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评教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时间:2022-05-20 01:11:35

高校学生评教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学生评教是现代高校教学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本文在分析高校学生评教现状的基础上,从评教的指标体系、公正性、客观性、学生态度和实际效用等角度,指出了当前高校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为提高学生评教信度和效用应该采取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高校;学生评教;对策

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高校开始学生评教活动。随着高校的快速发展,学生评教已经成为高校对教师业绩进行考核的重要环节,对促进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虽然我们引入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地位,但目前的学生评教并未能充分体现这一理念,且实际的效果与评教的目标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如何优化学生评教,并真正推动高校教师提升教学能力,进而推进我国高校总体水平的提高,是高校管理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基于此,本文将以宁波工程学院为例,剖析学生评教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于优化高校学生评教的建议和对策。

一、学生评教的基本现状

宁波工程学院在每学期期末考试前的规定时间,组织学生对本学期所有课程的主讲教师进行评教。每个指标均分成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根据各个指标的权重和学生的打分计算综合得分,然后根据全校教师的得分进行排名。该排名决定教师年度考核等级。而教师的年度考核等级与教师的绩效工资和职称晋升挂钩。客观地说,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学生评教对于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教学责任感、激发教师增加教学投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都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但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角度来看,学生评教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学生评教对教师发展的推动作用还没得到充分利用,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

1.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学生对教师教学进行评价的依据,也是学校对教师进行考核的依据。因此,评教指标对于贯彻学校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引领和评价作用,是评教体系的核心内容。

2.评价的时间。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学生评教应该是一个完整的“PDCA”过程,即“计划—实施—检查—修正”的循环过程。然而,几乎所有高校的评教时间都是在每个学期的期末。这种时间安排使得学生评价仅仅是一种“结果评价”,而对该课程的教学过程毫无帮助。

3.评价的反馈。学生评教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教师水平的提升,而不仅仅是得到评教结果。目前对学生评教结果的利用侧重于教师教学业绩的等级评价,并将结果与教师的绩效工资、职称晋升等挂钩。

三、对学生评教的几点思考

1.多元化评价。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不同的评价主体从多方面来评价,最终形成一个评价结果。学生评教当然是教师教学业绩评价的主要内容,但学生评教只能作为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一个方面,不能以偏概全。

2.构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平台。师生间的充分交流与沟通,是教师了解学生对教学意见最为直接和重要的渠道。学校在评价体系中,应该构建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平台。从实践角度来看,教师与学生当面交流时,学生出于各种考虑,并不会对教师提意见。

3.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在国外的评教指标体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教学设计、教材和参考资料的选择等,都在评价之列。许多高校针对不同的课程,都设置有个性化的评价指标。而国内高校的评教指标体系,大多只考虑了学生对课程授课的感受和教师对教学规范的遵守情况,对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则较少涉及。对于不同类别的课程,也都采取统一的指标体系,非常单一。

4.注重反馈与改进。学生评教的核心目的是教师教学的持续改进。因此,对于学生评教结果的利用,应该紧紧围绕“以评促教”的理念,努力提高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和客观性,真正发挥学生评教的诊断功能,并建立起教学质量的跟踪机制。

四、结语

虽然目前的学生评教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应该看到,高校学生评教实施以来,学生评教在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学生评教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行下去,并根据高校教学理念、发展水平、师资力量等因素不断进行优化和调整。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高校学生评教体系的不断完善,学生评教将在高校教学改革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别敦荣,孟凡.论学生评教及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改善[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77-83.

[2]周继良.试论高等学校学生评教制度设计及改进—基于经济学两个基本假设的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1):21-28.

[3]黄建军,黄继东,尹加帮,胡伟军.美国、加拿大和日本高校学生评教的特点与启示[J].医学教育探索,2010(5):621-625.

上一篇:CDIO在高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中的应用 下一篇:社会认知学习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