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分类教学

时间:2022-05-16 09:10:55

浅谈初中数学分类教学

【摘 要】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因此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教学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数学;分类;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数学课程理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不仅为数学教学内容的设定指出方向,而且考虑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对数学的需求,并为学生学习数学可能产生的差异性留有充分的余地,为了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减轻部分学生过重的负担,使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又要使有特长的学生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因此必须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其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实现了同步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差异发展,它的实施势在必行,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是指教师在学生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有区别地设计教学环节进行教学,遵循囚材施教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实施对不同类别学生的学习指导,不仅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去选择不同的教法、布置作业,还要因材施“助”、因材施“改”、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以发展,从而达到不同类别的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

1 学生档案分层设置

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科学的分层次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在经过多种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可以将班内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A层为综合素质好的学生;曰层为中等学生;C层为各种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目的是为了具体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包括成绩和能力,跟踪每个学生的动态变化过程。

2 分层次教学的实施

2.1 教学目标分层次

完成课堂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它既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因此教师要根据数学学科的教学要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从学生实际出发,体现出课标的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要求A层的学生达到较高的教学目标,做好相应的练习;C层的学生达到基本的教学目标;B层的学生在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的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较高教学目标的学习活动,以便逐渐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层次。

2.2 提问分层次

一堂课成功与否的标志在于,是否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学有所得。基础题部分先让C、B层的学生回答;逻辑性强、难度系数大的题目就由A层的学生回答,这样做就能使提问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来由C层的学生回答,以此来激励各组相互竞争,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2.3 作业分层次

作业同样也依据学生的实际设置层次,可以分为必做和选作。教师如果设置不当,就会加重学生的负担,增加学生的抄袭现象,所以适时的进行科学的分层次安排是必不可少的。必做作业、同步选作、练习卷选作,并且注明A、B、C层次,既保证了练习的效益,也提高了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

2.4 辅导分层次

分层辅导是实施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的关键,一方面侧重于完成现阶段的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具体地说,对学困生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辅导内容从最低点开始,旧知超前铺垫,新知超前预授,差错超前抑制,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思考,完成学习任务,逐步形成自学能力;对中等生采用分组讨论、教师提示的方法。促使中等生相互取长补短,逐步提高自学能力;对优生除给予较多的独立思考和个别点拨外,主要通过在数学兴趣小组中对所学内容进行拓宽、加深,以可接受为原则,不受新课标约束,另一方面侧重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激发兴趣爱好,培养其优良品德和创造才能。

例如,练习卷的讲评可采用分层小组辅导法,即让几个较高层次的学生组合成一组,针对较少的错误直接讲评,同时指出易犯错误,这样既精练,又不含糊;对中等层次组的学生,注重学生自己的订正与反思,并在学生一一订正之后指导复查;较低层次组的学生,可再给予必要的知识点分析,理清分析过程,养成正确思考的习惯,巩固好每一节的内容。

2.5 教学测验分层次

教学测验分层是衡量分层教学效果的主要依据,学生成绩的检查和评定是测试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不仅能使学生了解自己在掌握知识和技能方面还存在的差距,借以调整今后的努力方向,还可使学生增强学习动力,而分层教学使各类学生学有所得,并逐步向各自的“最近发展区”递进,从而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水平。但不论怎样提高,一个班级内学生的层次始终存在,为了更好地发挥分层互促作用,在考核和评价中也应分层次化。试卷题目分为基础题、综合题、提高题,不同层次的学生做不同的题日。基础题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C类学生得分80分为满分100分,综合题考查的是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题考查的是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分析能力,XCA、B类学生必做。通过这样考评可改变一张试卷一个标准来衡量学生的现状。这样既能使低层次的学生也享受到“高分”的喜悦,又能避免优等生因总得高分而产生的骄傲自满。对于做出高一层题目的学生给予鼓励,增强他们向高层次迈进的信心。

3 分层次教学的结果

3.1 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有义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而分层次教学的立脚点就是建立在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上,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通过老师的授课、听课、练习等环节获取知识,并且展示自己的学习成就。因此分层次教学为众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3.2 教师的主导作用更突出分层次教学的实施,可以使教师在集体教学中能够更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科学的设计教学各个环节,最大限度的照顾各个层面的学生。

3.3 学生层次呈现动态变化随着教师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实施,各个层次的学生有了相应的提高,但是也应当意识到,学生的层次是动态的是变化的,教师要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要及时制定出相应的学生层次调整的科学方法,为学生设立一个良好的竞争机制。

上一篇: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音乐教学 下一篇:探索初中数学教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