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禁烟见闻录

时间:2022-10-06 07:33:57

香港禁烟见闻录

香港政府于2007年起实施新修订的《吸烟(公众卫生)条例》后,绝大部分的工作场所和公众场所的室内区域都禁烟。于是香港街头经常可以看到电影《志明与春娇》里的“打边炉” (粤语,吃火锅的意思)场景――烟民们团团围着顶端带有金属烟灰缸的垃圾桶吞云吐雾。

但现实生活不是文艺电影,没有倜傥的“志明”为你点烟顺便点燃爱火,更没有风流的“共犯”阿sir与你培养革命情谊。甚至电影里那些看起来明媚干净又私密舒适的后巷也是没有的,大部分时候,你都要站在香港人来人往拥挤不堪的街道,接受路人恨不得把你如烟头般掐灭的锐利目光,局促不安又羞愧不已地赶紧啜上几口。每抽一口, “过街老鼠”的深刻含义与广阔外延都更加了然于心――或是了然于肺。

烟民们吸的不是寂寞,也没想要呼出爱来,而只是希望在不侵害非烟民的权利的同时,能像个人般地抽抽烟。

烟民现在的悲惨下场不得不说是之前种下的果:很多人并不懂得如何在公共场合抽烟,四处乱喷而不识“仰天长叹”,周围的人只能吸“尾气”;而那种权力二手烟就更值得反思了,一位朋友就曾无奈地说,作为办公室里唯一的女性、也是资历最低的员工,想拒绝二手烟做不到,想自己点一根更做不到。所以即使作为一名烟民,对于室内公共场所禁烟我也是举双脚赞成的:不同群体的利益诉求和生活方式都应受到尊重。而且就算是被视为“敢死队”的烟民也不想无时无刻“享受”二手烟。 但是香港政府的禁烟运动将二手烟的话语无限扩大、妖魔化烟民的做法,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意识形态霸权?

不抽烟的人觉得烟民愤起维权很是夸张:“你们只要到外面抽就好啦。”但“外面”到底是哪里呢?自2007年起,香港禁烟范围从室内公共场所,扩大至公共交通交汇处及原来豁免的娱乐场,而泳滩、大学、球场、公园等地方则是室内外均禁烟。控烟办公室还计划进一步收窄仅余的吸烟范围,包括禁止在建筑物出入口5米范围内吸烟。吊诡的是,香港寸金尺土的地方,建筑物五米外基本便是马路中心,也是对面建筑的五米内了,所谓的吸烟区成为几近不存在的灵异空间。而对于很多有工作的烟民来说,就算真有“灵异空间”,恐怕还需一部穿梭机。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笔者若要合法地抽根烟,需从位于山顶的新亚书院等校车,费时15分钟穿越三个书院到达地铁站,再绕到地铁站的另一面。抽完还要原路返回继续工作。在香港这种走路慢点都会被人推着走的社会,估计也只有志明和春娇的老板会如此豁达让他们从容地抽抽烟谈谈情吧。活在现实的各位只能各施其法,化不可能为可能――学校垃圾桶不时躺着烟盒,没有烟囱的天台在冒烟。上周新闻报道,一名大厦保安员疑因躲在一辆货车尾后暗角抽烟,被该车倒车轧于围墙与车尾间致死。戏里好歹只是爱情在夹缝中游走,现实中的烟民却真的被夹死。

但对于政策一刀切又配套不足造成的问题,政府的态度是“出来‘抽’迟早要还”的调调――谁让你抽烟。所以相比公共卫生考虑,香港的禁烟运动其实更像“迪斯尼”工程――积极向上的中产港人的戏码还要继续演下去,至于复杂难解的社会问题,要不标签成后母恶龙,要不就藏在布景后视而不见吧。

有位朋友,现在每次去酒吧都会走到门口,踏出一小步――有时更只是用强悍的腰力将上半身探出门外――悠悠地点起一根烟,作为个人的政治宣言。很多时候,烟民只是被一些东西“顶住个肺”, “条气吾顺”,要借个火喷出来。

上一篇:烟的文化考 下一篇:专访杨功焕二手烟是个道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