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内外语言磨蚀研究现状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2-05-19 04:04:40

对国内外语言磨蚀研究现状的几点思考

摘 要:语言磨蚀是伴随语言学习的另一方面,有语言学习必然会出现语言磨蚀。纵观国内外近30年来的一些研究成果和研究现状,笔者发现还有很多研究的不足之处值得我们思考和重视。所以本文在简要概述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研究中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并结合我国的研究现状阐述了语言磨蚀研究带来的启示,希望对今后的学者在语言磨蚀研究方面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关键词:语言磨蚀 思考 启示

中图分类号:H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a)-0105-02

对于语言磨蚀,在国内有多种说法,如语言损耗,语言流失,语言流损,语言磨蚀等,本文采用语言磨蚀这一说法。语言磨蚀(language attrition,简称语蚀)是语言学习的逆过程,意指双语或多语使用者,由于某种语言的减少或停止,其运用该语言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减退的现象(倪传斌,2007)。语言磨蚀被正式确立为学术研究的一个领域是自198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召开的“语言技能磨蚀大会”(Conference on the Attrition of Language Skills)以后,随后在国际领域内广泛开展了对它的研究,并确立了语言磨蚀研究在语言习得中的重要地位。

1 国内外近30年来的部分研究成果

作为语言习得研究的逆过程,国外一些学者对语言磨蚀做了大量研究,并建立了相对完整的理论框架和成熟的研究途径;但在国内,只有少数学者在近几年才涉及了该课题。国外学者Hansen(1980)曾考查了学习与再学习在发展结构和顺序上是否平行一相对较新的研究领域,但许多研究实验还处在发展阶段,在一些问题上尚无定论。Bahrick(1984)研究作为外语的西班牙语磨蚀时发现语言的磨蚀过程呈现一种 “前快―中慢―后快”的发展趋势。Weltens et al.(1986,1993)的研究表明词汇知识比形态―句法知识更易磨蚀。Moorcroft& Gardner(1987)的研究发现产出性技能比接受性技能更易磨蚀。Gardner et al.(1985, 1987)的研究表明语言态度和动机是影响外语磨蚀的间接因素之一。de Bot & Weltens(1995)曾对语言磨蚀,特别是外语磨蚀做过综述性评述,主要分析了在语言磨蚀研究开展以来研究者所做的大量的定量研究。Hansen(1999)的研究分析了明示教学与浸泡式教学或直接教学对外语磨蚀的影响。de Bot & Stoessel(1999)为了研究如何再次获得被遗忘的语言时,开始将认知心理学的保留范式引入语言磨蚀的研究。Hansen(2001)重点评述了1995年至2000年这几年内的研究成果,主要介绍了“保留范式假设”(Savings Paradigm Hypothesis)和“再学习假设”(Relearning Hypothesis)等理论。Schmid & de Bot(2004)较为系统地评述了近年来从社会语言学研究视角所做的语言磨蚀研究。

在国内,也有不少学者对语言磨蚀进行了一些综述性研究(钟书能2003;蔡寒松、周榕2004);李萍,郑树棠(2004)从记忆原理,外语磨蚀实质,影响磨蚀的因素等方面探究外语学习的磨蚀和保持问题;倪传斌,严俊荣(2006)分析了影响外语磨蚀的因素;李艳红(2008)从语音、词形、语义三个方面,明确了外语词汇磨蚀的语言学表征;倪传斌(2007,2009,2010)阐释了外语磨蚀的本质属性,对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王海滢(2009)、赵丹(2009)、刘巍(2010)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分别探讨了语言态度、学习策略、习得方式和外语水平对外语磨蚀的影响;杨连瑞等(2009,2010)主要介绍了语言磨蚀研究的几个重要理论模式,国外语言损耗研究动态以及二语损耗研究方法的设计;金晓斌(2011)从词频、词形、意义以及词性等单一因素和综合因素两个层面分析了汉语环境中英语磨蚀词汇的语言学特征;李旭奎等(2011)对国外二语词汇磨蚀研究作了述评。

2 研究中需要深入探讨的一些问题

纵观国内外语言磨蚀研究,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亦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值得做后续研究。

