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阶段独生子女学校体育管理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2-05-20 02:00:53

初中阶段独生子女学校体育管理应注意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加强对独生子女初中学生学校体育教育的管理,形成学校体育的良性循环,从而对独生子女形成正确的体育观,养成终身的体育习惯,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初中阶段学校体育管理对于学生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独生子女初中学生存在的身心方面的问题,分析其存在的原因,最后,针对实际情况对有效开展学校体育教学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独生子女初中学生;学校体育管理;对策

近十几年来我们学生体质正在发生改变,体质成逐年下降趋势。遗传、营养、体育运动三个方面因数主要决定体质。遗传因素很难改变;学生的饮食水平不断提高,营养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不在是影响体质的重要因素,我们不得不将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归到体育运动中。应该如何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教育管理,提高初中阶段独生子女学校体育的质量,注意哪些问题。

一、学校体育管理的概念。体育管理,即体育领域里的管理活动。学校体育管理是为了达到学校体育管理的目标,充分发挥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信息和时间等因数的作用。体育课、早操、课间操、课外锻炼、代表队训练和运动竞赛等很多方面都是学校体育管理的工作,各个方面是有机联系,相互促进的。

二、独生子女初中学生的界定

(一)独生子女初中学生是指初中学生在家中是父母唯一孩子、没有其它兄弟姐妹或兄弟姐妹身亡的受试者而言。因此,并不包含“有兄弟的唯一女孩”,或“有姊妹的唯一男孩”。(二)由于独生子女是家庭的核心,家庭的成员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独生子女学习的任务就是一切以读书为中心。这期间便使得部分独生子女娇生惯养、怕苦、怕累的思想,独生子女存在怕苦、怕累、胆怯、意志力薄弱等现象就很普遍。然而体育运动是对意志力和进取心的要求,激励并支持人们通过持之以恒的锻炼,去战胜类似依赖、懒惰等人性的弱点,使人的个性品质得到磨砺。管理好学校体育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激发个人的兴趣爱好起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三)研究表明独生子知识面宽、智力早熟、兴趣广泛,大多聪明、机智,有较好的学习基础,但是任性、不能与同学很好的合作,有较强的依赖性,使得独生子女们冷漠、孤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也影响到与同学的关系以及体育运动的效果。在体育态度方面,独生子女初中学生弱于非独生子女初中学生,这主要是由于独生子女初中学生更加重视自己文化课学习成绩的好坏,忽视体育锻炼,忽视了良好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独生子女虽然有温和、顺良、聪智等优点, 但也有不少诸如自私、嫉妒、固执、缺乏社会交际能力等缺点。容易形成流于浅近、功利和感官化的消闲文化氛围,因而产生一系列严重影响他们健康人格塑造的心理和行为障碍。

三、调整学校体育教学内容,适应独生子女初中学生的身心需求。学校体育要在教育独生子女方面发挥作用, 要在增强青少年体质上显示本质功能,就必须了解、掌握独生子女的心理、生理特点, 了解、掌握独生子女体育学习和运动训练的特点、规律, 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一)在课堂教学中以表扬为主。教学中要注意纠正独生子女的任性、骄横、懒惰等不良习惯,及时发现和表扬他们热情大方、聪明机智和充满自信的优点,为他们营造心情舒畅、积极主动的学习气氛。(二)适当增加集体项目的教学内容。独生子女由于缺乏同龄伙伴,所以与同龄人交往机会相对较少,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通过集体项目的运动,相互频繁的合作与配合,可培养独生子女的宽容和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以及沉着冷静、团结协作的个性心理。(三)增加独立解决问题的教学内容。学校体育以实践机会较多而见长,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尽量多为学生创造实际练习机会,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分析思考,领悟正确的动作要领,这样不仅能发挥独生子女的智力优势,同时更能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加强体育教学中运动负荷量的安排。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可以适当的改善独生子女在身体素质方面的缺陷,体育运动的基本功能就是健身功能,通过合理的体育运动,可以增加学生的机体能力,改善独生子女在速度、力量和耐力方面的不足。(五)增强体育教育的人文性和娱乐性。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同时新课程标准也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的娱乐藏在体育的竞技性之中,通过运动竞赛可培养独生子女的竞争协作意识。(六)正确引导学生科学的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课外体育活动可以采用大学校园里的俱乐部式、体育协会等,使初中学生真正参加学生喜欢的项目,同时发挥体育教师的专项特长,指导学生课外锻炼,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培养、发展学生的强项;为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奠定基础。加强宣传力度, 改变“从事体育的孩子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 观念。提高社会、家长对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认识,摆正德、智、体三者的关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健康地成长。参考文献:[1] 孙武.初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体育态度的对比分析[J].科技信息,2010:163[2] 李萌.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问题及其原因和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4(5).[3] 张智颖.独生子女化与体育教育改革[J]. 延安大学学报2009(12)[5] 赵高彩.独生子女的行为和性格特点与体育后备人才的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7―9[6] 田雨普. 值得高度重视的独生子女体育教育问题.[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2.20(72):1―2[7] 赵歌.在家庭教育中对独生子女实行早期体育教育的探讨.[J]教学探索.2008:79[8] 王志丽.关于独生子女体育教学思考.[J]文学教育.2009.06:150―151[9] 邹玉华,侯秀花.体育教育与独生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J]. 湖北体育科技.2004(23):488―489[10] 王德清.学校管理学.[J]. 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2-01:32-34

上一篇:爱——班主任工作的主旋律 下一篇:英语学困生教学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