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

时间:2022-05-19 08:35:16

中国民族音乐元素在电影音乐中的运用

[摘 要]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是中国电影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本文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三个组成部分――器乐、民歌、戏曲来详细分析,探讨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元素在我国电影音乐中的运用,为我国电影音乐创作的民族化服务。

[关键词] 传统民族音乐; 器乐;民歌;戏曲

中国传统民族音乐文化深植于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之中,它是我国电影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电影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随着我国很多电影作品在国际上多次获奖,有明显中国元素的中国电影音乐给人们留下了极深的中国印象。我们知道,在各个地方流传、用不一样语言歌唱、不同器乐演奏的民歌等音乐素材始终都是电影音乐创作取之不竭的宝贵财富,这是中国特音乐吸引他国观众的重要原因。本文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三部分器乐、民歌、戏曲,来探讨民族音乐在中国电影音乐中的应用。

一、传统民歌的应用

我国第一部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塞上风云》里,作曲家把西康民歌改编成《思乡曲》把人们带进了北部的辽阔草原。接着,影片《草原上的人们》中优美动听的插曲《敖包相会》,使观众铭记住草原上那忠贞的爱情故事。影片《芦笙恋歌》中,作曲家雷振邦使用了极具拉祜族特色的曲调,给此部影片创作了歌曲《婚誓》。20世纪60年代,影片《阿诗玛》汲取了撒尼族的曲调,创作了独唱、多重唱、集体合唱,这些音乐产生了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画面效果。还有影片《刘三姐》中的音乐源自壮族音乐;《五朵金花》则应用了西南大理地区的民族音乐;影片《冰山上的来客》应用了地方的牧歌等,使影片音乐极具新疆民族意蕴……

民歌的大量应用,凸显了各个民族特色,生动地再现了当地的生活面貌与风土人情,强化了电影的生活气息与艺术功效。民歌里音乐旋律与歌词的融合,有概括电影含义的作用,音乐不但交代了影片的情节,又展现了电影的环境,在渲染故事氛围的时候,也激发了观众的情感波动,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此外,民歌在创设人物形象,展示人的心理活动等方面也有明显的作用。例如,1987年获得柏林电影节最高奖的张艺谋导演的电影《红高梁》,里面洋溢着北方浓厚乡土气息的《酒神曲》《妹妹你大胆地往前走》等插曲,让观众体会到“我爷爷”和那些最后投身于抗日斗争的庄稼汉那淳朴、率真和豪迈的个性。

2005年电影《花腰新娘》,彝族歌手李怀秀给电影配以了优美的“海菜腔”。“海菜腔”是彝族人们在水上劳动演变而来的原生态歌曲,高昂的歌唱方式和极具穿透力的音色,颠覆了人们对西南少数民族影视音乐的温柔记忆,铸就了另外一种艺术美感。民歌是民族音乐的精髓,民歌历经千锤百炼,在影片中应用得体,会利于音乐形象的刻画,提高影片的综合效果。

二、传统器乐的应用

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有弦乐、弹拨、吹奏和打击等分类,每种乐器都极富表现力。在这么多极具特色的器乐演奏基础之上,又衍生了很多风格的器乐种类。影片《芦笙恋歌》里,作曲家雷振邦应用了拉祜族音乐里常见的乐器芦笙做伴奏,还从拉祜族的音乐小调里,提炼出音乐旋律。影片《阿诗玛》应用西南少数民族彝族的音乐,整个影片音乐仅用乐器去演奏,实际上最明显的乐器是一个展现高音的竹笛和一个展现低音的三弦。彝族运用的三弦,极具民族特色,低音很重,因而极具表现力。影片《天山上的红花》,其中音乐使用了哈萨克族民族乐器来展现,影片中冬不拉是极其重要的的乐器。影片《菊豆》中,运用了中国民间陶土烧制的独特乐器“埙”,这个在中国七千年前就出现的民间乐器,在电影中很好地展现了主人公那正常的人性期盼与封建禁欲主义间的碰撞。

