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体结构教学方式的探索思考

时间:2022-05-20 03:56:12

对人体结构教学方式的探索思考

摘 要: 人体结构不仅是美术初学者的重要课题,而且是画家、雕塑家们必备的知识储备之一,每一个希望掌握造型技巧的美术工作者无不对此付出极大的精力。同时《人体结构》也是美术院校最为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被认为是造型基础中的基础。

关键词: 美术教学 人体结构 教学方式

人体结构可分为两类:一是指人体内在的自然组织结构,称为“解剖结构”;二是人体体表体面的结合与构造方式,称为“形体结构”。人体结构教学也是紧密围绕这两类结构展开的。由于这门课程科学性和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很难弄懂,课堂上特别容易走神。而且在较短的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去理解和掌握人体的全部骨骼、肌肉、形体关系,难度确实比较大。另外,美术院校大规模扩招之后,学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很多学生对于人体结构方面的知识所知了了,尚未能形成对身边学习资料的独立研究能力。我们经过课后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地掌握多少人体结构知识,感觉学习才刚刚开始,还在云里雾里中课程就已经结束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在学习人体结构知识时常会遇到以下问题:

1.一些解剖学的名称难记,骨骼与肌肉的形态、位置难以把握;

2.结构与结构之间的榫合、穿插、覆盖等关系较难掌握;

3.未能将解剖结构与形体结构较好地相结合,在人物写生或创作中出现理论与实践无法结合的问题;

4.缺少整体性,难以获得全面立体的认识,往往是换个角度就无从下手。

这些问题带有普遍的共性,亟待教师加以帮助和解决。因此,在教学中如何组织好课堂教学,特别是培养科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学习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对一些教学方式的思考和总结。

一、看资料

首先让学生学会如何去看教材及相关资料中的图片和对应的文字说明,学会先通过自己的研究来获得初步的认识。由于学生手头的资料较为有限,除了教材之外,教师还应当准备大量的课堂补充资料,通过对不同资料进行学习和比较,从而获得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目前我们身边能够找到用来学习的资料,以来源地的不同,主要分为两块:

1.国外。近几年,我国陆续出版了多种国外的人体结构教学书籍,如乔治・伯里曼的《人体结构绘画教学》,(见图2)罗伯特・贝弗利・黑尔的《向大师学绘画――艺用人体解剖》,等等。从这些介绍人体结构教学的书籍中,可以看出实践重于理论,多以大量的范画来展示人体结构教学的过程。他们重视对人体体块的理解和运动机理的研究,重视形体的衔接,把对解剖的理解和形体表现很好地结合起来。有些书籍运用多幅大师的素描范本与人体结构知识相比较,较为直观地引导学生如何将人体结构的知识与艺术实践相结合,对艺术实践有着直接的指导作用。这些书籍各有其鲜明的特点,大大拓宽了学生对于人体结构知识的理解。

2.国内。国内编著的教材根据中国人(东方人)的身材特点,糅合了国外众多教材中的优点,进行概括和总结。如孙韬、叶楠编著的《解构人体――艺术人体解剖》等,给了学生不少的帮助和启发。

除了这些书籍外,还有大量的写实绘画作品和雕塑作品,学师们是如何娴熟地运用人体结构知识成功地塑造出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这些资料都是学生研究人体结构的钥匙。通过看不同的资料,学生可以初步掌握人体结构知识,并且积累大量的问题,以便在下面的学习中更加有的放矢。

二、对结构的联想

只有理解的东西才能深刻地感觉到它,可见理解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具有多么重大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通过死记硬背获得的人体结构知识往往记不牢靠,所以我们提出联想和想象的方式将人体结构知识与现实生活中所熟悉的事物相联系,来认识和理解人体结构。换言之,就是对于特定的结构问题集中注意力,并且从各个角度去探讨,尽量使想象力飞跃起来,让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发现、去寻找形体相似或功能、运动机理相同的事物来联系复杂的人体结构。例如,我们在讲到脚部结构时,将它与中国古代的拱桥相联系。因为两者之间的形和对力的承载原理相同,弓形的结构能够支撑身体的重量长时间站立,同时自身并无损害;又将它与现代生活中的轿车相联系,因为两者的空气动力学结构相似,形状也相似,流线型的结构减少了运动中因摩擦而损耗的能量,有利于行走。通过联想,学生解决了很多问题,加深了记忆和理解,也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在此基础上进行形体分析,进入状态的速度要快很多。

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通过这样的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积极探索和研究的兴趣,以及从生活中寻找艺术元素的理念。事实上,我在教学中经常发现学生们通过联想提出的结论很生动、很有趣,具有创新性、独到性,是别人没有想到的。学生们也在其中找到很多学习的乐趣,降低了因为枯燥而产生的抵触心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人体结构教学的难度,并且有效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三、触觉感受

