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创新能力构建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时间:2022-05-20 11:41:26

基于创新能力构建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

【摘 要】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建设创新能力与实际工程能力相结合的卓越工程师教育体系,成为了高校工程类专业首要任务。本文以鼓励创新为主旨,建设创新与工程能力教育培养体系,从培养理论、环境创造、实现手段及学工辅助等方面论述了体系建设过程。经过几年的体系建设与实践,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校企联合培养;创新能力

Construction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Training System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Innovative Ability

TANG Qiong1 XU Rui2 FAN Rui1

(1.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China;

2.School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China)

【Abstract】“Plans for educating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engineers” were significant measure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technology engineering talents with Innovation ability. Building the outstanding engineer training system, students in this plan could be master the ability to innovate and the actual engineering ability that has become the primary task of university engineering majors. In this paper, that construction of Outstanding Engineers Training System in Universities based on Innovative ability was introduced. The culture theory, the environment creation, the means of achieving and the students’ affairs in the system construction process were discussed. After several years of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has been improved.

【Key words】Outstanding engineers;University-enterprise cultivation;Innovation ability

1 卓越工程师教育体系现状

经过近年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地方高校学生在工程技术能力方面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提升,但教育体系结构方面仍存在较多不足[1-2]。

1.1 培养模式中校内部分理论大于实践,实践教学依附理论的老观点仍比较严重

地方高校,特别是落后地区,受传统高等教育模式影响较深,教育体制改革的若干年来,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实际问题[3]。以本校为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专业性很强的学校,多数专业均依托电子技术,所需工程实践要求很高。然而,多数以工程为名的专业,实践课程及培训环节,仍在主观上存在忽视和客观环境建设滞后的现象。在实施“卓越工程师计划”以来,相关专业的培养模式有一定改进,但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化建设实践过程和环境。

1.2 理论教学内容严重滞后于实际工程技术,教学知识体系结构老化情况严重

理论教学滞后实际工程的现象,在国内高校普遍存在,其原因较为复杂。从知识体系建立方面来说,学生的认知需要从基础和专业基础知识开始培养,该部分知识较陈旧,但确实是必不可少的部分;专业知识方面,专业课程知识往往课时量较少,很难充分揭示一个专业研究的深层次理论及方法;由此给学生和外界的印象即是知识陈旧,与现实工程技术脱节[4]。在实施“卓越工程计划”后,该问题有一定的改善,但仍需要培养理念和理论上,建立一套体系化培养模式,才能切实有效扭转该局面。

1.3 “卓越教育”形式大于实际,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尚未建立

“卓越工程师计划”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才,地方院校多有列入该计划,在培养方式上,难免形式化情况的出现,主要是由于计划目标和主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实施策略和方法未清晰造成的。建设“卓越教育”培养体系仍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

以上各方面都制约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针对这些问题,设计以鼓励创新为主旨的创新与工程能力教育培养体系,通过理论、环境、手段和辅助等方面的措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与实际工程能力的卓越工程师,将是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

2 创新型卓越工程师培养教育体系架构

创新型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首先,需要全新将创新的思想贯穿到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中去,从理论上建立覆盖培养全过程的创新培养体系;其次,依据“卓越计划”要求,结合地方经济特点,依托地方高校背景,搭建创新性教育环境;然后,根据合作企业特色文化,建立理论知识覆盖全面的实践方式;最后,完善学工辅导员制度,掌握各过程学生学习情况的客观数据,形成过程控制,实时反馈的闭环培养体系。

2.1 创新能力培养理论贯穿体系建设

在理论上,将“卓越计划”的关键目标――创新能力培养,结合整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策划、实施和验证过程,提升大学生创业教育内涵[5]。

