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剩女”现象分析

时间:2022-05-20 06:01:51

基于社会性别理论的“剩女”现象分析

【摘 要】文章以“剩女”群体为分析对象,以社会性别理论的视角,分析“剩女”现象背后的成因。

【关键词】社会性别;剩女

女性群体的生存和生活状态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由于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转变、社会文明化程度的提高、个人自我意识的提升,一部分具有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而迟迟徘徊在婚姻殿堂之外的大龄女青年,被誉为“剩女”群体,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剩女”现象是社会城市化进程的产物。但是在国内,“剩女”还是一个带有贬义的词汇。“剩女”这个新词汇,从表面上看仿佛是由年龄所命名的,但从深层上看,还是由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所规定的。本文从社会性别理论的视角,对“剩女”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

一、“社会性别”概念

“社会性别”是从西方女权主义理论翻译、传播过来的。虽然20世界80年代就产生了,但21世纪初“社会性别”这个概念才在中国妇女学界传播。

社会性别即一般所说的性别(Gender),主要是指自身所在的生存环境对其性别的认定,包括家人、朋友、周围人群、社会机构和法律机关的认定等,是人基本的社会属性之一。

人分男女,男女就是两个不同的性别。性别分生物性别和社会性别。生物性别即生理性别,它与生俱来,由先天决定,不可改变。社会性别即社会文化性别,它通过社会化传承,由社会文化塑造,由后天获得,可以改变。社会文化要求将男性塑造成坚强、勇敢、高大、主外的形象;将女性塑造成温柔、体贴、依附、主内的形象。因此,是社会文化塑造了女人“主内”,男人“主外”的性别形象。

二、“社会性别”与两性平等

社会性别理论分析了人类社会中两性不平等的实质和根源,认为:男女两性各自承担的性别角色并非是由生理决定的,而主要是后天的、在社会文化的制约中形成的。例如,生育的尊卑完全是人为的、文化的,非洲一些部落将女孩子的月经初潮看成是部落的喜事,因为它将带来新的生命。我国儒家思想则认为生育是卑污的,必须在偏室生产,“妻将生子,及月辰,居侧室”,“夫齐,则不入侧室之门”。抚育孩子的角色主要也是社会文化塑造的,抚养孩子并非是女人的专利,我国南方某些农村地区就有男人在家看孩子,女子外出劳作的习俗。因此,是社会文化塑造了女人“主内”,男人“主外”的性别形象。可以说,至今为止的性别形象、性别分工都是文化塑造的,并非完全是生物性的,或是理性的。

“社会性别”概念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格・如本在1976年提出的,它对西方的妇女研究有重大影响与促进作用。其实,在格・如本之前,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在《女权辩护》中也提出了“社会塑造妇女”的论述。这可以认定为最早的社会性别概念的萌芽。西蒙・波伏娃在《第二性――女人》中所提出的“一个人之为女人,与其说是‘天生’的,不如说是‘形成’的”,“女人不是自然的产物……是文明塑造出来的”这一著名观点,向性别差异本质论提出挑战,对造成性别不平等、置女人于从属地位的男权社会进行质疑。

社会性别理论告诉人们,当今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以男性为本位的文化,奠定男性的性霸主地位的文化,它塑造的性别角色是女性为男。这种境况只有改变当今的主流文化才能改变。

三、“社会性别”理论的实践分析――“剩女”现象

社会性别概念与理论产生于实践,它一旦产生,又可以还原于理论,即用它去分析现实社会中的社会问题――“剩女”现象。“剩女”是如何产生的呢?