触觉是一种重要的感知方式,当视觉观察上遇到一定困难时,触觉可以起到非常好的辅助作用。在人体结构学习中,在较多客观因素的干扰和主观对形体、空间认识不足的情况下,通过触摸的方式很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课堂上,我鼓励同学们轮流来触摸人体结构标本模型和人体石膏,来感受形体的高低起伏变化和骨骼肌肉的穿插覆盖关系,以及了解哪些肌肉、骨骼在人体造型上所起的突出作用。同时将体会到的感受和发现的问题记录下来。例如,同学们对近似圆柱体的腿部形体转折把握不住,通过触摸感觉到腿部也是圆中见方,隐约找到基本的转折位置。这时可以辅以不同角度的灯光变化来显现这些转折,排除部分的偶然现象,最终找出腿部真正的形体变换关系。这样就较好地解决了腿部形体转折的问题,也了解了腿部各条肌肉或肌肉群在造型上的实际作用。所以通过触觉得到的感受很好地增强了视觉观察的效果,进而得到一个综合立体的感知。

四、自由讨论和讲解

通过一阶段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和问题积累,定会有心得体会,也会积极地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深入地进行研究学习,提高了学习主动性。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们自由讨论,用自己的话去总结,将自己所得到的印象、感受、认识和理解讲出来,供同学互相交流和参考。在讨论中相互促进,获得更加完善的认识。这样得到的就是他们自己的认知,并且这些知识在他们脑子里可能一辈子也忘不掉。如此,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勇于独立发表自己看法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师适当给予补充和指导,点明优点与不足之处,供学生参考比较,目的是让他们找到更加合理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思路,来解决在人体结构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陈丹青先生说:“在学两年,我能记得的教诲就是这么几句话。艺术教学是什么呢?艺术教学就是几句话。”的确,并不是教师教了多少知识给学生,而是带领学生一起走进艺术学习的大门,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帮助,让他们有选择性地获取属于他们自己的知识。我想,这样的教学才更有价值。

五、实践训练

通过实践来促进人体结构规律的理解,这是很多人的共识,也是教学的规律。我所指的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画素描。画是学生最拿手的,通过画素描来把握解剖结构中骨骼、肌肉的形状、组织关系。同时也理解了形体结构的体面组织关系,两者之间得到了较好的结合,这是最常用也是最容易实现的方法。二是用泥塑来临摹人体结构模型和优秀的人体石膏。泥塑的最基本特点就是具有三度实体空间,具有可视而且可触摸的形体,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多角度整体地研究和掌握结构规律。通过教学实践,我们发现学生自己动手去把每块骨骼、每条肌肉亲手用泥巴做出来,装上去,分析比较它们的位置、大小、厚薄、榫合、体积、空间等关系,从过程到结果一切都实实在在,这大大加深了学生的综合理解,弥补了在平面绘画二度空间上认识的不足,很多的疑难问题能迎刃而解,同时学习兴趣也大为提高。作为绘画实践的有益补充,泥塑的实践对于把握人体结构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现在的艺术院校基础教学设施都很完善,可以做泥塑的材料选择也比较多,一般黏性较强的泥土或者橡皮泥皆可,简易人体架的搭制也并不复杂。相关专业可以互相结合,以对人体结构教学起到很好的促进和帮助作用。

因此,人体结构教学应当首先解决学的问题,所有的教学方法的思考与实践都是围绕这一目的展开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传授和有益的引导及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使学生在生动、轻松、多样的课堂教学中学习,不感到枯燥乏味是人体结构学习的良好前提。归纳起来也就是通过直接讲授的成分要减少,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学会自己分析结构,理解结构,从而把握结构规律的能力是最主要的。学生们能绞尽脑汁地寻找各种方法去研究和解决人体结构问题,课堂教学的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

当然,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对于人体结构的研究要靠学生长期投入精力,才能真正深入地掌握。届时,学生已经知道该怎么去学习,这些也就不是什么太大的问题了。

参考文献:

[1]孙韬,叶南.解构人体――艺术人体解剖[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0.

[2]王炳耀.人体造型解剖学基础[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3][美]乔治・伯里曼.伯里曼人体结构绘画教学[M].广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4][美]布鲁诺・卢切斯.雕塑技法人体雕塑[M].广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5][美]伯恩・霍加思.动态素描人体结构[M].广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6][美]罗伯特・贝弗利・黑尔.向大师学绘画――艺用人体解剖[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

[7]陈丹青.退步集[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俄]米・谢・科佩金,尼・尼・列宾.俄罗斯素描解剖教程[M].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

上一篇:把握学习要素,推动学习提升 下一篇:高校宿舍管理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