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时间:2022-05-21 11:06:10

风景园林设计在城市规划中的运用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的深入,园林建设在城市整体规划中的作用愈加凸显,合理的风景园林建设对城市人居环境的改善和提高不可或缺,本文从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要因素出发,探讨风景园林设计促进城市发展的有力措施。

关键词:风景园林;设计;规划

一、风景园林设计的影响因素

园林是在一定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综合作用下形成优美的景观艺术作品,而自然则复杂多样,人文条件也是千奇百怪。如果我们剖开各种独特的现象来看待园林的共性,它们的形成是离不开大自然的造化与雕琢、社会历史的发展、民族的变迁和人们的精神最求。

1.地理气候的影响

不同的地理气候会生长不同的植被种类,在园林绿化设计中就要受到当地植被的影响,要考虑到当地的气候类型适宜种植那类植物。建筑风格的设计中亦是受到地理气候这一因素的很大影响,像岭南建筑就是受到让热带雨林气候的影响,要求是通风性能良好则势必是要加大室内高度,因而建筑体量偏大,门窗较多较大,便于空气流通。而受到北方气候寒冷的影响,北方园林的建筑形式比较封闭、厚重、园林建筑亦是别具一种刚健之美。

2.地形环境的影响

园林中的地形是具有连续性的,园林中的各组成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彼此不可能孤立而存在。所以,每块地形的规划既要保持排水及种植要求,又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还要求很好的适应环境力求达到自然过渡的效果。在一个园林中想要能够很合理地根据地形去设计规划好,需要运用到“随势生机”的手法。要想在一块土地上创造多种景观效果,首先必须进行合理的地形改造,再进行合理布局,根据地势环境依低挖湖,据高堆山或者适当平整土地,使园林地形富于变化,并利用地形组织空间和控制视线,通过园林要素风格的配合,形成一个自然丰富、优美的空间景域。从而形成一个有起伏变化的景观,来满足人们的视觉美感。

《园治》中有“约十亩之地,须开池者三,……余七分之地,为垒土者四……”,这种水、陆、山三四三的用地比例,虽然不可定格,但说明园林布局首先进行地形和竖向控制,只有山水相依,水陆比例合宜,地形环境变化多样,才可能创造好的生态环境。在如今大多数的园林规划设计中无一不把这些元素加在里面,在较高的地势上加堆泥土形成小坡,小山岭或在低洼的地方挖个小池塘,又或者游泳池等。

3.受到人民精神最求的影响

园林的形成离不开人们的精神追求,这种最求源自于精神文化与,还来自艺术的浪漫,对现实田园生活的回归。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中提到的开荒南野际,抱拙归园田。从最初的田园生活式的园林到赋予一定精神寄托的世外桃园,文学艺术中的诗歌、故事、绘画等是人们抒怀的重要方式。文学艺术的创造“乐园”对现实园林的形成有了重大的启迪意义。

从此田园风光的诗歌和风景画,对风景园林的发展起了积极推动作用。现代的城市是人类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自然规律利用自然物质创造的一种人工环境。当今的人类活动中越来越疏远大自然,从而在心理上出现一种抑郁的精神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又渴望亲近大自然。人们开始了如踏青、郊游、散步或以兴建园林等方式来满足精神需求。

二、风景园林设计促进城市规划的方法

1.园林规划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

由于各个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的不同,其自然环境往往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而在设计和规划园林的过程中,必须经过实地考察,综合考虑城市的气候。温度及土壤结构等,设计出适合城市环境特点的园林规划方案,同时还需要考察城市的人文、历史特点,确保设计能够体现城市丰富的文化底蕴,保证园林的规划和城市的建设协调发展。

2.重视园林的生态效应

自然界中每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新陈代谢和自身能量循环的功能,其中最完美的生态就是自然生态。因而,为了实现城市园林的最大的生态效益,在城市园林规划中,应该尽量把园林建设贴近当地的生态环境,例如,广西的城市的园林中应该多种植红树科、山竹子科和椴树科的树种。此外,在选择物种的时候,除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科学合理的选择优质的外来树种外,还要尽可能选择抗病性和抗旱性强的物种,以便有效的抵抗常见的病虫害,同时还要合理的优化乔木与灌木之间的搭配。由于园林规划涉及了多方面的知识,如建筑学、植物学、美学、林业学以及生态环境、城市规划等,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繁琐的综合性工程。因此,在设计规划园林过程中,要不断的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设计经验和技术,在深入的探索和研究过程,综合考虑园林的生态效果,以便实现园林的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的生态意义。

3.注重提高植物绿量

园林造景作为城市的自然空间,供人舒闲与娱乐,这个空间的主体就是植物。植物绿量是否能够满足和改善环境的效益,决定因素是植物的光合效率,为城市制造更多的氧气,吸收二氧化碳、有害物质、净化空气,隔离噪音。它是一座永不停歇的绿色工厂,这就是绿量决定城市环境质量的基础。就如我市而言,城市用地需要增大,人均绿地指标相对较低。如何用较少的绿地,增加更多的绿量,在植物景观中,特别注意污染较重的厂矿企业,应选择耐污染适应性强枝繁叶茂的植物,来增加光合作用,吸收更多的废气,制造更多的氧气。因此需多种乔灌木丛及林荫树来增加绿量。在绿化栽植时应尽量向地面和构筑物及天面开拓,使绿化向立体化扩展,形成海、陆、空多层次,多景观的绿色体系。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时,应考虑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多品种组合,营造良好的生态生活环境,使植物不同类型优缺点互补,达到相对稳定的园林覆盖层,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绿量。在城市绿化中,要有一定限量的草坪,但大面积布局,则显得绿量不足,这样造景比较单调,层次单一,削弱了其生态效益功能。这在植物景观设计时应特别注意的。

4.做好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

当园林的设计规划初步达到重视生态,美化环境的作用之后,下一步还要做好园林的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要想实现园林最大的效益,达到一年四季景色宜人,除需要设计者合理的设计和规划之外,还需要管理者的精心管理和辛勤培育。在管理植物时,要结合植物的特性,选择合理的培土、施肥、灌溉及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并按照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精心的修建和护理,保证其良好的生长态势。做好园林的日常管理和养护工作,还需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因而园林管理者需要不断的吸收引进经验丰富且技术性强的人才,实现园林景观效果和生态作用。同时,城市的园林部门还需要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加强责任落实和激励制度,从而真正做好园林的养护和管理工作,发挥园林最大的作用。

5.建设居民参与式园林

在设计规划园林的过程中,对公众进行自然式与规则式景观的偏好调查、市民对街道花卉和树木组合的偏好调查,能充分的掌握公众的喜好和需求,实现群策群力,设计出符合公众需求的园林景观。在实际的园林规划中,不仅要将公众意见落实到整个园林规划设计中,还要引导和鼓励居民通过庭院绿地建设参与到城市绿地规划中。这样一来,一方面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丰富了物种多样性,另一方面还能增强居民的环保意识,爱护园林花草树木。

社会的发展带动着一切城市的软硬件发展,城市景观规划不能再停留在只以人类生活为中心的设计规划中,要与生态发展紧密结合,多了解生态学在城市景观中的有利方面,不读优化城市景观设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古典园林史》.周纬权,清华大学出版社

[2]《园林概念》.李静,东南大学出版社

[3]《城市园林规划理念与管理实务》.汪芳,吴惠良,朱震峻,北京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城市土壤对园林植物生长的影响及改善措施 下一篇:供热锅炉节能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