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局环境政策法制讲话

时间:2022-05-19 06:22:27

环保局环境政策法制讲话

同志们:

环境政策法制是推进历史性转变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正处于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强这项工作尤为重要。今天召开全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会议,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前一阶段总局组织的专题调研中各地反映的问题,研究提出对策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环境政策法制工作的重要意义

早在19*年,*同志就强调,“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邓小平同志指出,“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只有一手是不行的,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他十分重视环境法制建设,19*年就提出环境保护也要立法。同志在党的*上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并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和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为环保部门严格执法撑腰”。同志强调,改革发展稳定的任务越是繁重,越要增强依法治国、依法执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越要注重维护法制的统一和尊严。在20*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发挥政策的杠杆作用,加强对重要资源供求的宏观调控”,“坚持依法办事,把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强调,“强化法治是治理污染、保护生态最有效的手段,要把环境保护真正纳入法治化轨道。加强环境立法,健全和完善环境法律体系。建立完备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坚决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严厉查处环境违法行为和案件”,“决不允许违法排污的行为长期进行下去,决不允许严重危害群众利益的环境违法者逍遥法外。”这些重要指示为加强环境政策法制建设指明了方向。

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加强环境政策法制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把这项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位置。

第一,加强环境政策法制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下,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靠牺牲环境换取的,这样的发展必然是难以持续的;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保护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这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世纪*年代,美国和日本在实施限制汽车尾气排放的法规方面,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美国以尾气排放管制损失大于效益为借口,暂缓执行了19*年通过的“马斯基法”。日本果断实行了限制汽车尾气排放的政策,不仅促进了环境技术的重大突破,而且迅速提高了日本汽车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这是环境政策法规优化经济增长的真实写照。国内外的实践反复证明,加强环境政策法制工作,能够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推进产业布局合理有序,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

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谐社会既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随着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人与自然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危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近年来,群众的环境投诉和因环境问题引发的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上升。一些地方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已经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面对新形势下环境纠纷日益增多的趋势,如果不能依法及时妥善处理,个别问题就可能演变为普遍问题,局部问题就可能演变为整体问题,环境问题就可能演变为政治问题,影响社会和谐稳定。今年*月,科特迪瓦由于毒垃圾事件引发大批群众抗议和游行示威,过渡政府被迫集体辞职。这一事件再次说明正确处理环境问题的极端重要性,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党的*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完善法律制度,夯实社会和谐的法治基础。环境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环境法制建设,既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有力武器,又是妥善处理环境纠纷、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第二,加强环境政策法制工作,是推进历史性转变的重要保障。历史性转变是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根本性调整,是环境保护方式的根本性变化,是环保事业发展中实施的一项开创性的伟大工程。国外的经验表明,重大战略的调整、重要政策的出台、重要法规的诞生,是历史性转变启动的重要标志,也是推动历史性转变的重要力量。*世纪*年代末和*年代初,美国以《国家环境政策法》、《清洁空气法》、《清洁水法》、《安全饮用水法》为标志,告别了唯经济发展的时代,开启了历史性转变的先河。日本19*年召开的*届国会,确立了环境优先的原则,并体现在《公害对策基本法》中,从此启动了日本环境保护的历史性变革。实践证明,从根本上调整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必须以环境政策为先导、以环境法制为保障,充分利用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进一步加大环境管理的力度。

第三,加强环境政策法制工作,是贯彻“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总体思路的客观需要。今年*月召开的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环保工作的总体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提出的七项重点任务,举全局之力,全面推进重点突破,下决心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具体要求是:突出一个重点,办好两件大事,落实三项制度,强化四项工作,加强“五大建设”,处理好六个关系。其中,加强环境政策法制工作就是四项工作之一。这一总体思路和工作部署,在党的*全会上得到了中央的充分肯定,对环保系统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当前,各级环保部门在贯彻落实这一总体思路的实践中,遇到的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环境政策法制不完善。这次大调研中地方反映的七个方面153个问题,环境法制方面有33个,环境管理制度方面有23个,超过总数的1/3。“全面推进重点突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每一个环节的加强都是对整体工作的贡献。环境政策法制工作是贯彻总体思路中的薄弱环节,加强这项工作,对于贯彻总体思路至关重要。