在工程专业培养计划编制阶段,将创新能力作为首要培养目标,组织管理部门、教学单位和学生工作机构的各级人员,经过多轮策划和讨论,确定培养方案;在教学过程中,分阶段掌握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情况,实施监控学生学习动态,统计各阶段学生能力培养质量数据;在学生不同学习阶段,采用多种方式方法促进学生增强创新意识;在理论与实践教学方面,针对性的引入创新能力培养理论;分阶段反馈学生学习数据,对培养方式和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最终,将整个教与学的过程设计为一个过程质量可控的闭环带反馈的培养体系,持续改进的提高学生各项能力,以满足“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

2.2 创造适合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

创新能力培养除了需要主观培养因素,还需要适合的外部环境,形成创新的氛围和学习气氛,就如优秀企业的企业文化一样,需要一个长时期的积累和沉淀,只有明确这种文化培养的核心主旨,不断的引导才可能形成一种持续的、有感染力的学习环境。此外,还需要完善“卓越计划”的硬件环境。

2.3 创新能力培养的方式方法

在“卓越计划”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各学习阶段设计了多种方式方法,涉及教学、教学管理、学生工作部门、合作企业等多个单位和人员。

2.3.1 基础能力培养阶段

如大一学生主要学习任务是掌握高等教育基础知识,该阶段需要转变从高中到大学的学习方式,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学能力,摆脱传统学习的“教什么学什么”的理念。在这个阶段,辅导员的作用尤为重要,要及时的、覆盖全面的与每个学生进行沟通,组织各类型的团队活动,促进学生融入大学生活,发现自身长处,有针对性的培养特长技能。

2.3.2 创新能力培养阶段

主要针对高年级学生,以提高专业工程技能方面的创新能力为目标。该阶段,专业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主要可根据教师研究方向差异设置创新团队,参加各级创新竞赛、各级科研项目和实际工程项目,在实际项目实施过程中,培养学生工程能力,针对各个技术细节让学生提出设计方案和技术,培养创新能力。

2.3.3 在培养的实践过程中,多数地方高校均采取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6]

但由于多数企业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了解程度不足,多以行业或本单位的工作模式,要求学生开展工作和学习,造成学生容易受初次接触的工作模式和方法所约束,影响创新性思维的培养;同时,企业实践实际掌握的工程技能单一,在学校学习理论很难全面实践,造成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发展不均衡。针对这类问题,制定校企定期召开有关“卓越计划”学生培养论坛及会议的机制,辅以随机个别问题的沟通,在完善高校本身培养方案的同时亦完善对口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及培养结构。

2.4 完善学生工作辅助单位职责

学生工作部门在“卓越计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在“卓越计划”中,只有完善了学生工作的组织和作用,明确其职责权限,才能有效的利用学生工作部门资源实时掌握学生学习动态,并传达和实施总体决策[7]。

普遍高校对学生工作部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国内外知名高校已从心理学、行为学等专业角度开展了具有学术和实用价值的学生辅导研究。本学院“卓越计划”在策划阶段已充分考虑学生辅导工作的理论先进性,汲取国内外先进的学生辅导工作理念,将其贯穿到实际工作中去。同时,明确了“卓越计划”各阶段的学生工作部门职责职能。

通过创新型“卓越计划”培养体系的建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卓越班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最近两年,在创新能力大赛,如挑战杯、蓝桥杯等国家级大赛中多人次获奖。根据学工年度数据反馈,每年一次进行了培养方案微调,重点增加了实践环节的设置,更好的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未来的“卓越计划”实施过程中,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学生工作部门辅助职能,加强对口企业的联系,更为细致的设置教学过程,更好的实现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司网[EB/OL].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A08/.

[2]诸葛致,王丽萍.高校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探析[J].大众科技,2012,14(159):168-169.

[3]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139-141.

[4]于卫,尤玉军,储诚明.综合性大学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2,16(1):91-96.

[5]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通用标准研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4):21-29.

[6]陈飞.技术本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生态体系:基于德国经验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1(13):32-35.

[7]刘国繁,曾永卫.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下教学质量保障和评价探析[J].中国高等教育,2011(21):25-26.

上一篇:煤炭企业资源共享路径研究 下一篇:巴氏合金轴瓦的焊接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