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美术课如何导入

时间:2022-05-16 10:18:18

浅谈新课改下初中美术课如何导入

导入是一堂课的初始阶段,它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果,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总的来说,导入就是要创设一种情境,一种能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的适宜学习的情境。

一、导入的基本要求

(一)针对性。导入一定要有针对性。教师要紧扣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去设计这一环节,而不能脱离具体的教学内容去盲目的追求形式上的新、奇、特而走入“做秀”的误区。(二)趣味性。导入时要有意安排一些富有情趣的环节是十分重要的,但选择材料的趣味性一定要健康高雅,既要满足或者能够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的同时,还必须具有“示范性的审美趣味,”。(三)启示性。教师首先要运用适度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慰籍和精神上的鼓舞,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之更加活跃,同时还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联系,由已知到未知,要“温故”才能“知新”。(四)艺术性。导入要有艺术性。导入是一种铺垫,一种情理之中的意外设计:也可以是一种悬念,一种能调动好奇心和探究欲望的安排:更是一种吸引,一种让人剪不断,理还乱的割舍不下的挂念……通过教师的适度编排,演绎出精彩的情境,从而能更好的“调动”其关注力。

二、常用的导入方法

(一)教具法。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从框架环节到具体重点,在课的开始就放映一些与主要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的相关数据(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尽快进入课堂状态,然后再教授主题内容,往往会收到非常好的效果。亮点:美术是一种形象表达的视觉艺术,因此,对于构图、比例、透视、色彩、笔触、肌理等因素的表现方法的直接感受至关重要。要让学生通过实际体验,去认识美术的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从思想、情感、审美角度去体验客观世界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多角度的观察能力,多方位的思维能力和重组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欣赏实物或者课件等教具,起到培养学生萌发创作联想,提升探究表现能力的积极作用。

(二)趣味表现法。如讲故事、做游戏、各种表演展示、创设培养表现能力等最佳的学习情景,以此引导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这种“适度的预热”活动,对讲解本堂课要学习的具体的教学内容,开启学生的思维空间,引发学生的注意力等会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产生形象思维和探究继续学习的内心需求,因此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亮点:以高雅健康的情趣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使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生活经验尽量的结合在一起,引起学生进一步去体会学习的乐趣、探究的乐趣,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增强对大自然以及对人类社会的热爱和责任感,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能力。

(三)问题导入法。提问的质量非常重要,这些问题既要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又要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所提示,更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求未知领域的欲望。而所提问题的覆盖面,知识的拓展度,就需要任课教师根据具体学生的具体情况来精心的设计。亮点:问题法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优化,给学生一个真实的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演绎情景、发散思维、培养其良好的思维习惯,通过观察――反思――发现,大胆的去想象和创作。

(四)综合参与导入法。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参与,通过诗歌朗诵、运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述来营造美术与其它学科之间的互相依存、相互渗透的艺术氛围,运用自己熟悉的绘画表现方式创造性的表现展示自己对艺术的感受和共鸣,藉以激励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和信心。亮点:综合参与的方法在导课时如能运用适当,的确能起到很好的效果。譬如利用音乐创设情境,对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就很有帮助。学科之间的综合一定要以突出本学科特点为主,也同样忌讳喧宾夺主。教师不能随便配一首曲子来点缀或根据教师自己的喜好去插配音乐。在运用多媒体渲染气氛,引发兴趣,创设再现情境的同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些都是陪衬,彰显学科特点才是美术课堂的主旋律。

总之,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我们要不断进行教学理论学习和教学反思,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进行总结和完善。

上一篇: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改革 下一篇:政治研究性学习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