第四,加强环境政策法制工作,是顺应世界环境管理潮流的重要举措。*世纪*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环境管理不断创新,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公众的激烈情绪,着力强化法律手段,规范环境行为,重拳化解环境危机。进入*世纪*年代,随着企业环境守法意识的增强,提高环境保护效率、调整社会环境行为成为重要任务,环境经济政策的地位显著增强,借助经济杠杆保护环境,成为环境政策法规创新的重要方向。*世纪*、*年代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取代了凯恩斯主义,赢得了思想“霸权”的强势地位,也为污染治理的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广阔舞台。*世纪*年代中期以来,发达国家的环境意识显著增强,企业的环境行为成为市场竞争的重要因素,与政府建立伙伴关系,自觉改进环保工作,塑造良好的环境形象,成为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选择。提高环境信息的透明度、鼓励公众更广泛的参与,成为制定和完善环境政策法规的重要选择。回顾世界环境保护30多年的历程,环境政策法规创新的过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环境意识同步前进。总的趋势是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保护环境。工业化进程和消费结构升级加快,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发达国家上百年出现、分阶段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我国快速发展的近30年中集中出现。破解结构型、复合型、压缩型的环境问题,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当前,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环境管理正处于严格法制的阶段,同时也需要经济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其中法制是基础,经济政策是先导。没有严格的法治手段,其他措施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前提;没有适宜的经济政策,就难以调动群众广泛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保护环境,是我国环保事业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来,我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取得重要进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制定或修订了《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5部环境法律,制定或修订了10多部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重要法律。国务院制定了《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等10多部行政法规和法规性文件。最高人民法院了《关于审理环境污染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检察院了《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分别对污染环境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和环境监管失职罪的立案标准作出了明确规定,为打击环境犯罪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武器。环保总局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等20多个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并与有关部门联合了《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等规章。组织开展了国家环境安全战略研究。配合有关部门出台了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收费,脱硫成本计入电价等环境经济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营。

地方立法更加突出地方特色,更加注重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福建、广东、吉林等地创设了查封、暂扣违法物品等行政强制手段,深圳市将违法行为的处罚金额提高到100万元,实现了环境立法的重大突破。

迄今为止,我国已经制定了9部环境保护法律、15部自然资源法律,制定颁布了环境保护行政法规50余项,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近200件,军队环保法规和规章10余件,国家环境标准800多项,批准和签署多边国际环境条约51项,各地方人大和政府制定的地方性环境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共1600余件,初步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环境政策法制工作还很不适应环保工作的要求,主要表现为:一是经济、技术政策偏少,实用的政策偏少,政策间缺乏协调;二是现有环境法律法规偏软,可操作性不强,对违法企业的处罚额度过低,环保部门缺乏强制执行权;三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干扰环境执法,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一些地方监管不力的问题还很突出;四是执法监督工作薄弱,内部监督制约措施不健全,层级监督不完善,社会监督不落实。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总之,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加强环境政策法制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以对环境保护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做好环境政策法制工作,推动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

二、突出重点,切实加强环境政策法制工作

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的工作部署,以推进历史性转变为主要任务,加强环境战略和政策研究,完善环境立法,提高立法质量,加大执法力度,强化执法监督,用10年的时间,形成覆盖环境保护各个领域、门类齐全、功能完备、措施有力的环境政策法制体系,切实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要着力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切实加强环境立法

“盛世修法”。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以提高立法质量为目标,以加大对违法行为处罚力度为突破口,以增强立法可操作性为关键,以规范政府环境责任为保障,抓紧制定修订一批当前急需的环境法律法规。

