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70后艺术家的艺术共性

时间:2022-05-19 02:21:57

浅析70后艺术家的艺术共性

中图分类号:J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41-1413(2011)12-0000-01

70后艺术家生在红旗下,错过了的错乱的不正常,带来的是温情脉脉的艺术表达,在画面和视觉传达和思想上更新了当代画坛,为艺术世界填入了新鲜血液。时代在发展,生活在继续,当代青春艺术有了新的语言,不一样的声音。从70后艺术家的共性上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70后艺术家的生活背景

大的按年代划分,这些艺术家出生在70年代,成长在90年代,成熟于2000年后。他们大多有着相似的生活,有着共同的生活和语言。总的来说,是幸运的一代人。大的空间背景是那时将要结束或已经结束,人们从狂热的思想斗争中冷静下来,随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开始解决温饱。留给70后记忆的是不停玩耍的白天和黑夜,留给70后记忆的场景是门前的院落和大街小巷及郊外的野草地。在青少年时期,动漫,电脑游戏,好莱坞大片,摇滚乐、肯德基、可口可乐,牛仔裤等伴随着他们成长。叛逆的当初,也渴望追求自由与人性的解放。70后艺术家基本上都受过正规的美术学院科班教育,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国家不管分配,面对何处去,产生了自己的思考,或从事教学研究成为高校教师或进入市场体制成为职业艺术家。艺术家俸正泉说:“我觉得这个问题,应该是不会一直去想,因为你需要多少钱,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光是艺术家,可能每个人答案都差不多,钱这个东西,你不去想,也不行,你想也不可能天天去想需要多少钱。我有一个感觉70年代的人,好像一直在不断的做调整自己,不断的适应这个社会,因为刚好这一代人成长背景就是这种社会体制不断的转型,我们从小时候到上学,小时候五年制六年制,大学不包分配,自己找工作,整个国家的体制也在改变,不断的在调整自己,你问到需要多少钱这个问题,可能每个人不一样。”生活条件是得到了质的变化,但精神并没有得到大的解脱。如艺术家陈可说:“其实每个人都被自己的时代和自己的经历所局限,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容许各种可能性,觉得哪一代人他们有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时间和空间决定了他们的一些想法,也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如夏俊娜所说,“我们生活在变革的时代,幸与不幸,不能一言蔽之,更不是某种艺术形式所能改变的,很多人处在矛盾与痛苦的抉择中,他们认为坚持理想,延续绘画性,不是能与不能,而是有无意义的问题。”

二、70后艺术家的艺术主题

70后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在批判的继承了艺术传统的同时,有了强调自我存在的意识。艺术家选择什么主题,是一件很纠结的事,70后厌恶虚伪,拒绝迎合大政治题材,避免空洞的艺术语言。喜欢时尚,玩味精神深度,不怎么关注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注重内心世界。如艺术家王光乐说:“我觉得那些(新闻)事件特别消耗人的想象力,我的主张不太关注那些东西,关注自己周围的,我觉得自己发生的事件没什么大小之分,上午世界大战爆发,下午我去游泳,这两个事没法比,我觉得周围的事是对自己最好的事情,应该处理好。”在现实世界与内心世界中寻找平衡,卡通、青春、忧伤、不安与生活的交织,试图达到自我释放的途径。如艺术家李继开表现了一种具有70后特征的自我困境和“解救”方式。李继开的男孩形象的痛苦感的根源似乎在于他的痛苦经验被压缩在悲喜两极中间的一个很小幅度的心理空间,这就是所谓的“微痛苦”或者痛苦的不痛不痒的“粘稠”特征。这使得这些男孩的处境和自我特征发生了时代性变化,比如从理想到冥想,从深刻到可爱,从反抗到白日梦,从极致到粘稠,从崇高到登高等,这实际上也是70后这一代的自我变异特征。如艺术家尹朝阳的绘画开启了“70后”艺术家关于青春感伤的主题探讨,并真正开始塑造这一代人的自我形象和情感特征。他的绘画始终把宏大叙事置于人性反省的关照之中,进而对时代性的青春境遇进行了感性的概括。

三、70后艺术家的艺术特征

现在70后艺术家大多生活状态还可以,不在为温饱问题而发愁。在当代艺术上崭露头角。无忧无虑的长大后,不得不面对现实,为了艺术和生活而奋斗。李继开绝大部分绘画所描绘的都是一种既非高兴也非难受的所谓一种最低限的“微痛苦”,像郁闷、恶心、发呆、苦思等,很少有类似上几代人那种由彼岸性、理想主义和知识分子使命产生的程度剧烈的痛苦感。在这一点上,李继开等人不仅准确地把握了这种“微痛苦”的精神特征,也找到了表达这种70后体验特征的绘画形式。他表现了这一代人从幸福理想、白日梦、冥想、神经质,一直到跟一些具体事物较劲和建立亲密感,从日常理想到自我现实性的坠地化历程,体现这一代人无理想主义特征。在自我形象上,李继开的男孩都显得细腻、敏感、神经质、沉湎、自我游戏和冥想,表现出70后一代的一种自我虚空和精神漂浮的自我特征,以及在物质社会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形象。这种形象在上几代人甚至70后一代早期的绘画中都不曾出现过。

尹朝阳的作品既“梦幻”又“超现实”,但不管采用表现主义,还是写实的表达方式,总能尊重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和感受,用绘画表达着自己的艺术理念。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干戈由艺术来平衡,艺术家敏感的洞察力和锐利的判断力得以让理想化的真实不再遥远。较之先前的创作,近年他的作品面貌和内涵有了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就是从个性化叙事转到宏大叙事,其英雄主义的情结和乌托邦式的梦想隐含着对社会意识的关注,其次是他对生命存在的关注方式的改变,再者丰富的视觉变化的漩涡表达了对消逝的感慨。

70后艺术家善于想象,用理智的图形化语言去解读现实的矛盾与内心的焦虑不安。正如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说:“艺术家就像一个患有神经病的人那样,从一个他所不满意的现实退缩下来,钻进他自己的想象力所创造的世界中。但艺术家不同于精神病患者,因为艺术家知道如何去寻找那条回去的路,而再度把握现实。他得创作,即艺术作品,正像梦一样,是无意识的愿望获得一种假想的满足。而且它在本质上也和梦一样具有妥协性,因为他们也不得不避免跟压抑的力量发生正面冲突。”

总之,70后艺术家对图像表达语言的继续与新生事物的加入,也产生了新的不一样的艺术架构与思想体系。脱离上一代的集体思维模式,回归到个人的自我发现。艺术家回归个体,从微观角度来反视个人的经验与价值,以个性化的艺术语言对个人的记忆、境遇进行描述,并赋予作品很多寓言化色彩。正符合21世纪中国当代艺术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中国当代新锐艺术家随笔.《闪烁其辞》.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

[2]王 静、崔君霞.《青春纪》.北京.新星出版社.2010.

[3]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论美》.北京.金城出版社.2010.

上一篇:变革社会中的经济现实与人生 下一篇:浅谈现代人才的培养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