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理论干预对治疗孤独症的作用

时间:2022-05-21 02:37:50

心理理论干预对治疗孤独症的作用

孤独症(autism),也称"自闭症",源自于古希腊语中的 "自我"一词。它是一种严重的发展障碍,这种障碍影响患者感知外界刺激的能力,导致患者在社会行为、语言交流和学习性活动方面严重的障碍,制约了患者与亲人之间关系的发展,使其难于介入社会生活。孤独症将分为5种:孤独、Retts综合征、童年瓦解、Asperger综合征和未特定的PDD。其中,孤独与Asperger综合征较为常见。幸运的是,近年来随着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在实践中的运用,它的相关研究为孤独症的治疗提供了诸多宝贵启示。

1心理理论及其相关研究

1.1心理理论概述 在广义上, "心理理论"是关于心理的各种知识;而在狭义上,"心理理论"则是指一种抽象的、连贯的、可解释因果关系的系统,即一个人用他们的内在心理状态,如信仰、愿望、意图和情感等来理解他人行为的理论。一般来说,心理理论研究的基本概念框架源于发展心理学。目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方面的问题,在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研究中占重要地位。基于这些研究,研究者们把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语言的发展、亲社会行为以及情感机能等方面联系起来[1]。随着心理理论研究成果的应用,心理理论的研究已经超出了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领域。更为重要的是,这相关研究,也为理解临床神经病理学中社会-认知的障碍问题打开了一个新的局面[1]。

1.2概述起源 对"心理理论"的探讨源于Premark和Woodruff(1978)对黑猩猩是否拥有心理理论?这一问题的探究。这里的"心理理论"就是指推测他人心理状态的能力。这种能力实为一个推理系统,包含了一系列抽象、连贯的因果解释,使个体能借助于信念、愿望等无法观测的心理状态,来解释和预测行 为[1]。

1.3"理论"的来源 ①科学家-建立理论学说-认识和理解众多事实-预测事物或事物间关系的存在;②理论具有逻辑特征(因果关系);③儿童以相似的方式建立一种"理论"解释他人的行为;④心理理论的发展是一个随年龄的逐渐增长而日益复杂化和精确化的发展过程;⑤这一过程与科学研究中科学理论的形成过程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

1.4心理理论相关研究 心理理论可以被分为2个过程[1]:①是利用直接可获得的显著信息对他人心理状态进行译码的过程;②是推理用以解释或预言他人行为心理状态的过程。患有孤独症的个体,在对心理状态(如和性别有关的心理状态)进行译码和推理(如推理和照片相关的信息)时存在困难。如果我们能清楚地了解这两个过程的神经-认知基础,那么这将对理解孤独症产生重要的启示意义。回顾以往的研究发现,心理理论的不同成分与不同的神经系统相关。研究尤其表明,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译码与前额叶系统相关,而且大部分可能与眶额/中部颞叶循环相关,这些系统主要位于大脑的右半球。相反地,对心理状态的推理与中前额叶皮层相关的受限制区域有关,这些系统主要存在于大脑的左半球。神经心理学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认为情感是一个心理状态,人们可以只根据那些直接获得的信息来判断他人的情感。神经心理学的证据表明,中部前额叶损伤个体(其中包括框额皮层)识别面部表情中情感的能力也被削弱了[1]。这些研究引发了一个具有说服力的假设,即包含眶额皮层和中部颞叶区域(包括杏仁核)在内的循环,在推理他人情感的心理状态时,可能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此外,人们还采用神经生理学技术(如事件相关电位ERP)对心理理论的神经循环进行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ERP的发现,与在神经心理学中由眶额和中部颞叶损伤所得结果,得到了很好的吻合。这就说明,存在于心理理论推理中的某个神经回路-译码他人的心理状态过程-可能依赖于眶额和中部颞叶区域的内部神经循环。另外,其他许多的研究,也描述了这种与推理他人心理状态相关的神经系统。这些研究和后来出现的大量的其他研究,都得到了一致的结果,即中部额叶区域,尤其是左半球的中部额叶区域,在推理他人的心理状态过程中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心理理论相关研究干预对治疗孤独症的临床启示

2.1心理理论研究视角下的孤独症 孤独症是个体毕生发展中的失调问题,孤独症患者的神经认知功能发展非常微弱。患有孤独症的个体具备以下三个特征:明显缺乏社会交往能力;沟通技能存在缺陷;具有刻板的兴趣和行为模式。孤独症儿童的智力水平差别很大,从重度智力低下到智力超常都有可能。绝大数的孤独症儿童有不同程度的智力缺陷。研究人员发现,孤独症患者之所以表现这样,是由心理理论推理不足造成的。目前,研究人员已逐渐接受这些观点,并认为患有孤独症个体的心理理论失调体现了一种特殊的认知神经损伤。

2.2心理理论对治疗孤独症的临床启示 心理理论的相关研究发现,可能为探测一些关于孤独症的神经病理学基础提供临床启示。需要特别声明的是,孤独症可以被定义为眶额/中部颞叶核心循环的缺失,这是造成他们进行心理状态译码困难的根源。临床医学家对患有孤独症个体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提高他们的社交技能。所以,医学家们和研究者都假定关于孤独症的"核心缺失"位于框额/中部颞叶循环,这对心理状态的译码是非常重要的。相比较而言,左前额叶区域在对心理状态的推理方面非常重要,他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少。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在心理状态与人们看得见的信息(如面部表情)间联系紧密条件下,具有孤独症的个体可以展示他们推理心理状态的能力。也就是说,一个有效的治疗策略,可能是通过给他们呈现更加透明的内容,来帮助有孤独症的个体认识他们心理状态的。

3结论

总之,心理理论的失调可以解释孤独症的社会交流的缺陷,我们可以在临床中应用相关的方法,比如上面提到的呈现透明信息或语言基础策略等方法,调整孤独症患者的心理状态,帮助他们提高社交技能。但是我们是否能从根本上提高孤独症患者的社交技能,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天,张蕾.心理理论相关研究及其对治疗孤独症的启示[J].精神医学杂志,2008,21(1):79-80.编辑/肖慧

上一篇:奥曲肽联合泮托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大出血的临床... 下一篇:疑病症患者的心理诊断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