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人格

时间:2022-05-21 01:46:12

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人格

高中阶段要积极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加深学生对璀璨国学文化和悠久历史的了解。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用专题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名家名篇,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人格。

读诗――感化润心灵

从孔子的时代到20世纪30、40年代,两千多年来,中国的读书人通过诗歌抒怀言志。遭遇忧愁,他们以诗书愤,化解心中的块垒;春风得意,他们漫卷诗书,传递心中的喜悦。居庙堂之上,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

读诗是人格养成的方法,是对现在功利化教育的补偏救弊的良方。高一语文教材必修(二)中有《我国古代诗歌说略》一文,该文介绍了古典诗歌的发展脉络,但有人无诗,有题无文。我们深感像《春江花月夜》《长恨歌》等诗篇的文化价值应该为学生熟知,于是根据《我国古代诗歌说略》编订了《古代诗歌读本》,人手一册,语文教师和学生一起诵读。

当我们清晨诵诗的时候,当我们跨年诵诗的时候,我们走进了诗歌优美的意境,我们走近了诗人深沉的心灵,我们看到了一种人文情怀在学生的心中悄悄地萌芽,学生的心灵如水一样温润灵动!

读史――明智壮筋骨

读史是学校的传统,早在五年前,在何郁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带领学生用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史传文学的专题阅读探究。

如今,高二年级的教师把《史记》专题教学推向更深、更远之地。她们带领学生一起阅读了大量的篇章,欣赏《史记》独特的艺术风格;挖掘《史记》中蕴含的英雄豪杰的侠义精神、策士谋臣的远见卓识;探究司马迁寄托在文字里的人生价值取向:在强权面前保持独立的人格尊严,在困厄中不屈地实现人生的价值,在等级森严的社会中心存民主和平等的意识……

谏文是经典中的经典,读中国古代谏文不仅可以学习古人的语言艺术,更可以了解古代的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还可以学习士大夫的智慧、勇气和不屈的精神品质。高一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臧哀伯谏纳郜鼎》《颜咚灯胪酢返榷嗥古代经典谏文进行了专题阅读。

学生通过自读、翻译、质疑、测试、表演再现、写作、感悟交流等多种方式研读、探究,层层推进。学生了解了文本,了解了历史;了解了宫之奇辅车相依、唇亡齿寒的远见,了解了臧哀伯以礼治国、反对为官受贿的主张……在“感悟”中学生写道:“要做独立思考的、有良知的、积极入世的新公民。”在交流中,学生情绪激昂;在辩论中,学生据理力争……勇于担当的精神,独立刚健的种子在学生的心里滋长。

读鲁迅――觉民健脊梁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他认为,要立国首先要立民,要立民先要医愚、医奴性,于是他鼓励先驱者呼唤昏睡者。

教师带领学生研究鲁迅作品,传承鲁迅的精神。整合鲁迅的作品,以鲁迅笔下人物的奴性为切入点,通过网络让学生了解国民的弱点,探究鲁迅的思想和鲁迅精神的当代意义。从学生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学生走近了鲁迅,鲁迅也走进了师生的心里。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开始观察社会,逐渐培养自己的责任感。他们不仅有了忧国的情怀,而且能够理性地思考、清醒地辨识,不盲从、不屈膝、无媚骨,逐渐成长为正直雄健的国民。

针对现代人缺乏信仰、物质功利的精神疾病,高三年级的教师和学生一起阅读了一系列当代的名家名篇,如龙应台的《可以原谅,不可忘记》、莫言的《悠着点,慢着点》、余华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等,并编订了《现实与文学启示录》课外读本。教师和学生共同阅读,一起思考应该怎样生活,如何在名与利、物与欲的诱惑下保持自我。

学生在名家名篇的阅读中,不但增加了对国学和历史的了解,增强了辨识能力,而且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价值判断,强健了人格,温润了心灵。相信在未来的生活中,学生们定会成为一个有强健翅膀的人,成为一个能自由飞翔的人!

上一篇:“学森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与实践 下一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采取怎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