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抑郁症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

时间:2022-05-21 03:47:46

产后抑郁症的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

【摘要】

产后抑郁的发生极大影响母婴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对预防和减少产后抑郁的发生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产后抑郁 健康教育 心理干预

产后抑郁是以产妇产后郁闷、食欲不振、易怒、失眠或嗜睡、注意力难以集中、疲乏、有自杀或残害婴儿的倾向等为特征。产后抑郁不仅可影响到产妇的身心健康,还可对婴幼儿的生长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诱发产后抑郁的原因

自身因素:如神经质,对分娩存在着过分紧张、恐惧心理,主要是对分娩时的疼痛,是否能顺利分娩,分娩过程中母婴是否安全、健康等。尤其是独生女孕妇,更容易患产后抑郁;曾经历了不良产史的产妇往往是精神高度紧张,其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比一般产妇为更严重,更易导致产后情绪低落,是引起产后抑郁的诱发因素[1]。

生理因素:由于产后母体激素水平急剧下降,产妇的心理脆弱,敏感性增强,容易引绪波动,特别是多愁善感,从而加重抑郁症状[2]。产时产后的并发症、滞产、难产、手术等是产后抑郁不可忽视的原因。分娩带来的疼痛与不适,使产妇感到紧张恐惧,导致躯体和心理的应激增强,造成心理不平衡,从而导致产后抑郁的发生。

心理因素:分娩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但由于产妇缺乏对分娩过程的正确认识,大多数产妇对分娩存在着紧张、恐惧心理,主要是害怕分娩时的疼痛以及预后的不良而导致夫妻生活的不和谐,怕不能顺利分娩还要再进行剖宫产,以及对婴儿是否健康、有无畸形、婴儿性别等的担忧。另外,产妇对母亲的角色不适应而造成的心理压力,导致情绪紊乱,产生抑郁、焦虑。

护理措施

抑郁症的护理:①孕妇入院时:护理人员热情接待孕妇,介绍病区环境、主管医生、责任护士、本科室优势的技术和安全性。让孕妇尽快熟悉环境,消除陌生感而进入角色,及时进行分娩准备工作和知识宣教,认真回答孕妇及家人提出的问题,针对孕妇的心理活动进行情感疏导和健康教育,使孕妇消除恐惧、焦虑心理,安定其情绪。②住院期间:向孕妇讲解孕产妇正常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及分娩相关的知识,使其了解分娩过程及分娩过程中的放松技术,以减轻孕妇的紧张和恐惧。在宣教室,利用彩色图谱和婴儿模型让孕妇学会给婴儿哺乳、换尿布、洗澡等技能,为孕妇向母亲角色的过渡在思想上、技能上做好充分的准备。③产妇进入产程后:护理人员应加强产时健康教育及心理支持,用温暖的语言、皮肤的接触取得产妇及家属的信任,从而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指导、分娩前后的相关注意事项等,让产妇了解并主动参与分娩期的护理活动,调整心态,形成乐观自信的心理状态,配合医护人员顺利完成分娩。

重视产后心理护理:分娩的疲劳、产后会阴伤口的疼痛、剖宫产术后切口痛、乳汁分泌不足、尿潴留等均可使产妇情绪低落。护理人员要关心体贴产妇,详细了解产妇情绪波动的原因,诱导产妇宣泄情感,及时为产妇提供心理和生活护理,创造良好的休息环境,指导如何进行母乳喂养,讲授一些简单实用的育儿知识,使产妇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另外,还要指导产妇尽早进行锻炼,以利于产后身体各器官的恢复,从而增强产妇的自信感。

家庭及社会的支持:为防止和减少产后抑郁症的发生,我们不仅要加强孕妇的产前健康教育和卫生保健知识,为产妇及其家庭提供相应的健康教育指导,而且要对存在抑郁症高危因素的孕产妇给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使其能够提高处理生活难题的自信心,从而改善不良的心理状态,同时对家属进行相应的健康教育指导,取得家人的理解与配合,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加强对育龄妇女的健康教育,多渠道、多形式提供多方面信息指导和帮助产妇,使她们能及时调整心态,保持良好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提高其心理承受能力,确保母婴健康平安。

【参考文献】

1 黄仙萍.对产后抑郁症相关问题的探讨.护理研究,2004,18(1):109-110.

2 李福娟.产后抑郁的原因分析及心理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03,9(1):61-62.

上一篇:重度儿童先天性上睑下垂的手术矫正 下一篇: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病人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