很多电影器乐的使用并不只是用乐器死板硬套当地的民歌音乐,而是经过作曲家的再度创作。《卧虎藏龙》里有一部分“到南方”的音乐片段,以亮丽悠扬、极具穿透力的中国特色竹笛,来配合活泼且极富边疆韵味的鼓乐,创设出女主人公独闯江湖的那种轻快俏皮的体验。音乐采用了云南民歌《小河淌水》的主旋律,经过多次展开与变奏,愈发适合了影片人物的需要。这个片段是电影中表现玉蛟龙“功夫”的一幕,它原本是一个血雨腥风的场面,一个人将酒楼翻了个,现场所有人都被打得伤很重。可是运用竹笛吹出的欢快音乐让音画形成了一种 “弱化暴力”的作用。影片中的视觉暴力在这部电影中是较明显的,可音乐从整个视听上正好弱化了这一视觉的血雨腥风场面,让人们看到的不是血腥,恰恰感觉蛟龙非常可爱。此种 “音乐旋律对暴力”的艺术处理,让人们的视听上的刺激感被极大地减弱了。当然这也展现了电影的主题宗旨:不把展现功夫的高低与血雨腥风为主要的目标,而是将人的修养提升到一个非常高的高度来审视。除了这些,这部分音乐从应用上来说,还展现了玉娇龙内敛的情感色彩。由于这一场,她的内心是一种不怕天地的情绪,并且打得酣畅淋漓,此种轻快的音乐也表现了影片人物的主观情感。在器乐的应用中,此种基于本土音乐的审美追求,是极其难能可贵且极具远见的。

三、传统戏曲的应用

戏曲艺术是一种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综合了歌曲、舞蹈、器乐和说唱等传统民族音乐元素。中国传统戏曲艺术对我国电影人的影响是非常深的,特别是影片音乐创作受它影响更深刻。中国人自己拍摄的首部影片《定军山》里,戏曲音乐就占很大一部分。20世纪30年代拍的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里,加入了主角红牡丹表演的4个京剧部分比如《裕塘春》《拿高灯》……60年代的《红旗谱》采用河北的地方戏曲艺术音乐元素,在民族音乐的表演中,凸显了板胡、唢呐等民间器乐特点,刻画了20年代河北平原上的革命农民形象。1961年电影《枯木逢春》,其中音乐汲取了中国南方戏剧、曲艺的音乐元素,尤其是评弹,真实展现了主人公再次相逢悲喜交融的复杂情感。1965年电影《舞台姐妹》,囊括了越剧全部发展历程。作曲黄准吸收了越剧音乐素材,在电影中创作了8首越剧歌曲,在电影的重点处,用旁唱的表现形式展现主角的思想情感。此部电影的音乐让人感同身受的,所有音乐的变化都是按照人物情感发展而变化,对越剧的部分章节做了一些加工与提升。曲作者在电影拍摄以前就跟随剧组人员去越剧的发源地,搜集很多相关音乐素材,访问很多越剧艺人,使影片中音乐具有越剧特色,与此同时也创作出了全新的音乐。1986年影片《人鬼情》讲的是一个戏剧演员的故事,讲述了此人的全部心理历程。作曲家没有照搬原来的戏曲音乐,只是保存了河北梆子的戏曲唱腔,创作了影片的主题音乐,使音乐把主角的现实情况和舞台的两个方面融合得非常完美。电影《活着》的主题音乐源自秦腔与皮影戏的唱法,它用最淳朴、粗犷的音乐给观众带来听觉上的冲击。电影《菊豆》中选取了我国京剧“西皮流水”的音乐,将它加工成不断重复的主题音乐,贯穿影片始终,和电影主题尤为契合。影片《卧虎藏龙》把浪漫的武打场面与写意的京剧艺术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是我国武侠影视音乐与戏剧艺术结合的经典之作。