一要集中力量修改好《环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颁布已经10多年了。这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环境保护突飞猛进,《环境保护法》中的很多规定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环境法是环境保护的根本大法,也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关系的根本大法。要通过修改环境法,将历史性转变以法律形式凝固下来,并体现在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和环境管理的各个方面;要通过修改环境法,力争突破长期困扰环境执法的“老大难”问题,特别是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要通过修改环境法,将新兴的管理制度通过立法形式固定下来,特别要强化体现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宏观制度。

环境法是环境保护的生命线,要举全局之力抓好这项工作。各级环保部门的法制工作机构,要齐心协力、密切配合,组织高层次的专家学者、富有实践经验的环保工作者和执法一线的同志们,全面评估,科学论证,集思广益,拿出有水平、有分量、有说服力的论证报告,为环境法的修改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是抓紧修订现有不适应历史性转变的法律法规,重点解决“违法成本低、执法成本高、守法成本高”的突出问题,着力解决饮用水安全、饮食娱乐服务业污染扰民、城市噪声污染等严重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环境问题。同时,围绕国务院确定的环境保护工作重点,修订、完善、创新环境管理制度和措施。

三是尽快填补一些法律空白,为地方立法与执法提供法律保障。《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草案)》已上报国务院审查,要积极配合国务院法制办进行论证,切实将规划环评落到实处。尽快将《放射性物质运输管理条例(草案)》报国务院审查。抓紧制定《转基因生物安全法》,研究论证起草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臭氧层保护、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

四是要抓好环境法律法规实施的配套立法。要尽快起草法律明确授权的饮用水源环境管理条例(草案)等法规规章。要把实践中探索的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尽快制度化、规范化,尽快颁布《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各地要结合实际,用足用好现有法规的授权,抓紧制定地方性的实施法规。

五是全面清理环境法律法规。这是环保总局法制工作机构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环境法制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本着积极、稳妥、创新、实用、简洁的原则,全面清理那些不适应历史性转变、不便于基层执法、不能有效惩治环境违法行为、可操作性差的环境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并提出“立、改、废”的建议。

(二)从国家战略层面开展环境战略和政策研究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战略研究是“谋全局”、“谋万世”的大事。纵观世界,环境保护的历史就是一部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史。在工业化、城市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更需要从国家战略的层面解决环境问题。

国务院已批准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曾培炎副总理亲自担任领导小组组长。这项工作将于20*年初开始启动,计划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准确了解全国污染物的排放情况。这是我国环境保护一项史无前例的基础性宏大工程,是我国环境管理实现腾飞的重要根基。

与此同时,我们将组织两委委员和有关科学家、专家,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开展中国可持续发展环境宏观战略研究,谋划中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宏伟蓝图。这是一项事关国家长远发展、事关人民根本利益、事关环境保护前途命运的宏大工程。两大工程的胜利会师,必将形成波涛汹涌的滚滚洪流,从而推动中国环保事业揭开新篇章,踏上新征程。

政策是先导。研究和制定环境政策,既要将国家的大政方针转化为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又要将地方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炼升华为国家环境政策,同时还要盯住世界环境政策的发展潮流,汲取人类保护环境的一切营养。要突破环境政策研究的传统束缚,将环境保护的要求体现在产业政策、货币政策、价格政策、财税政策、贸易政策之中,形成保护环境的宏观政策体系;要拓展环境政策的覆盖范围,将环境保护的规定从生产领域延伸到流通、分配、消费的各个环节,构建全方位保护环境的政策体系。要优化配置各种环境政策,既要研究制定环境管理政策、环境技术政策、环保产业政策,又要研究制定环境经济政策、国际环境合作政策和涉贸环境政策,形成优势互补、合理配置的环境政策体系。

加强环境经济政策研究和制定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当前,要重点突破三方面的环境经济政策:一是制定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并纳入出口退税、加征关税、限制或禁止进出口等政策中,遏制高污染产品的生产和贸易;二是联合金融部门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信贷政策。我们已经与人民银行合作,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企业信用系统。下一步在总结山西、辽宁、江苏等地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环境保护情况,实施不同的信贷政策,严格控制重污染、不守法企业的资金来源;三是与有关部门协调,推进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工商登记、土地使用以及绿色消费等政策的制定。

