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志愿者团队现状及构成因素

时间:2022-05-18 03:24:54

我国高校志愿者团队现状及构成因素

摘 要 20世纪90年代初以共青团系统为主的我国高校志愿团逐渐成为与民间社区志愿者组织并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遍布大江南北,成为全国性志愿者组织。志愿者团队随着2008年奥运志愿的契机,迅速发展、壮大,高校志愿者队伍日趋规范化,志愿服务范畴拓展到了慈善、环保、消防、赛场等多个领域。随着高校志愿社团数量和大学生数量的增多,高校志愿者团队的发展出现了一些问题,也面临很多困难。例如社会支持体系相对落后、国家保障性法律法规的缺失、高校志愿服务组织自身建设不足、管理机制不健全、资金运作困难等,因此从高校志愿团队建设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对构成因素的剖析,掌握我国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的现状,能促进我国高校志愿者团队的建设和大学生志愿者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 大学生 志愿者 志愿服务 激励保障

中图分类号:G455.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6.085

Situation and Constitute Factors of Chinese University Volunteer Team

JIA Fang, BAO Lei, LI Na

(College of Applied Arts and Science of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90)

Abstract In the early 1990s, the Communist Youth League system based volunteer corps of universities is becom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mmunity volunteer organizations and civil coexistence, over the north and south, has become a national volunteer organization. With the 2008 Olympic Games volunteer team of volunteer opportunities,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the university team of volunteers increasingly standardized, voluntary service to a number of areas to expand the scope of charitabl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fire protection, stadium and so on. With the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universities and university voluntary associations of quantity,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volunteer team there have been some problems, but also face many difficulties. Such as social support system is relatively backward, lack of national security laws and regulations, voluntary organizations universities lack self-construc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is not perfect, funding and other operational difficulties, and therefore be analyzed from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volunteer team building, problem summary, constituting factor analysis, master of college students in our volunteer team, and can foste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volunteer team building and student volunteers capabilitie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volunteer; volunteer service; incentive guarantee

按照联合国对志愿者(Volunteer)的定义,①我们可以把高校志愿者团队定义为“不以利益、金钱、扬名为目的,而是为了近邻乃至世界进行贡献的高校学生活动共同体”。虽然我国高校志愿者团队发展时间不长,但是团队的利他思想却古来有之,“仁者爱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是这些思想的精华。我国自1993年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活动”以来,由于志愿者切合了大学生的实际,大学生志愿者的队伍不断壮大,素质逐渐提高。高校大学生所具备的智力基础和科学背景以及高校对大学生的较强的动员和管理能力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促进了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团队的发展和志愿服务质量的提升。“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不仅体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也充分地体现了青春气息、时代精神和人文色彩,在志愿活动中更容易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无限潜能。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社会建设中发挥了独特的扶持功能、疏导功能、教化功能和凝聚功能,是他们作为公民参与社会、服务社会的重要方式。它在沟通政府与民众的关系、弥补政府和市场的不足、提供社会服务、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在志愿服务中,奉献爱心,有助于提升大学生个人文化道德修养,培养“仁、义、礼、智、信”等优良品德;有助于丰富大学生专业知识和提高技能水平,促进专业知识与实践运用的有机结合,为大学生提供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平台;有助于提高大学生个人能力和心理素质,通过锻炼、磨练大学生的意志,了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和处事应变能力,增强大学生身心素质;有助于实现大学生的自我价值,通过培养奉献精神和提供无偿服务,触发大学生的心灵和拓展他们对人和社会的认识和理解,为社会发展提供力所能及的劳动的同时,引导他们展示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等等。然而志愿者在2008年以前一直是以渐进性、积累式发展,到2008年呈现爆发性发展,也随之带来了诸多问题。

(6)法律保护意识及普及不足。高校大学生志愿团队在进行志愿活动时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问题出现在大学生志愿者的物质权益、安全权益往往缺乏保障,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校内志愿服务组织以及大学生志愿者对于自身权益认识不清,没有权益保护意识;另一方面,是由于以志愿活动为主的大学生校内志愿服务组织本身运营经费不足,无力为志愿者提供物质上的保障。同时有的志愿团队有了足够的经费,却没有把经费更好的用于志愿活动中,而是从中谋其利益。

2 提升策略

(1)加强共青团的指导、思想教育、提高志愿服务意识。高校共青团应以动员广大师生广泛参与为目标,以建设大学生志愿者队伍为重点,以创新大学生志愿者工作体制机制为着力点,积极宣传志愿服务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广泛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努力构建具有时代特征、具有特色的青年志愿服务体系。

