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的幽默,迷惘的一代

时间:2022-05-19 02:41:40

【摘 要】刘索拉是一位著名的先锋作家,她的代表作《你别无选择》具有典型的先锋意味,她以黑色幽默的方式塑造了迷惘的一代,极为形象的刻画出了当时年轻人的躁动和反叛,弥漫在作品中的,是一种颓废、失望情绪和奋不顾身扎进去的状态。

【关键词】刘索拉;黑色幽默;迷惘;奋不顾身

放下手中捧着的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我陷入了久久的沉思之中。一提到刘索拉这个作家,我们总会不自觉地陷入到“伪”现代派这个名词当中,总是不自觉的拿她和西方“垮掉的一代”“迷茫的一代”相比,难道当代文学只能是充当西方文学的一个“伪”证嘛?我觉得不尽然,而恰恰是80年代中国的社会文化土壤才最可能存在着诞生现代派作品的可能。

在小说中,作者接二连三地描写各种压抑灵性的人事,从那位动不动就点名提问的女讲师,到用“法西斯音乐”的大帽子威吓学生的贾教授,从那场没日没夜的考试,到各种层出不穷的“注意事项”,从石白那样的饭桶,到董客那样的市侩,甚至肖邦的总谱都成了压抑的象征,更不要说那个成天从墙上往下逼视的功能圈了。尽管存在着某种夸张意义,但却隐喻了整个社会的迷茫和困惑。这些学生所表现的恰恰是一种文化虚位,价值失范之后的社会状态。“”结束后,人们从“阶级斗争”中挣脱出来,重新审视“人”,的落严和价值,中国的现代性追求从“阶级”话语复归到“人”的话语,重新接通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主题。但与此同时,被扼杀的心灵、仿徨怀疑的社会状态等都使“人”的话语面临“确立/消解”的两难境地:刚刚醒来,又陷人困惑;刚刚确定,又面临质疑和焦虑;刚刚开始展望,又有荒谬如潮袭来。

对表现社会这种存在状态,在表现这种无法触摸的时代感上,传统叙事手法已无力负载和承担,于是现代性叙事接过这项任务,一方面它既要求打破政治意识形态的框架和文学成规,另一方面在表现破碎的内在情绪和破裂后新鲜而苦痛的心灵萌动上,这种叙事有其所长,自己也就被接纳。但是新的叙事手法无法排除自身的陌生化所来的隔膜,因而先锋性的体验在当代中国显现出一种文化贫血症。用新的叙事手法反叛理性,对个体生命力进行张扬,不光是在刘索拉那里,在张承志《北方的河》、王安忆《小城之恋》、莫言《红高梁》中等人的文本中有着充分体现。与刘索拉相比,这些人只是部分的革新了叙事技法,并未实现一种彻底化,所以接受起来难度相对较小。

从主人公角色来讲,之后的大学生曾经狂热纯真的信仰在时代的尘埃中灰飞烟灭,哀莫大于心死是最好,死了一了百了。但是最可怕的是哀痛着心还不死,他们继续对风云变幻的时代、对青春抱有理想,可是时代并不理睬他们,仿佛他们成了“多余的人”。对这些学生来说,他们真正的自我总是被时代风气、被规训者压抑着,他们自身的位置已经完全被固定住了,角色已经无法被置换了,你只有按着他们的路走下来,上课,考试,参加比赛,然后毕业,等待分配,个体自由永远无法伸展,你还有什么理想可谈?你还有选择的余地吗?我想刘索拉对此是深有体验的。

对于刘索拉来说,她的写作并不是像后来的先锋派一样完全形而上的,从作品中她对音乐、对乐器的存在主义式的探讨渗透着无可奈何的失败情绪,王晓明说得好:“她想表达的仍然是一种悲剧甚至正剧的感情,她却不愿意再一本正经去扮演那悲剧或者正剧的角色了。既要发泄个痛快,又不想显得太认真,这大概就是刘索拉最初执笔时的矛盾心情,而且也绝不止是她――个人才有这样的心情。”失望,失望,还是失望;颓废,颓废,还是颓废,刘索拉怀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姿态完成了对80年代社会整体环境的隐喻。

上一篇:IDC机房节能减排技术研究 下一篇:试析房屋建筑施工中防水技术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