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的文化考

时间:2022-05-18 09:01:09

烟的文化考

烟这个东西其实很难定位,它不能被归入吃穿住用的任何一类,说奢侈品吧又不贵,说也远远谈不上,至少现代医学从未提出任何证据显示“吸烟”这个行为必然导致某种致命疾病。清人何其伟评之日: “食以疗饥饮解渴,二者缺一不生活。有非解渴非疗饥,竞未须臾离此物。”须臾不离的自然是指烟民――有别于“瘾君子”的遮遮掩掩,烟民地位要好得多,抽烟往往伴随一些轶闻八卦。大概这跟烟民中一些重量级人物有关,比如鲁迅,比如丘吉尔。而八卦最多最好玩的当属那位靴筒走水的纪大学士。一个比较早的统计数据显示,城市中吸烟率最高的是干部,占44.37%;其次是工人,占33.77%。一个有趣的事实是,虽然现在烟盒上必须标注“吸烟有害健康”,职业医生的平均吸烟率仍占到29.5%――根据我个人的经验,该数据还是被大大低估了的。

如此特殊的事物,且消费人口比例如此巨大,必然会产生一些颇值得探讨的文化现象。比如关于烟的书籍就很多,如杨士聪《玉堂荟集》、谈迁《枣林杂俎》都有提及,我国文献材料最早记录烟草的见于明人姚旅《露书》:

吕宋国出一草,日淡巴菰,一名日醺。以火烧一头,以一头向口,烟气从管中入喉,能令人醉,且可避瘴气。有人携漳州种之,今反多于吕宋,载入其国售之。

这些书中烟草名目各不相同,《金丝录・序》(瞧名字就知道是什么书了)说, “日打姆巴古,日淡巴菰,日醺,日金丝醺,日芬草,日淡肉果,日担不归,日烟酒,总名日烟。也未悉其名,莫究所始。”这是根据Tabaco的各种音译,还好理解,至于抽烟行为,说法就更多了:抽、吸、吃、点、嘬、闷、夹、打……听说有个地方管抽烟叫“记烟”,我觉得那里的人数学一定都特别好。

国外也有不少讲烟的书,不过多是以戒烟为指导思想的,像伊恩・盖特莱《尼古丁女郎》,虽然讲的是烟草历史,可通篇或明或暗地告诉大家吸烟是不文明的,只有印第安人才吸烟,大家最好不要吸烟等等。克莱恩的《香烟》从纯文化角度谈烟,讨论吸烟的心理、审美、情趣之类,可是作者根本志不在此,证据是写完这本书,他戒烟成功了。

全祖望《钱八将军墓表》记录了一件事: “是时,淡巴菰初出,……文卿一见好之。太保见而怒鞭之,文卿皇恐,扶服谢过。”这位钱文卿钱八将军就好这口,被族叔打一顿给戒了。可见自烟草出现,吸烟和戒烟的战争便一直持续着。

反对吸烟的主要原因是认为烟草有毒。但烟民喜欢强调吸烟的种种立竿见影的好处,如提神、减压、摆pose之类,那位写书戒烟的克莱恩先生也承认,夜晚在书房里点起一支香烟,同时也点燃了一段“独立于整个宇宙之外的世界”,从中可获得暂时的安宁与自由。

即使最坚定的烟民,也不得不承认吸烟绝对不是好习惯,那些短暂好处之后,则是大量长期的忧患。长期吸烟者牙齿呈黄褐色,牙结石增多,牙龈萎缩。“独取一时之爽快,然久服面目俱黄,肺枯声干,未有不殒身者。”《漂亮者生存》一书中也提到,吸烟会导致皮肤在28岁以后灰暗粗糙,不利于美容。

然而我认为,这些都不是反对吸烟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吸烟者对周围人和周围环境的侵犯:吸烟者对周围人和环境的侵犯是绝对的单向――即使同样是烟民,自己不抽时也不会喜欢旁边有人抽。烟民可以自己也来一根用以对抗其他吸烟者,非烟民就完全没有办法。所以对抗吸烟者只有两种途径:第一,自己也成为吸烟者,第二,消灭所有吸烟者。

上一篇:香烟社会学:社交符号,身份标识与天价烟 下一篇:香港禁烟见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