把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认识提高到一个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高度,以团委带头,其他相关部门相配合的大学生志愿者活动领导小组,采取有效措施,从建设志愿者服务基地、设计志愿者活动方案和项目、培育和聘请专业指导教师、拓宽经费渠道、保障资金和场地落实等,给予每一位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实实在在的支持和关心,为全体高校大学生志愿者开展志愿者活动营造良好的环境。具体措施中,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志愿者的服务。在招募志愿者前制定专门的招募方案,明确所需招募志愿者的专业、岗位、技能要求、人员数量等,公开招募流程、时间、地点、选拔方法,通过有效途径招募信息并进行宣传,严把质量关,本着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拟接收的志愿者进行公示,全方位保证志愿者信息的畅通。招聘后,及时了解每个志愿者的兴趣、爱好、特长、掌握技能并做好记录,建立志愿者信息库,及时掌握志愿者的最新动态,为今后的志愿者服务奠定基础。二是,加强志愿者的培训。具体就是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如邀请专业老师及优秀志愿者作报告,利用视听教材进行培训。并开展实际演练的志愿者精神培训,且注重测试评估,对志愿者的精神素质进行评估,培养志愿者的志愿服务精神。三是,加强志愿者的管理。在组织志愿者活动时,不仅要注意活动的社会效果,还要注意学生个人奉献精神、公德意识、能力和技能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从组织管理、团队建设、人员信息等对大学生志愿者进行培育,营造一个安全且具有归属感和联系感的环境,尊重志愿者的人格和权力,高校应不断完善制度、创新机制,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志愿者与组织发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⑤形成一个稳定性高、归属感强的志愿队伍,为各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开展活动和志愿者自身发展提供平台,对志愿服务行为、志愿者标识及使用进行规范,建立统一规范的大学生志愿者档案和志愿服务记录手册。

(2)明确志愿团队的服务目标,志愿活动的可行性。志愿活动要紧紧围绕以“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为志愿服务目标,高校须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建立一支成规模、多门类、高效率的青年志愿者队伍,不断满足经常性志愿服务、重大活动志愿服务和应急性志愿服务的需求。努力实现青年志愿服务经常化储备、常态化服务、品牌化培育、社会化运作,推动青年志愿者服务理念深入人心、工作体制不断完善、志愿者组织不断壮大、志愿者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志愿服务项目不断丰富、志愿服务成果广泛共享。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高校考虑志愿服务目标的效果时,除了首先考虑活动与专业学习的关联性,鼓励大学生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在志愿者活动品牌和项目建设中,结合专业建立志愿服务实践基地之外。还应该考虑在实现服务目标的过程中,志愿项目的创新性、可行性,这不仅是志愿项目的创新性,还是项目创新性与大学生参与可能性的关联,考虑这种关联对于大学生志愿者常态化、专业化的作用。进而通过这些活动,增大社会责任感,最终使得大学生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3)政府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法规政策,健全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政府必须从法律上确定志愿者的地位,保障志愿者的合法利益和志愿服务的有序进行,倡导和激励公众加入志愿者的队伍。政府可以通过健全全国性法律,出台地区性法规,加快志愿者的相关立法的进度,保证我国公益事业的顺利发展。如通过法律落实给大学生志愿者购买人身意外保险,减少志愿者的财物损失及人身伤害的威胁。政府还可以通过完善志愿者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使得大学生志愿者获得保障。在制度上规范激励过程的运作,包括对激励的对象、激励的标准、激励的内容、不同激励方式的搭配、执行的时间等等进行详细的安排与规定。具体措施应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激励方式与高校德育相结合,使得志愿活动与德育衔接上,如把志愿活动记录作为学生发展党员的指标,与奖学金、贷款、贫困生补助、学生的综合测评等挂钩。二是,实施差别激励,即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相结合的激励。通过对志愿者激励机制内在激励手段和措施的整合,用志愿者精神激励志愿者,用志愿者认同的目标、理想、信念等精神因素去强化工作动机,激发创新热情,激发工作的主动性,再通过对外在激励要素(如适当的表彰、良好的工作环境、良好人际关系、多彩的团体活动等)进行整合,使志愿者快乐地工作,对志愿者组织和志愿服务项目产生向心力和归属感,从而达到最佳的志愿服务状态。三是,有效的监督反馈和考核评价。对志愿者激励机制的各组成要素的激励效果进行有效适当的监督反馈,调动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个人的积极性。在监督反馈的同时,要对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组织和志愿者个人进行考核评价,既可检验志愿者激励机制要素整合的实际效果,也为进一步推进和规范志愿者激励机制的要素整合提供依据。四是,提供资金保障。通过提供志愿活动的环境资源、资金资源等,弥补大学生无经济来源,志愿活动资源缺乏的问题,使得志愿团队保持清廉,不受利益诱惑,进行无偿服务社会,更好的投入到志愿服务中。

总之,当代大学生已成为青年志愿服务队伍中的主力军,高校青年志愿服务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它能够满足人们的社会需求,增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他们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高校志愿者团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大学生志愿者的不良影响。只有通过克服这些不良影响,才能使得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成为一个文明社会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标志着这个社会文明程度的进程。各个高校在开展志愿者活动时,应该根据社会、学校发展的需要,向大学生提供志愿者服务的社会资源,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和学校德育工作的任务,结合大学生志愿者自身的特点与实际,制定目的明确、计划清晰、可操作性强的志愿服务方案,有针对性地指导,使得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志愿者主题活动得以开展,取得预期效果。

*通讯作者:李娜

本研究由: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项目:NGO对我国大学生志愿者的影响研究(项目号:14JD710056)、北京联合大学社会科学类新起点项目:NGO对我国大学生志愿者的影响研究(项目号:SK10201404)等项目资助

注释

① 马克・缪其克・约翰・威尔逊.志愿者.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

② 卫敏丽.全国社区志愿者组织28.9万个 注册社区志愿者3100万.公益时报,2012-05-14.

③ 两会声音:全国政协委员提议建立志愿者服务循环体系.贵州志愿服务网.新民晚报,2009-03-12.

④ 陈瑛.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机制的几点思考.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4):259-265.

⑤ 崔夏琼.浅谈志愿者的有效管理.社会工作(实务版),2011(1).

上一篇:你的嗓门为啥那么大 下一篇:燕子窝的夏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