(三)进一步加大环境执法力度

古人云:“法令行则国治,法令驰则国乱”。严格执法,是难度最大,也是最有效的环境保护手段,必须贯穿环境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一是严格执行各项环境管理法律制度,切实强化现场环境执法检查。重点查处不执行环境影响评价、违反“三同时”制度、不正常运转治污设施、超标排污等污染环境的违法行为,重点查处在自然保护区内违法开发、开展旅游、违规采矿等破坏生态的违法行为。加大对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

二是依法处罚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对未履行环评审批程序擅自开工建设或擅自投产的,要依法责令停建停产,补办环评手续,并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不能稳定达标或超总量排污的单位,要依法实行限期治理,治理期间必须限产、限排,决不允许建设增加排污总量的项目;对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务的,必须实行停产整治;对偷排、漏排、超标排污的,要依法严肃惩处。

三是提高执法质量,加强基础工作。环境行政许可、审批、收费、处罚等具体执法行为,必须做到事实查证清楚、证据调查确凿、法律适用准确、程序运用适当,做到严格执法、依法执法和文明执法,切实提高执法效能。要加快推进排污口规范化整治和污染源在线监测,建立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库,推行执法案卷、执法文书规范化,加强环境法制信息、统计工作,努力做到科学执法。

(四)全面强化环境法律监督

不受监督的权力,必定是被滥用的权力。要从三个方面加强环境法律监督:

一是强化机关内部监督。要建立执法依据公开、职责明确、时限严格、分工合理、相互制约、照章办事、严格要求的工作格局,确保执法人员严格遵守法定的现场检查、行政处罚、行政许可、行政强制等执法监督程序,保证公民、法人的合法权益。建立和实施环境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度,将行政执法权力与执法责任有机结合,完善环保系统内部的督查机制,对执法不作为、乱作为的,要及时自查自纠,主动改正错误,对拒不改正的,要严肃处理,树立良好形象。

二是加强环保系统行政复议工作。行政复议是解决行政争议、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法律制度和法定程序,涵盖了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内容,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要坚持“以人为本、复议为民”,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要建章立制,完善行政复议的具体制度和程序,使环境行政复议工作有法可依;要建立行政复议与的衔接和协作机制,进一步畅通行政争议的解决渠道;要改革行政复议的审查方式,深入实地调查、广泛听取意见,积极探索协调结案,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问题;要建立复议建议制度,对复议审查中发现的下级环保部门存在的问题,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复议建议,督促其依法行政。要通过行政复议引导人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环境利益诉求,把解决环境纠纷的过程作为环境法制教育的过程,努力做到“办结一案,教育一片”。

三是重视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重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案、议案的办理工作,自觉接受监督;加强政府环保信息公开,定期公布执法结果;完善行政许可、处罚和其它重大事项的听证制度;推动建立环境民事和公诉制度;完善群众举报违法行为制度和新闻舆论监督制度。

(五)深入开展环境普法教育

普法工作既是提高法制工作水平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全社会法制意识的当务之急。从中央“*”普法阶段开始,要切实把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纳入整个社会普法宣传体系,进一步提高全民环境法制意识。

一是积极争取宣传、司法等部门的支持,把环保法宣传纳入普法教育的年度实施计划,做到年年有内容、年年有重点、年年有进展;二是依靠党校、行政学院加强各级领导干部的环境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意识;三是有计划地组织开展重点企事业单位法人和管理者的法制培训,提高其守法自觉性;四是运用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宣传活动,将环境法律及相关知识送到机关,送到企业,送到农村,送到社区,形成浓厚的环境法治的社会氛围;五是切实加强环保系统干部职工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建立环保系统执法人员法制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国家和省市环保部门对有关行政管理人员进行法制培训和考核,取得统一执法证,获得上岗资质。

