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素养在琅琅书声中提高

时间:2022-05-17 04:38:00

让语文素养在琅琅书声中提高

书声琅琅是语文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之一。从古至今,朗读一直是学好语文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朗读,就是用清晰响亮的标准语音有感情地读出文章来,是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活动,朗读会很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一)朗读可以提高人的表达能力

朗读是学习语言文字,驾驭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表达思想、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出声地读,方能读准字音;大声朗读,方能有抑扬顿挫。朗读,可以体会词语的妙用,悟出篇章结构的章法与机巧,锻炼当众发言的胆量,而且还会在“润物细无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在不经意中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无论是口头表达还是写文章都会受益匪浅。

(二)朗读可以提高人的审美情趣

同是一篇诗或文,平平淡淡的读和声情并茂的读,其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给听者的感受、感染、影响也是不同的。朗读时,语气的轻重,语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加上情感的起伏迂回,形成了或铿锵有力,或婉转缠绵,或回旋往复,或一泻千里的音乐之美。它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扣击他们的灵魂,拨动他们的心弦,使其产生强烈的共鸣,获得极美的艺术享受,并由此而逐渐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朗读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

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述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朗读,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造成人们身临其境的感觉则必须有合乎情理的想象。朗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就会在眼前呈现出一幅月下荷塘美景图:那荷叶如亭亭的的裙;那荷花像明珠,又像星星;那荷香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风吹花叶的颤动产生出的独特的荷波……组成了一幅如此美妙绝伦的画面。

二、在语文教学中提高朗读效率的策略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优化朗读教学,就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强化自身的朗读意识,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能够经常躬亲示范。同时,要努力创设朗读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学《再别康桥》,作者用绘画般的彩笔,描绘自己心爱的康桥的美景。教师可以一边朗诵充满深情的语言文字,一边播放悠扬轻松的音乐,声情并茂的朗诵定能使学生很快就产生一种冲动,急切地要进入课文所描绘的画一般的意境中去。

(二)抓住文体特点,读出不同效果

不同的文体,朗读宜从不同的角度入手,才能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

诗歌和散文,重点在于解决作者是如何通过写景、叙事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要尽量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参与,学生在朗读时就会产生回忆,引起他们的联想与想象,激发起共鸣。以郁达夫《故都的秋》为例,上课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听一遍名家配乐朗诵《故都的秋》。于是作者那伤感忧郁而又清静闲适的情绪就感染了学生,故都的“秋花、秋槐、秋雨、秋蝉、秋果”已开始在脑海中浮现,这时再让他们选择自己喜爱的段落进行朗读,学生就很容易受到课文中优美动人的语言、诗情画意的境界的感染。趁着这个机会,教师可让学生说说家乡,好些同学当场就能动情地描绘出自己家乡的景色和儿时的趣事。

文言文,重点在于根据字词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就要在理解中读。“诵读”是前人强调的学习文言文的传统方法。汉语言具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在抑扬顿挫的语势中切准文章的脉络,才能在潜移默化中了解文言文遣词造句行文布局的一般规律,才能在反复吟咏中深入体会作者内在的思想感情。才能“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特别是一些文言论说文,如《过秦论》,除了要让学生掌握许多典型的实词,更要激发学生对文章语言气势、论证气势的兴趣。

戏剧、小说、童话、影视作品,重点在于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守财奴》中老葛朗台抢夺梳妆匣一节。读的时候,要浮现出这样一组镜头:骨瘦如柴的干瘪老头一见金子立刻眼冒金光,饿虎扑食般一纵,扑上匣子,夺将过去。一连串的尖音“噢,是真金!金子!”夺口而出,连声音也因贪婪的满足而颤抖,失去了正常的音质。只有再现了这些情境,朗读者才会不自觉地把这些“意会”的形象,通过声音传达给听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用自己的语言对作品中的人物进行了再创造,而且他作为这个过程中的主体,会产生再创造的兴趣和喜悦,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三)训练目标要有梯度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曾指出:“朗读应有基本要求,进一步要求,较高要求……”这就表明了朗读的训练目标应有梯度。这梯度,应该以是否适合学生的心理认知能力(知识背景、思维水平等)为检验标准,以原有的知识基础为起点,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缩短现有发展水平与达到目标之间的距离,要在课堂上使多数学生经过朗读能达到目标。如《伶官传序》,在分析第三段庄宗盛与衰两方面情况时,就分了三步让学生读:一读,“本段中用了哪些动词写出盛和衰?”学生很快就找出来了。二读,“事实叙述清楚,又使全句显得连贯、紧凑,给人以整体感,而且这段是叙事还是议论?”学生大声朗读后,齐声说是“叙事”,因为一连串的动词都是叙事。教师再读,读的语气学生一听,马上又齐声说是“议论”。三读,“什么原因使这两句话既像叙事又像议论?学生反复朗读,发现原来作者是把庄宗的盛与衰的不同情况的叙述,分别置于一个带着强烈议论语气的感叹句之内,“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巧妙地把叙事和议论结合在一起了。这样,学生最后朗读时,就能做到突出一种议论语气。这种逐步加深的读法,学生不仅感受到了语言的内在美,更感受到了朗读带来的成果,体会到了成功的欢乐。

综上所述,朗读,是沟通书面语与口头语,实现“语”“文”合一的有效途径,是学生进入课文的桥梁,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提高朗读技巧,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在琅琅声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德育银行”:不存钱,只存好习惯 下一篇:为课堂插上“诗意”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