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2022-05-21 08:00:16

浅谈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 要: 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存在内容单一、家庭与学校教育脱节、市场经济不良思潮干扰和学生认知与实践相分离等问题。加强高职学生公德教育必须重视社会公德实践,优化社会和校园环境,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堂教学的作用,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群策群力。

关键词: 高职学生; 社会公德; 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080-02

前言

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职学生是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主力军和接班人,是社会公德体系构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受种种破坏社会公德的思想和丑恶现象的影响,高职学生经常做出不文明和不道德的事情,他们的公德意识比较薄弱。因此,研究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的问题,找出社会公德教育的应对策略已势在必行。

一、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公德教育内容单一,政治信仰教育占主导

1.大部分高职院校德育教育内容单一,以讲授理论为主。一些教师照本宣科,为了追求政治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考虑社会实际,不从学生的需要和思想状况出发,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方面,作为甚少。很多学生虽然记住了书本上一些死的知识,包括理论考试分数很高的学生,也未必能自由地运用所学的理论分析社会事件并指导自己的言行,这反映了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失败。

2.高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以政治信仰教育为主导,丰富性不够。一般情况,其课程主要包括《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形势与政策》等。这些课程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课程的内容,绝大部分都以政治信仰教育为主导,有针对性的公共道德教育内容相对较少且缺乏新意,不能满足价值取向日趋多元化的高职学生的要求,影响和削弱了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效果。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

从整个大环境来看,家庭和学校在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面前,没有实现默契的配合和相互的促进。虽然学校及老师在学生中大力倡导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方面的优秀品质,但实际情况是,学生在各自的家里,却因父母本身的素质或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受到一些消极因素(比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的影响。尤为突出的是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过程往往既简单又顺利,父母视他们为掌上明珠,那种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呵护”使得他们不能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在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德之间的矛盾时显得无所适从。可见,两种相互矛盾的教育理念彼此干扰了对方,削弱了优秀品质的教育效果,这对高职学生形成社会公德的认知和行为产生了阻碍和羁绊。

(三)市场经济不良思潮的冲击

改革开放,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他们的思想也多元化了,受到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尤其是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也加大了。而作为价值观、人生观正处在塑造期的高职学生,面对这些渗透和影响,必然会受到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迷惑和鼓动,在思想上产生动摇,在矛盾中产生迷茫,致使当代高职学生价值取向向多元而混乱的方向发展,其价值选择和判断则不断趋向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

(四)高职学生集体意识淡化,文明观念缺失

部分高职学生集体意识淡薄,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他们不关心集体及其开展的活动,缺乏应有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公共生活中经常以旁观者的角色出现,而当集体利益与自身利益发生矛盾时,首先考虑的是自身利益的得失,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有些高职学生平时不注意自己的公共形象,缺乏社会文明观念。比如不讲诚信、言行不一,是非、善恶观念不清,更有甚者把着背心、穿拖鞋出入公共场所视为生活小事,否认这是有欠文明的举止,还有的把浪费粮食视为个人生活习惯,认为这些行为不应受到谴责,对基本的文明观念不以为然。

(五)不重视网络媒体对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影响

众所周知,网络信息时代给人民带来了机遇,也伴随着挑战。高职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在网络环境面前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高职学生在网络环境中也更容易突破社会公德的。首先,网络的虚拟交往影响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减弱了外在的约束力,使一些学生放松思想道德的自我约束和监督,出现了学生在网上和网下人格不一致的现象。其次,网络上的价值观比较混乱,使得高职学生在面对基本的社会公共生活准则时,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心理,平常形成的“诚信、责任”等价值标准的认同感被降低,容易做出不道德的行为。再次,人民在网络公德的建设上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具有随意性和虚拟性的网络文化的影响下,高职学生容易产生偏激行为,但在现实中却没有相应的纠正机制,因而,高职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就变得更加困难了。

(六)社会公德认知与实践相分离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对大学生道德知识的传授是有一定成效的,大学生道德知识的掌握也是令人满意的,但是知行不合一的情况依然存在。事实上,高职学生知道什么是社会公德以及如何遵守公德,他们不仅善恶分明,而且对一些明显违背社会公德的行为,也倍感忧虑甚至坚决反对,但在实际生活和行动中,却不能做到严格要求自己并切实遵守相应的社会公德的具体要求。有很大部分学生认为学习社会公德只是为了考试,考完试后就没有用了,而他们在测试中也确实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这说明他们在社会公德的认知方面还是符合要求的。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甚至可以看到这些学过社会公德相应内容的学生仍然在教室里吃早餐、打电话等,也看见过他们随便丢垃圾的身影,他们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放松要求,轻视或忽视自身对社会公德的践行,出现了思想和行为的严重分离,可见,高职学生在公德认知与公德实践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二、加强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对策

(一)重视社会公德实践,加强日常行为训练

1.高职院校应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公德实践活动。首先,学校可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融入社会,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青年志愿者”等社会公益活动和义工活动,并做好相应的监督和考核工作,以帮助他们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同时,可根据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建立学生道德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环保宣传、三下乡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和领悟遵守社会公德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公德意识和习惯。其次,学校可在校园里采用勤工俭学与公益劳动相结合等形式,还可设立公德监督岗、班级公德检查员等,组织学生开展义务劳动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检查校园内的卫生或不文明现象等,满足他们的道德需要,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道德人格。

