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综述

时间:2022-05-20 08:15:30

有机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研究综述

【摘 要】 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和可再利用等特点。目前已经成为各国科学家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介绍了植物修复技术的概念、类型和机理,并且对植物修复在有机污染土壤的应用作出展望。

【关键词】 有机污染 植物修复 修复机理

在中国部分地区,因工业废水、大气降尘、石油开采和农药造成的土壤有机物污染相当严重[1]。植物修复技术具有成本低、环境友好和可再利用等特点,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环境污染原位治理途径。某些植物具有强耐受性和高积累量,可以得到更好的土壤修复效果[2]。

1 植物修复技术概念和类型

1.1 概念

植物修复技术(phytoremediation)是利用植物的独特功能,与根际微生物协同作用,发挥生物修复的更大功能[3],进而使污染土壤得以修复和消除[4]。熊建平等研究发现水稻田改种苎麻后,极大缩短了汞污染土壤恢复到其背景值水平的时间[1]。

1.2 基本类型

(1)植物提取(phytoextraction):即通过超积累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富集作用,达到去除土壤污染物的作用。

(2)植物降解(phytodegradation):利用植物的代谢作用及与其共生的微生物活动来降解有机污染物。

(3)植物固定(phytostabilization):利用植物根系的吸附作用来减少环境中污染物的生物可获得性。

(4)植物挥发(phytovolatilization):通过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吸收和转化作用,最终将其挥发到空气中。

2 植物修复机理

(1)植物对有机污染物的直接吸收。被植物吸收的有机化合物有多种去向:植物分解,通过木质化作用将其转化为植物体的组成部分;转化成无毒性的中间代物产物,储存于植物体内;完全被降解,最终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水[5,6],从而达到去除有机污染物的目的。

(2)根际生物降解作用。根际是受植物根系活动影响的一个微区,也是植物一土壤一微生物与其环境条件相互作用的场所。根分泌物不仅能提高已存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而且能选择性地影响微生物生长,使根际不同微生物的相对丰度发生改变,从而有利于根际的有机污染物的降解[9]。

研究表明植物根际的微生物数量比非根际区高几十倍,甚至几百倍,微生物的代谢活性也比原土体高,从而提高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效率[10]。

(3)植物根部分泌的酶可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植物根系分泌的酶可直接降解有关污染物,致使有机污染物从土壤中的解吸和质量转移成为限速步骤[7],植物死亡后酶释放回到环境中,可以继续发挥分解作用。

美国佐治亚州Athens的EPA实验室从淡水的沉积物中鉴定出脱卤酸硝酸还原酶、过氧化物酶、漆酶和腈水解酶等五种酶,这些酶均来自植物。有研究表明,硝酸盐还原酶和漆酶可降解军火废物如TNT(2,4,6一三硝基甲苯),使之成为无毒物质[8]。

3 植物修复的应用与展望

植物修复技术较常规的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已显示出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植物修复可用于石油化工污染、炸药废物、燃料泄漏、氯代溶剂、填埋淋溶液和农药等有机污染物的治理,通常采用植物修复和其他清除方法结合使用。每个清除点需要种植不同的植物联合发挥作用,如苜蓿根系深、有固氮能力,杨树和柳树栽种广泛、耐涝而生长迅速,黑麦和野草生长浓密覆盖力强,可以根据不同植物不同的特点搭配使用。

植物修复是一种有效的土壤污染处理方法,它与其根际微生物共同发挥着分解、富集和稳定污染物的作用。土壤污染植物修复技术是一项非常有前途的新技术,与其它修复技术相比,费用较低,适合在发展中国家发展。虽然我国在超累积植物研究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但是从己经取得的成果表明,我国科学家有能力开发一批适合我国国情的植物修复技术,建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修复技术。可以预料,植物修复将成为一种泛应用、环境良好和经济有效的修复技术。

在我国,植物修复技术起步较晚,在理论体系、修复机理和修复技术上还有许多不完善、不成熟的地方,有许多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工作要开展。

参考文献:

[1]高拯民.土壤一植物污染生态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牡,1986.

[2]Newman L A,Reynolds C M.Phytodegradation of organic compounds[J].Current Opinion in Biotechnology, 2004,15(3):225-230.

[3]骆永明.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J].土壤,1999,31(5):261-265.

[4]Anderson T A, Guthrie E A, Walton B T. Bioremediation in the rhizosphere[J].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1993,27(13):2630-2636.

[5]Alkorta I, Garbisu C. Phytoremediation of organic contaminants in soils[J].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1,79(3):273-276.

[6]Macek T, Mackova M, Ká J. Exploitation of plants for the removal of organics in environmental remediation[J].Biotechnology advances, 2000,18(1):23-34.

[7]丁克强,骆永明.生物修复石油污染土壤[J].土壤,2001,33(4):179-184.

[8]刘世亮,骆永明,丁克强,等.土壤中有机污染物的植物修复研究进展[J].土壤,2003,35(3):187-192.

[9]Steer J, Harris J A.Shifts in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in rhizosphere and non-rhizosphere soils during the growth of Agrostis stolonifera[J].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2000,32(6):869-878.

[10]刘世亮,骆永明.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与植物联合修复研究进展[J].土壤,2002,34(5):257-265.

上一篇:浅析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工作 下一篇:浅谈隧道窑煅烧化学品α氧化铝的节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