除了戏剧音乐的正确应用,让戏曲音乐来展现对中国传统文化、人类生存状况和人性的思索和领会,与影片形成更有新意的融合,乃是使用戏曲音乐的最大特色。比如电影《霸王别姬》中的戏曲音乐。影片《霸王别姬》是一部较好使用戏曲素材并通过影片反过来又展现京剧的典范。该影片描绘了两个京剧的角,由小到大的成长历程和二人在社会生活转化中的人生悲剧。在音乐的结构中,京剧艺术元素使用得恰到好处,每当京剧音乐旋律开始的时候,主角的命运虽然开始了不一样的轨迹,可二人还是和京剧有着不能割舍的紧密联系。电影中的戏曲音乐变成总结人物命运的哲理化音乐旋律,这给影片的音乐打上了突出的民族特色烙印。

民族音乐在影视音乐的创作中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极具浓厚民族特色的音乐能够在中国影视音乐中尽情地发挥,是和很多有严肃认真的创作态度作曲家的创作不能分开的。雷振邦、张棣昌、陆云等很多作曲家,深入社会底层,搜集整理出很多民族音乐素材,给很多电影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给电影大大增色。我国电影音乐发展到现在,已经在世界影视音乐舞台占据了重要地位,在我国电影音乐走向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提起著名作曲家赵季平。这位可以代表当前我国电影音乐创作顶尖水准的作曲家,创作了很多其中有《黄土地》《红高粱》《荆轲刺秦王》《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秋菊打官司》《活着》等几十部影响深远的影视音乐。赵季平的作品极具浓郁中国艺术特色与气派,在他的很多音乐作品里我们能够听到中国特色的歌曲、戏曲等中国音乐元素,他将这些东西中的精髓提炼出来并为己所用,融进他的音乐创作思想之中,让他的音乐作品有根基;与此同时不管在音乐旋律还是乐器的选取上,他的音乐作品都紧密结合本土特色音乐,进而展现出浓厚的民族特色,这与他一直深植于民族音乐这片沃土进行创作有着不可割舍的密切联系。因此当西方人倾听到这些音乐时,肯定会被此种特殊的“外国风情”所吸引,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艺术在他的创作中得到了推广与升华。

在影视市场国际化的当前,我国电影不容易在电影制作规模、常规技术、主流意识形态方面与美国好莱坞或欧洲影视竞争进而被世界认可,唯有采用人物角色、人物造型、风格与音乐方面的民族特色来表现一种民族特性,中国电影才有可能确保自己在国际电影中的地位。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民族化电影音乐创作之路,用一丝不苟的创作态度使音乐展现灿烂悠久的中国特色音乐文化,与此同时在现实音乐题材中接近普通民众生活,中国电影音乐就可以更新的姿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焕发出更亮丽的光辉。

[参考文献]

[1] 中国电影年鉴•中国电影百年特刊[M].北京:中国电影年鉴社,2007.

[2] 朱天纬.百年中国电影之音画交响[A].中国电影年鉴•中国电影百年特刊[C].北京:中国电影年鉴社,2007:445-455.

[3] 曾田力,巫眷,李菁,王艳.百年中国电影音乐流变[A].中国电影年鉴•中国电影百年特刊[C].北京:中国电影年鉴社,2007:456-460.

[4] 高健,孙湘明.系统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

[5] 王云阶.论电影音乐[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4.

[6] 马波.赵季平电影音乐创作论(下)[J].交响, 2005(02).

[7] 周晓云.四弦千遍语一曲万重情――谈琵琶曲在中国新武侠电影音乐中的应用[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05(04).

[作者简介] 刘祯(1979― ),女,河南新乡人,河南科技学院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与声乐表演。

上一篇:本土文化视野下的中华动画 下一篇:《警察与赞美诗》的主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