2.加强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日常行为的训练。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和人文素质教育。学生的文化素质上去了,才能谈得上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因此,高职院校可通过增开文学、美学、心理学等对社会公德产生直接影响的人文科学课程,陶冶他们的情操。其次,高职学生应从自我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抵制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娱乐方式的侵袭。再次,高职学生应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积极践行社会公德规范。比如,有些社会公共生活中的细节容易被大家忽略,如果大多数学生都这样,就会助长不良风气的形成,因此,高职学生要在点滴的日常小事和日常行为中下功夫,社会公德的外化才能最终得于实现。

(二)优化社会和校园环境,形成良好的氛围

1.优化社会大环境和网络小环境。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意识的养成和水平的提高,与整个社会的公德水准和网络道德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首先,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生活中许多丑恶现象的存在和蔓延,对涉世不深的学生会产生各种“示范”效应,从而对他们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高职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必须与全民的公民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发挥大众媒体的宣传作用,利用道德的内在约束力和民主法制的外在保障作用,为社会公德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必须加强网络的文明宣传。网络的普及和推广给人们带来了很多好处,但各种弊病也接踵而来,要构建良好的社会公德体系,必须高度重视网络的宣传作用。而高职院校还要引导校园网络文化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为大学生营建一个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高职学生则必须自觉学会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和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2.优化校园环境。校园文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学生绕开意识的障碍在潜移默化中培养社会公德意识。和谐校园环境包括:环境是否优雅、整洁;教师人格是否正直、高尚;学风、校风是否良好,这些都是决定学生能否养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公德意识的重要因素。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做好校园育人环境的设计和优化工作,比如绿化、布局和教学生活设施等应该蕴含着教育的因素和内容,要借助校园环境的整洁美观熏陶和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提升审美能力,促进良好习惯的养成,强化公德意识。其次,力促良好的学风、班风和校风的形成。要建立一个合理、公正的道德奖惩制度,强化校规校纪的严肃性和可操作性,使其具有更好的约束和指导作用,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公德教育的良性机制。再次,教师也要加强自我素质的提升和对外的影响力,营造平等、民主的氛围,建立和谐的人际文化,优化校园“软文化”,并以身作则,引导和感染学生。可见,良好的文化氛围和健康向上的校园风貌的形成需要学校、老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才能保证高职院校开展公德教育之树常青。

(三)加强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

1.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是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在开展公德教育时,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可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提供心理咨询、开展心理卫生知识讲座和心理沙龙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实践的平台,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及由此形成的社会公德认知和行为问题,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态与良好的公德行为习惯。

2.扩大传统文化对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本身就是社会公德的内容。比如待人礼貌、诚信、勤俭节约、助人为乐、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等。这些传统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易被学生接受,学校应积极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可通过开设传统文化必修或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进而组织开展相关活动,为他们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提供必要的平台,从而实现对学生进行社会公德教育的目的。

(四)发挥教师的表率作用,实现言传身教

1.加强教师的道德修养、师德师风建设。教师既是学生的传道者、管理者,又是学生的朋友、示范者,担任多重角色。教师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理论水平、教学艺术、仪表体态等对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的形成产生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学会走近学生、接纳学生,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教育的可接受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教师要提高自身道德素养,不断加强人格锤炼,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和带动学生,做到言传身教,且身教重于言教,最终达到示范教育的目的。

2.增强德育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的作用。首先是德育教师,同志曾号召教育工作者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这对于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因此,德育教师要以端正的教育思想影响学生,以健全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以平等民主的态度关心、对待学生,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传授学生,以自己良好涵养和学识水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其次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学生辅导员和班主任担负着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生活及行为管理等工作,扮演协调和参与等角色,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辅导员和班主任言行的垂范作用更加重要,必须设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自觉地进行各种公德行为。

(五)形成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公德教育合力

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高职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负有共同责任。首先,家庭在公德教育中有启蒙的作用,是学生接受教育最早的地方,对学生各种观念的形成是最直接的。良好的家庭教育、父母的道德水准对孩子产生着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父母必须严格要求自己,给孩子以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其次,社会氛围在公德教育中具有很强的约束力,是培养社会公德的一所大学校。因此,全社会都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道德和社会公德建设。再次,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集中而重要的阵地。必须努力营造正确的舆论导向,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优化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发挥教师为人师表的作用。因此,家庭、学校和社会在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中的作用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三者形成合力才能促进学生公德素质的全面提升。

(六)有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作用

要对高职学生进行有效的社会公德教育,高职院校必须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环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追求,积极改革课堂教学的内容、方式和手段,鼓励学生到社会和现实中去汲取营养。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把社会公德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中之重,可以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起点,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和时代精神,并在教学中联系热点问题把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最新变化联系起来,使教学与时俱进;也可以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同时,为了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效果,必须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借鉴国外有益的教学方法,遵循教育规律,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开展教学,多一些社会实践,少一些理论灌输,以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此外,还必须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管理,杜绝学生逃课、睡觉等现象的出现。这样,才能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引导学生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并在实践中培养良好的情操和形成社会公德意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准确把握高职学生的社会公德状况,开展行之有效的教育,是目前高职院校道德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而培育高职学生良好的社会公德意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理想成效。因此,高职学生必须自觉地以社会公德规范和约束自己,从自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作出应有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鲁洁.德育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杨建国.加强对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J].北京教育:高教版,2006(11):23-25.

[3] 葛晨光.做好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的思考[J].前沿,2005(7):113-115.

[4] 邓海霞,吴敏英.试论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J].社会经纬,2006(8).

[5] 李萍.现代道德教育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6] 舒胜宏.高职学生社会公德教育[J].德育与素质教育,2005(7).

[7] 王海英.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07(20)2.

上一篇:浅析电子商务中的第三方支付模式 下一篇: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中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