三、加强领导,努力开创环境政策法制工作新局面

总理指出:“要使环保政策和执行力像钢铁一样坚硬,而不是像豆腐一样软弱。”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环境政策法制工作的殷切希望。各级环保部门要不断强化依法行政意识,把政策法制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全面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环保部门的神圣职责。

(一)切实加强对环境政策法制工作的领导

环境政策法制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社会影响大,各级环保部门的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负责人必须高度重视、身体力行,带头做学法、守法、用法的模范。要及时听取工作汇报,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机构、人员、经费方面的困难,为政策法制工作创造良好条件。在作出重大决策、处理重大案件或者实施重大执法行为前,要充分听取法制部门和法律专家的意见,真正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

(二)加强政策法制工作能力建设

能力建设是做好政策法制工作的重要基础。要以强化法制机构为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明确环保部门法制工作机构的定位和职责。要发挥法制工作机构在依法行政方面的骨干、参谋和助手作用;二是建立和完善机构。各级环保部门要建立独立的法制工作机构,配备事业心强、业务精通、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专业人员。要主动向当地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汇报,争取支持,尽早解决机构和人员问题;三是加强政策法制工作人员的培训。总局将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法制干部培训给予支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基层法制人员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四是增加投入。环境政策法制工作技术性强、工作要求高、资金需求大。各级环保部门要舍得在政策法制工作上花钱,在资源配置上给予必要的倾斜,确保把政策研究和环境立法工作做深做透。

(三)转变工作作风

作风问题事关人心向背、事业成败。要牢固树立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意识,在拟定政策法规的过程中,要从转变政府职能、保护公民合法权益、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行政效率的大局出发,克服部门利益、局部利益、眼前利益,深入基层,充分听取一线执法人员的意见,听取管理相对人的意见,听取公众特别是利害关系人的意见,听取专业技术人员和专家的意见,从程序上切实保证环境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要牢固树立严格执法的程序意识,在具体实施环境行政审批、行政处罚、行政收费、行政强制、行政复议等行政行为时,要严格执行法定程序、法定文书格式、法定时限要求,绝不能疏忽大意、草率行事,更不能随心所欲、超越程序办事,坚决杜绝程序违法的问题发生,避免环境监督管理处于被动局面。要牢固树立有错必究的监督意识,对违法的行政行为坚决撤销,对不合理不适当的行政行为坚决变更,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层级监督的作用,将环境行政争议解决在环保系统内部,促进依法行政。

(四)加强环境政策法制的科学研究

要深入开展基础性研究,加强政策法律的基本理论研究和前瞻性研究,加强重大政策和法律法规执行成本和效益研究;要积极开展应用性研究,对党委和政府领导批示的、列入人大和政府立法工作计划的、环保实际工作迫切需要的立法和政策研究项目,要开展专题研究,做到早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要开展国际环境政策法律研究,及时跟踪国际先进经验和做法;要抓紧建立环境政策法规研究成果的信息库,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提高研究水平。

明年的环保工作有三个重点:一是以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为重点,着力解决一批突出的环境问题。这是党的*全会为我们确定的任务。二是深入开展“加强地方环保工作年”活动。主要是推动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将环保工作部署落到实处。国家和省两级环保部门要齐心协力支持基层环保部门加强自身能力建设;环保总局带头解决“文山会海”问题,减少各种评比检查,让基层环保部门集中精力抓好重点工作的落实。三是加强思想、组织、作风、业务和制度“五大建设”,全面提升机关干部职工推进历史性转变的能力和水平。政策法制工作要紧紧围绕上述三个重点安排好明年的工作。

同志们,“骐骥之跼躅,不如驽马之安步”。环境政策法制工作者肩负着推进历史性转变的重任,我们一定要以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无私的奉献精神,投身到历史性转变的伟大洪流中,不断完善环境政策,健全环境法制,为推动环境保护事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上一篇:交联电缆接头故障分析论文 下一篇:电气设计原则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