(1)Hansen(1999)在解释磨蚀程度差异的原因时,曾推测女性可能是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与目的语接触机会少,所以导致了女性的相对磨蚀程度明显高于男性,这一结论有待于进一步讨论和证实。是女性接触外语的机会比男性少?从社会分工和职业选择的角度来讲,女性接触外语的机会比男性更多。一项对全国15个城市外语类岗位的调查显示,其中女性工作人员占72%,这更加说明了女性在工作中接触外语的机会更多。而学习者与受蚀语的接触方式又分为自然状态和人工干预(例如,政府干预、学习者参加培训班等)状态两种形式,这两种接触方式都能够不同程度地减缓外语磨蚀的速度。当然,外语磨蚀程度的不同,也要考虑外语的种类。例如,在中国这个汉语的环境下,英语、日语等语言都是外语,但明显在中国,我们接触英语的机会比较多,特别是女性,所以英语相对于其他的外语磨蚀速度较慢。Hansen(1999)的研究是对日语作为二语在英语环境下的磨蚀状况。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语言磨蚀时,不能仅从性别的角度和接触的频率出发去猜测磨蚀速度的快慢,还要考虑外语的种类。另一方面,从生理和心理学的角度看,已经证实了女性的语言天赋普遍高于男性。所以在考虑语言磨蚀的影响因素时,不能主观的以与目的语接触机会的多少就断定女性的语言磨蚀程度会明显高于男性,而应该从生理、心理、社会等多角度进行实证研究,这样的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2)倪传斌(2009)利用决策树模型分析法提取了影响外语磨蚀的主要因素,这在外语磨蚀研究领域中做出的贡献不言而喻。但文中得出的“高水平的受试者,其外语相对磨蚀程度更大”的结论有待于进一步讨论,尽管作者从三个角度对这一结论做了合理性的解释。因为决策树模型分析法中调查对象的选取需要考虑诸多因素,试想如果受试者磨蚀前的外语水平低于国际通用要求水平之下的人数较多,而在确定受试时,又将之限定在与外语接触较多的群体中,磨蚀敏感时间段仍然是4~8年,又会得出怎样的结果呢?本文在一项为期8个月的日语磨蚀调查中,发现在学习日语时水平比较高的受试者,尽管在一年内几乎没有接触过日语,但其磨蚀速度明显低于水平较低的受试者。所以利用决策树模型分析法分析影响语言磨蚀的因素时要综合考虑各种可能的实验设计过程,受试者的选取更要从多个层次、多个角度考虑。

(3)国外学者VanEls等人将语言磨蚀较为详细地分为四个主要范畴:①母语环境中母语的磨蚀,如老年人的语言磨蚀,语言死亡,以及方言群体中的方言丧失等;②第二语言环境中母语的磨蚀,如移民的母语磨蚀、方言群体外的方言丧失;③母语环境中第二语言或外语的磨蚀;④第二语言环境中第二语言或外语的磨蚀,如趋于年迈的移民的第二语言磨蚀。国内外的研究成果都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了这四个范畴,而国内的研究更多地聚焦在对母语环境中的第二语言或外语(特别是英语)的磨蚀。中国是一个有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近年来一些少数民族的语言在汉语的大量使用下已经逐渐消失或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磨蚀。为了保护中华民族多样化的语言文化遗产,挽救少数民族语言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所以研究在人工干预(特别是政府干预,培训班等)状态下如何减少少数民族语言的磨蚀是一个颇具新意和值得研究的课题。

3 启示

虽然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在语言磨蚀领域做出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和贡献,但不得不承认在进行语言磨蚀研究时,研究方法是一个最大的难点,导致了部分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逃避费时费力的纵深个案研究方法和实证研究而停留在文献综述和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总结。所以,要想让研究成果走在语言磨蚀研究领域的前沿,必须要建立科学的理论框架,找到可行的研究方法和恰当的测量工具。语言磨蚀研究没有捷径可走,研究者只能依靠实证研究得出相关的结论。而在实验中,由于各种变量的确定和测量,被试的选择,研究方法的设计,数据统计分析软件的选取等各种外因的干扰因素的可变性大,可操作性不强,所以从事语言磨蚀的研究者更要求具有批判思想和敢于创新的勇气,不拘泥于研究现状和现有的研究成果,敢于独辟蹊径,勤于思考,在广泛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建立自己的研究理论框架,找到更好的研究方法,做更多的实证研究,这样才能让语言磨蚀研究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4 结语

语言磨蚀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可以研究发现克服语言磨蚀的途径,从而更好地学习语言。如果研究者能从认知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视角进行语言磨蚀研究,综合运用回归假设和心理语言学途径,更多地考虑做一些个案或实证性研究,应该会取得更大的突破和收获。在我国这种特殊的语言学习环境中,研究二语或外语(特别是英语)的磨蚀以及少数民族语言的磨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 Bahrick,H.P.Fifty Years of 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 Implications for Programmatic Research[J]. MLJ,1984,68(2):105-118.

[2] Hansen,L.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 in Japanese contexts[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142-156.

[3] Gardner,R.C.,R.N.Lalonde,& R. Moorcroft,& F.T.Evers.Second Language Attrition:The role of motivation and use[J].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7,6(1):29-47.

[4] de Bot&Weltens.Foreign Language Attrition[J].Annu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1995(15):151-166.

[5] Weltens,B.The Attrition of Foreign Language Skills:A Literature Review[J].Applied Linguistics,1987(1):22-37.

[6] Schmid,Monika S.&de Bot K.Language attrition[C]//A.Davies & C.Elder.The Handbook of Applied Linguistics.Blackwell,2004:210-234.

[7] 李萍,郑树棠.外语损耗与保持[J].山东外语教学,2004(5):9-11.

[8] 蔡寒松,周榕.语言损耗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2004(4):924-926.

[9] 倪传斌,严俊荣.外语磨蚀的影响因素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50-55.

[10] 倪传斌.外语磨蚀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3):179-185.

[11] 倪传斌.外语磨蚀的本质属性[J].外国语,2007(1):42-51.

[12] 钟书能.语言流损研究对我国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启示[J].外语教学,2003(1):66-69.

[13] 杨连瑞.国外语言损耗研究现状调查[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5):42-47.

[14] 杨连瑞.二语损耗研究的方法设计[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79-84.

[15] 李旭奎,任慧欣.国内外二语词汇损耗研究述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112-116.

上一篇: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下一篇:考研高等数学中线性代数试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