学将使研究生树立以病人为主体,探究最好的医疗证据和客观评价医疗结果的意识,这将是有可能影响医学生终身学习和开展医学实践的一门学问。医学文献检索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实践中除了基本方法的学习和反复训练之外,更应强调使用医学数据库对提出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索的能力。汤森路透公司的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citationindex,SCI)是其中的佼佼者,采用合理的检索策略对科学问题展开寻根溯源的回顾性检索,以及求新求变的最新文献的获取,就能满足我们对科研选题和开题、研究设计、论文撰写及投稿各方面的帮助。同时该公司也提供非常实用的网上教程免费下载[2],这无疑缩短了每个研究生与国际同行之间的距离。统计学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应该从阅读医学论文和科研设计开始。阅读文献并研究作者所采用的统计方法和结果是否合理、有效,是提高学习效率最好的方法;如果结合循证医学中系统综述方法和Meta分析,研究生能够更加有效的利用文献,并且撰写论文综述。同时,在科研设计的初始环节就充分考虑统计学的问题,并且请教相关人员,才有可能避免课题中出现重大的失误和不必要的弯路。尤其是临床试验类研究,还应注意进行网上注册,这样将来的研究结果才有可能在国外发表[3]。

2对科学问题的提出需要掌握最新的医学研究前沿

“对科学问题的提出”应该贯穿在导师的学术生涯和研究生科研培训的整个过程中。只有从临床实践和研究基础中发现问题或是线索,将之总结转化为具体的、可以检索和探寻的科学问题,才能为医学科学研究提供方向。更进一步,我们还需要获取所从事领域内最新的前沿知识,作为最有价值的参考来源。定期的浏览国外本专业的顶级期刊,阅读并讨论与自己研究最为接近的文献,保持对相关领域的好奇心和学科交叉意识,将使我们不断了解学科的前沿进展和更新课题的思路。在另一方面,临床、科研中提出的问题,需要在现有的最佳的科学证据中寻找依据,通过自己设计和实施研究计划,最终找到答案。在科学问题提出之初,我们就应该力求系统的检索和分析文献,结合自己提出的科学问题将文献的内容进行分类,这样在将来的课题实施直到科研论文的写作、交流中,提供可靠的信息来源[4]。根据了解到的最新研究前沿资讯,发现与自己设想方向的异同,增强课题的创新性和系统设计,才是最终解决科学问题和踏入新的研究门槛的必由之路。

3导师如何加强医学科研管理

作为导师,除了以身作则保持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情之外,更应制定详细可行的培养制度,加强对研究生科研的日常管理。首先强调对实验和临床研究都应有详细的原始记录,按照规范记录实验的时间、步骤、结果;对于重要的数据必须有实验员的签字认可,导师则不定期的查阅,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避免学术造假的产生。导师与学生之间、专业学科内均应有定期的科研汇报和讨论制度。两周或一月以内,就最新取得的实验结果和遇到的问题展开讨论。这样的机制首先锻炼了研究生总结和表达的能力,其次在专业学组内方便进行沟通和交流,许多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就此产生。举行研究生论坛,在医院内部、院系之间、甚至不同的学院之间设立定期的交流机制,共享信息和资源。以学生为主体,制订详细、可行的研究计划,将开题报告和预实验作为顺利开展医学研究的重要环节。“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不断完善实验设计并认真的展开预实验,才能有效地避免时间和经费的浪费,同时避免将来论文撰写后被审稿人找到硬伤。

4研究生必须扎实参与临床和教学工作

医学研究生所具有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必须面对病人开展医疗工作,所以必须接受规范化的住院医师培训计划,在上级医师指导下从事临床一线工作。目前科研型、临床型研究生的划分,具有不合理性;只有同时具有了扎实的临床基本功,和掌握系统的科研方法培训才能对医学科学研究得心应手。为了能达到住院医师培训的要求,研究生期间至少需要有一年的时间从事临床医疗工作,其间可以采取跟班、值班、总住院医师的培训制度,逐渐能够胜任日常的医疗工作。特别是医学影像专业,需要使用多种影像设备完成检查,并且涉及到内、外科等许多学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基础知识。在这一过程中,更为重要的是树立医疗安全意识和“以人为本”的责任心[5]。参与教学工作的目的主要在于加强表达能力的培训、积累教学经验。只有良好的逻辑思维并恰当的表达自己的意见,才更加有助于研究生所要面临的课题申报和答辩等工作;面对面的教授自己所学的知识,使研究生锤炼了基础并加强了自信心,最终也能促进其与人沟通交流和论文写作能力的提高。

5导师注重与研究生的思想交流

师生之间最有魅力的就是思想上的交流,导师不妨将自己的科研经历、临床工作的得失坦诚地告诉学生,学生可以把在自己课题和工作中的疑惑和困难,真实的让教师知道。对于学术的争议,双方甚至可以展开辩论,这些本来的教学相长,现在就显得尤其珍贵。在另一方面,导师也应关心研究生的生活和学习,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并给予适当的帮助。“为人师表”不单是导师的学术思想,还包括他的人格魅力将会影响一批又一批身边年青的学子,然后是通过自己的学生甚至影响更多的人。

6导师应更多鼓励研究生提出探索性问题及尝试

从某种意义上说,研究生可以成为医学科研的主体,根据学生不同自身特点,导师应该因材施教,特别是相信和发挥学生的创新性,发挥一些能力出众学生对前沿性科学问题的探索[6]。对于医学研究既要尊重客观的发展规律、充分运用原有的学科专长和研究基础,更要不断突破固有的思维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交叉,这样不断更新的研究团队才有可能具备创新的源泉。最需改变的还有研究生中固有的“服从”的思维模式,废除对课题“等,靠,要”的思想,鼓励自选研究方向,尝试不同的研究思路和实验方法。许多科学问题的提出都源于对未知的好奇,鼓励研究生用“问题驱动”的方法来检索查阅大量的文献,并且配合学生总结并提出自己的科学问题,帮助学生完善研究的设计和实施。导师不应拘泥于现有的学术成果,而是更应努力探索新的研究内容。

上一篇:医学遗传教学方法的思考 下一篇:医学生面临眼科见习的问题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