(一)传统择偶观念

传统择偶观念是孕育“剩女”的温床。“男高女低”的择偶观念表现为“女向上”、“男向下”,男人择偶标准“向下”,女人择偶标准“向上”。结果造成优秀的“剩女”生活在城市、在社会顶层。社会地位越高,可供选择的男人越少。她们有稳定的收入、体面的工作、生活环境舒适幽雅,却在爱情上迟迟停留不下来,出类拔萃的男人不会在他们背后默默付出的,要做好她们背后的男人,压力太大。这样导致长时间感情生活不协调,迟迟徘徊在婚姻的殿堂外。随着年龄增长,也就在社会上剩了下来,所以叫做剩女。

(二)婚姻家庭领域的父权制度

婚姻家庭领域的父权制度是产生“剩女”的文化土壤。我国父权制的建立可以追溯到西周初期,父权制度建立的标志就是“周礼”的制定。“周礼”规定,婚姻是实行严格的外婚制和从夫居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并且还划分了“内”与“外”,“私”与“公”的领域,由此“男主外,女主内”的父权制家庭格局便形成了。在“家天下”的社会等级制度中,男性具有主导地位。社会尊崇的是男尊女卑、男主女从的等级观念,女性地位低下。男女地位不平等蔓延至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意识方方面面,而不仅仅表现在家庭领域。鲁迅先生曾说“二十四史不过是二十四姓的家谱”,可谓一语中的。

父权制的影响在今天的中国社会仍没有消除。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以父权为主的家庭模式在我国依然比较普遍。如果从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父权问题,社会上的主要权力机构,如军事、财政、教育、科学、政治,这些领域的权力大多掌握在男性的手里,而理应撑起“半边天”的女性却居于次要的从属地位。

(三)男权文化的语言围困

男权文化的语言围困将优秀女人划入“剩女”之列。“剩女”“第三性”等词汇实际上是那些外表强悍、内心虚弱的男人的一种话语应对之策。女博士几乎无一例外的被划入了“剩女”群体,更被嘲讽的称为“第三性”。以男性为本位的社会,权力者掌握着最大的话语权,通过语言将优秀的女性打入冷宫,从女性群体中将她们排斥出去,达到孤立优秀女性、埋葬优秀女性的目的。有人恰如气氛的指出,“剩女”“第三性”是语言实施的性别围困。有学者客观地指出,当今社会言语交际中隐藏着男权文化观念。“剩女”这一词汇的出现就是男权文化观念的最好体现。

(四)大众传媒的不均衡传播

由于传统的文化积淀对女性的性别成见还没有消除,这些性别成见常常被以大众文化为基础的大众传媒所反映和传播。某些媒体为了发行量、收视率、上座率等,往往有意无意地把女性当作卖点,并且为了寻找卖点往往表现出对女性的歧视。

其次,一些媒体仅仅把女性角色定位在“家庭主妇”和“贤内助”上,宣扬传统的性别角色,使人忽视妇女的社会价值和作用。剩女是社会上女性精英群体的成员,她们通过社会工作展示了不弱于男性的能力。对于优秀的单身男性,人们冠以“钻石王老五”的美誉,而同样的情形放到女性身上,却只能成为被“剩”下的女人。

第三,渲染了女性弱势群体的地位。在涉及“剩女”的报道中,大多是悲天悯人、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宣传,显现的是大龄未婚女性被扭曲或悲情的形象。即使是在以女性受众为主要群体的传媒中,女性也仍然是以弱者的形象出现。中国是一个拥有浓厚历史文化的大国,但同时也遗留了一些封建守旧的传统社会规范,这在观念上影响着家庭、两性关系,尤其是女性的社会地位。“剩女”现象不单是寻觅不到理想伴侣的个人问题,“剩女”现象作为一个社会问题的同时,也代表着女性的独立和社会性别的前进。大众应该以更宽广的视角看待她们,促进两性平等,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卜卫.媒介与性别[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7).

[2] 卜卫.中国大陆媒介与性别 妇女研究回顾与分析(1995-2005)[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13(4).

[3] 陈阳.性别与传播[J].国际新闻界,2001(1).

[4] 顾冬梅.网络传播:性别仍为平等[J].传媒观察,2005(2).

[5] 刘利群.社会性别与媒介传播[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9).

[6] 宁鸿.“剩女”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理论界,2008(12).

[7] 沈奕斐.被建构的女性一当代社会性别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3]沈立人.中国弱势群体[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8] 杨超.“剩女”现象产生原因的理性分析与感性思考[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

作者简介:王书菲(1981- ),女,辽宁沈阳人,辽宁科技大学高温材料与镁资源工程学院,讲师。

上一篇:浅议流行音乐的价值 下一篇:关于初中数学如何展开探索性学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