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家庭教育困境分析及内容思索

时间:2022-05-21 05:40:27

儿童家庭教育困境分析及内容思索

一、问题提出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个摇篮,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是早期教育,是终身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随着中国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发展过程日益加快,现代社会家庭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流动儿童教育问题都和家庭教育紧密相连。儿童家庭教育一直是国内研究的热点。对已有的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并为未来的研究及最终促成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诸多裨益。二、研究方法本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为搜索平台”,以“儿童家庭教育”为搜索主题,时间跨度为1981-2011年7月10日,共搜索到文献205篇,对其进行内容分析,其有效文章为186篇。第二阶段对186篇论文内容进行多维度的深入分析。在研究中,主要使用了Excel2003软件工具进行数据统计和绘图。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定量分析

本研究主要是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已有的研究涉及的学科;已有研究年度发展态势这三个角度进行分析。

1.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

从总体对这205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首先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分类及篇数的角度进行分析(见表1)。由表1可知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文献来源期刊占77%,而硕士与博士论文较少,占17.5%。

2.已有的研究涉及的学科

某问题研究所涉及的学科,既能说明该问题所涉及的研究领域,又能在某种程度上说明该问题受关注的程度。因此,我们选取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所涉及的学科作为分析的指标之一。参考“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学科分类,检索到的205篇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文章,共涉及13个学科(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就已有研究所涉及的学科而言,有关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大部分研究集中于教育学学科领域,其研究篇目占已有研究总数的90%多。同时,该问题正日益引起诸多社会学科的广泛关注,在检索到的205篇文章中,还涉及社会学、管理学、人口学、经济学、医学、心理学、法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并且不同的学科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视点和关注点并不完全一样。如,在教育学学科领域,“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的学科视点综合而全面,既有对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也有对管理问题的探讨;既有现状的描述,也有问题解决的对策;既涉及宏观政策理论,又有政策执行分析;还涉及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等。在家庭学学科领域,家庭结构、家庭教育观念研究视角,主要关注儿童学习、身体与心理的问题。在心理学学科领域,研究主要集中于特殊儿童心理问题、人格健康及学习情况研究等方面。

3.已有研究年度发展态势分析

某领域研究文献数量在一定时期内的变化趋势,既能反映出该领域的受关注程度,又能反映出自身的发展水平。检索到的205篇有关研究文献,每年度涉及的研究文献篇数及发展态势如下(见表3及图1)可见,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更加关心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从1980年到1995年关于儿童家庭教育的文献比较少,90年代中期以后,学者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步增多。随着农民工的出现,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家庭教育成为研究的热点。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多而全,研究文献基本涉及前面所提及的诸多问题,多角度,研究较全面。

(二)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定性分析

教育问题研究涉及的内容全面、综合而丰富,我们尝试从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内容三个维度对已有研究做定性分析。

1.研究的理论基础

研究的理论基础关涉研究的立足点,是研究者基于何种理论来看待、阐释和解决所研究的问题。分析已有研究文献可以发现,不同学科立场的研究者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尽相同,不同学科研究理论基础呈现多元化样态。一般而言,教育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往往依据人本的教育理念、融合教育理念、教育公平理论与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来探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策及建议等,其中涉及教育公平理论的研究最多,研究者或通过对“公平”的分析,或将教育公平与构建和谐社会相联系,来探讨特殊儿童家庭教育公平(特殊儿童包括残疾儿童、超常儿童、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的应然与实然问题。家庭教育学的相关理论。社会学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往往依据社会化理论来探讨儿童家庭教育中儿童社会化的问题。有的学者利用布朗芬布伦纳的生态系统操作理论来研究儿童兴趣与家庭教育方式关系[1],有的学者从生物生态学理论、自我概念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研究儿童家庭教育的环境问题[2],有的学者从社会学理论中的结构功能理论、角色扮演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角度研究儿童家庭教育的理念问题[3]、有的学者运用埃里克森的认同危机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研究特殊儿童家庭教育中的缺失问题与对策[4]。

