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研究

时间:2022-05-21 01:38:11

语文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研究

摘 要: 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不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思想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渗透思想道德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社会责任感和经受挫折、战胜困难的能力,从而培养道德高尚的新一代。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思想教育 渗透方法

未来社会的竞争是科技、文化和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就是素质的竞争,素质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智慧的人、高尚的人、完善的人。在所有学科教学中,语文教育与人发展的关系是较为密切的。学好语文,对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语文教材是从文学、历史、科学和哲学等著作中选出的精品,综合地反映自然、社会、人生。它反映的真善美正是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完美人格的丰富营养,所以,语文学科在这方面的渗透作用是其他学科难以实现和不可代替的。下面,笔者就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谈谈看法和体会。

一、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当今读书,有多种多样的动机,报效祖国的崇高愿望固然有,但不乏相当数量的拜金实惠论者。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受世俗社会的影响,尚未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利用教材不断叩击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语文教材中不乏古今中外伟人名人的生动事例,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教育资源。《沁园春·长沙》充分显现了青年奋发有为,追求真理、寻找救国的豪迈气概。《藤野先生》一文真实地记录了鲁迅先生当年留学日本,弃医从文的经过,充分表现了青年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探求救国救民的伟大抱负。

人生须有远大理想抱负,热爱人生、热爱生命更是广大职工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教学《呼唤生命的教育》时,通过朗读、品味有关语言文字,学生不但充分认识了“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东西。只有生命的存在,才会有人的其他价值的创造、实现和评估”,而且通过一些名人活生生的事例树立了这一观念。我国当代著名散文作家史铁生“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我与地坛(节选)》),他也想过死,但生命的“欲望”造就了他,让他在当今文坛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德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贝多芬,家庭不幸,耳聋,饱受爱情的打击,都没有压垮他,他顽强地向命运抗争,为人类留下了《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光辉的乐章(详见《扼住命运的咽喉》一课)。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背景下,一些人只读圣贤书,对家庭、集体、社会变得漠不关心,缺乏基本的责任感。一些学生不仅不喜欢读书,反而只图索取享受;他们心目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更不会考虑学校、社会、国家的事情。一个国家的年轻一代如果缺乏基本的责任感,不懂得爱家爱国,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前途是十分令人担忧的。因此,培养下一代的社会责任感任重而道远,非常有必要。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语文教材内容,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有机地渗透这方面教育。自古以来,历朝历代仁人志士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使命者层出不穷。宋代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借古仁人之心抒发了“居庙堂之高则优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主张,充分表现了我国古代进步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当代知识分子、科学家中更不乏其人。教学《喜看稻菽千重浪》一课时,从课文中我们了解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极度饥饿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安口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就下定决心,要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后来袁隆平以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为己任,通过三十多年艰苦不懈的努力,在“杂交水稻”科研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不但“击败了饥饿的威胁”,而且“正引导我们走向一个丰衣足食的世界”,为解决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注重培养学生经受挫折、战胜困难的能力

作为祖国的年轻一代要负担起振兴中华的重任,不仅要有丰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还要有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在未来人才激烈竞争的社会里,一个成功的人才,其必不可缺的素质就是面对困难挫折能够不屈不挠的自强自信的素质。年轻一代,尤其是“90后”,生长在无忧衣食的年代,多数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缺乏勇气和自信心,一旦受到挫折便无所适从。尽管家长和老师平时对他们灌输了不少怎样做人,怎样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道理,但现实中摆在他们面前的不仅是铺满鲜花的平坦大道,更多的是布满荆棘坎坷不平的崎岖山路。如何正确引导他们不怕困难、战胜困难,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得天独厚的资源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

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将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当代著名的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学家朱光潜先生解说:“于今我们的时代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了,孟子所说种种折磨,我们正在亲领身受。我希望每个中国人,尤其是青年们,要明白我们的责任,本着大无畏的精神,不顾一切困难,向前迈进。”语文教材中古今哲人的教诲,对学生如何经受挫折、战胜困难必将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不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思想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渗透理想教育,树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为培养道德高尚的新一代作出贡献。

上一篇:弘扬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精神 下一篇: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