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新闻传播方式专论之一:木铎

时间:2022-05-20 06:01:37

古代新闻传播方式专论之一:木铎

新闻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曾经存留过许许多多各具特色的传播形态,诸如铎、箫管、消息、布告、露布、邸报等。逐一考究古代新闻一些极富典型性的传播方式,不仅有利于丰富对古代新闻传播态势的了解,而且可以古为今用,借以强化对现代新闻传媒所具特质的认识。

木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为原始的新闻传播方式。

铎原本是一种铃类乐器。汉・许慎《说文・金部》:“铎,大铃也。……从金,声。”《广雅・释器》:“铎,铃也。”汉・郑玄注《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铎通鼓”句:“铎,大铃也,振之以通鼓。”汉・高诱注《吕氏春秋・仲春》“奋铎以令于兆民”句:“铎,木铃也。”高诱注《淮南子・说林》“毁钟为铎”句:“铎,大铃也。”唐・孔颖达疏《尚书》“以木铎徇于路”句:“铎是铃也,其体以金为之。”颜师古注《汉书・食货志上》“行人振木铎”句:“铎,大铃也。”

作为乐器的铎,又是古代军中常用器具,并且由专人执掌。《说文・金部》:“军法:五人为伍,五伍为两,两司马执铎。”郑玄注《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铎通鼓”句:“司马职曰:司马振铎。”

铎有木铎和金铎两种,形制各不相同。宋・邢疏《论语・八佾》“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句:“铎是铃也,其体以金为之。”孔颖达疏《尚书》“以木铎徇于路”句:“其体以金为之。”都是说铎的质地为金属。而木铎、金铎的区分主要在于舌的不同。郑玄注《周礼》“以金铎通鼓”句:“木铎,木舌也。”宋・蔡沈注《尚书》“以木铎徇于路”句:“木铎,金口木舌。”唐・贾公彦疏《周礼》“以金铎通鼓”句:“铎,皆以金为之,以木为舌则曰木铎,以金为舌则曰金铎也。”显而易见,因为借以振荡发声的舌也是金属,所以金铎的声音要比木铎更为响亮。

形制各异的木铎和金铎,又有着各自不同的使用场所。《玉篇・金部》:“文事木铎,武事金铎。”郑玄注《周礼・天官・小宰》“徇以木铎”句:“文事奋木铎,武事奋金铎。”贾公彦疏《周礼》“以金铎通鼓”句:“此金铃金舌故曰金铎,在军所振,……言通鼓者,两司马振铎,军将已下,即击鼓,古云通鼓。”可见,与应用于军中武事的金铎不同,木铎主要是用于“文事”的。

宣教政令是用于“文事”的木铎传播新闻职能的重要体现。据典籍所载,木铎多在政府的文告或统治者的禁令时使用,主要目的是警示民众。《玉篇・金部》:“铎,所以宣教令也。”宋・朱熹集注《论语・八佾》“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句:“木铎,金口木舌,施政教时所振,以警众者也。”

木铎用以传播政令的具体方式有二:

一、振木铎于朝。《礼记・明堂位》:“振木铎于朝,天子之政也。”郑玄注:“天子将发号令,必以木铎警众。”根据上述话语的语法关系和语气来揣测,“振木铎”和“以木铎警众”的很可能就是天子。假使如上理解不致荒谬,“振木铎于朝”就是说的具有九五之尊的天子在朝堂之上,借助木铎最高统治者的政令。

二、徇木铎于路。郑玄注《周礼・天官・小宰》“徇以木铎”句:“古者将有新令,必奋木铎以警众,使明听之。”蔡沈注《尚书》“以木铎徇于路”句:“木铎,金口木舌,施政教时,振以警众也。”则是说通过巡行振鸣木铎于民间路途之上,来辅助宣布政教法令。

并且,“徇以木铎”而传布政教的是事属专人、时效有度。早在夏、商、周时期,就有一类被称为“遒人”、“行人”、“轩使者”的专职人士,在特定的时节中,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他们一方面宣达朝政令禁,使之传布四方;另一方面广采诗语歌谣,献诸朝廷,作为统治者了解民情的一种手段。《尚书・夏书・胤征》:“每岁孟春,遒人以木铎徇于路。”许慎《说文解字・■部》:“古之遒人,以木铎记诗言。”汉・班固《汉书・食货志》:“孟春三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班固《汉书・艺文志》:“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何休注《春秋公羊传》卷十六“宣王十五年”句:“男女有所怨恨,相从而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故王者不出牖户,尽知天下所苦;不下堂,而知四方。”汉・应劭《风俗通义序》:“周、秦常以岁八月遣轩之使,采异代方言,还奏之,永藏密室。”汉・刘歆《与杨雄书》:“三代周秦轩车使者、遒人使者,以岁八月巡路,求代语、童谣、歌戏。”对于这类专职人士,孔颖达疏《尚书》考证道:“名曰遒人,不知其意。盖训遒为聚,聚人而令之,故以为名也。”蔡沈注《尚书》指出:“遒人,宣令之官。”清・桂馥《说文解字义证》:“遒人即轩(古代一种轻车,多为使者所乘)使者。”关于他们的工作职能,在宣布政令之外,搜求“童谣、歌戏”即文学史上说的“采风”,求“代语”旨在探求方言与雅言在词语上的对应关系。至于他们的工作时间,当以春季和八月为常。

另外,古代的一些政府官员也会采取“徇以木铎”的方式履行自己的职责。《周礼・秋官・司氏》:“(司氏)中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明・谢肇《五杂组・天部二》:“‘注云‘为季春将出火’。此亦今人谨慎火烛之意,非禁烟也。”可见,司氏也是在仲春时节通过“徇以木铎”来宣传消防禁令的。

总之,“振木铎于朝”的天子和“徇以木铎”的“遒人”、“行人”、“轩使者”以及司氏等官员,应当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批新闻工作者。他们充分利用作为乐器的木铎可以发声警众的器具特点,灵活地运用“振铎”、“徇铎”的方式,传布政令,沟通民声,开启了中国古代新闻传播光辉灿烂的第一页。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与利用木铎传播新闻的独特方式有关,当时新闻的语言形式当以通俗易懂的口语为主,讲究组织结构上的言简意赅,追求声音韵调上的朗朗上口、易于记诵,这无疑又是早期新闻工作者通过选取恰当方式以实现新闻传播效果最优化的有益尝试。清・阮元《经室三集》卷二《文言说》就说:“古人以简策传事者少,以口舌传事者多;以目治事者少,以口耳治事者多”,“是必寡其词,协其音,以文其言,使人易于记忆,无能增改,且无方言俗语杂于其间,始能达意,始能行远”。

(作者单位: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编校:杨彩霞

上一篇:专刊策划延伸策略 下一篇:有线电视的网络现状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