2.研究的方法

研究者在研究某个问题时所采取的方法直接影响其对研究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甚至影响研究者对所研究问题的结论和观点,而且研究方法还在某种程度上内蕴着研究展开的逻辑结构。因此,研究方法的“工具性”价值对于一项研究来说至关重要。分析已有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文献,可以发现大部分文献都同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用了历史研究、案例分析、抽样访谈、比较研究等研究方法和手段。大量研究以“质的研究”为主,即以调查研究为主,辅以文献研究,具体调查方法采用问卷、口述史访谈、深度访谈法、焦点团体访谈、个案研究法和实地观察等[5][6][7]。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用实证研究方法,教育学多用描述、评价和文献等方法。梳理和分析已有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我们可以发现存在以下两个问题:首先,对研究方法的界定不清晰,存在模糊现象。如调查问卷的运用,有很大一部分的研究者运用的是自己编制的问卷,但是并没有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信效度分析。诸多的研究者对方法的认识存在较大差异,特别是对质性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的界定存在差异。其次,多种研究方法之间缺乏实质性的融合。分析诸多研究发现,虽然研究者表明自己在研究中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但仔细审视方法的具体运用,发现大多数研究仍停留于浅层次的操作层面,方法重复模仿,缺乏不同方法之间实质性的融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许多研究停留于浅层次的模仿水平,缺乏一种用方法的创新带动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创新的精神。

3.研究的内容

某问题研究内容的聚焦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于该问题关注的焦点,而人们关注的焦点又直接反映着该问题在社会公众视域内的重要程度。分析已有研究文献发现,关于儿童家庭教育教育问题研究的内容呈现多元化样态,其中主要涉及现状描述(存在的问题)、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对策三方面的内容。

四、关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几点建议

(一)在注重宏观背景研究的同时,应更侧重问题研究的情境性和动态性

问题产生于一定的宏观背景之下,如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于社会转型期,产生于城乡二元政治、二元经济和二元教育模式之下,因此,对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问题产生的宏观背景的研究。但同时,问题更具情境性和动态性,问题总是源于客观存在的现实情境,是特定的现实情境的产物,而且随着情境的不断变化,问题也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如需要解决的问题侧重点、难点会发生变化,因而,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条件、途径、方法和措施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只有关注外在条件的情境性和动态性变化,才能从根源上明晰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政策与措施等,也才能在情境不断发展变化的前提下,提高该问题研究的实效性。

(二)在研究数量提高的前提下,应逐步提高研究质量

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但仔细审视诸多研究成果,笔者发现,研究的质量在某种意义上并没有得到极大提高。很多研究出现低水平重复现象,不管是理论观点的雷同,还是实证研究方法的重复模仿,都存在值得研究者反思的地方。就研究的理论基础来看,虽然不同学科立场的研究者大都基于本学科的基本理论来研究儿童家庭教育问题,但总体而言,研究的理论基础还较为局限和单薄,且缺乏不同学科理论的相融,因此加强多学科理论间的相互融合和沟通已成为必需。另外,就研究方法来说,科学、规范地使用多种研究方法,并促成多种研究方法间的实质性融合,也成为当前研究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某种程度上,研究质量的提高,需要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不断创新,以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的创新带动研究的新视界、新领域,虽然在已有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中,也有一些研究者努力尝试在理论和方法上创新,但还远未形成研究的主流。因为当前的研究亟须改变的就是,克服低层次、低质量的重复研究,努力拓展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新视界,拓展研究的理论基础,创新研究的方法,以提高该问题研究成果的质量。

(三)克服研究学科之间的壁垒,实现多学科研究的融合

教育问题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其产生、发展和解决涉及方方面面的因素,需要多方综合协调才有可能得以解决。因此,对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之间的融合,从多学科的立场综合认识、分析和研究该问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使得研究成果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达成研究初衷。

(四)在注重现实针对性研究的同时,应加强前瞻性的预测研究

研究者往往基于已有的问题去研究,以期实现问题的解决,这也可称之为教育研究的现实针对性,在某种意义上,这种针对性研究是教育研究中一种最主要的研究取向,是必不可少的。但以长远眼光来看,只重视家庭教育研究的现实针对性研究,难免使研究陷于“疲于应付”的境地,如同消防员救火。因此,加强家庭教育问题研究中的前瞻性研究,增强研究的预测性,不论对家庭教育政策的制定,还是对问题的解决及预防,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上一篇:职校生家庭教育协调性调查与浅见 下一篇:本科论文教学创新与机制问题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