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创新开放度实证研究

时间:2022-05-16 08:07:51

开放式创新模式下创新开放度实证研究

1 引言

由于全球竞争的加剧,技术变革与技术创新曰益频繁,促进了开放式创新模式的出现。在该模式下,企业充分整合内外部的资源,通过技术购买、技术合作、技术转让等方式更快地获取(利用)更新的技术,并通过多种渠道开发市场机会。实证发现,创新开放度与创新绩效的曲线关系符合倒U形特征,即企业低开放度创新绩效低,企业高开放度(过度的开放)创新绩效也低。这一研究结果让应用该模式的企业陷入两难境地,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中国的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开放程度普遍比较低。由于技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研究技术创新管理的学者很少涉及技术特性带来的模式规定性,鲜有关于技术特性与企业创新开放度的关系的论述。本文从技术特性视角出发,解析影响创新开放度的技术特性的维度,并且通过实证数据检验技术特性与创新开放度的关系。

2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技术知识和资源可以跨越企业边界进行由内向外或者由外向内的渗透,企业能够与合作伙伴共享技术知识和资源。开放度是企业对外开放程度的综合性指标,目前的文献主要从两方面来定义,即企业利用外部资源的程度或与外部组织合作的程度,并用广度和深度两个指标度量。何郁冰和陈劲在此基础上增添了时间维度,用企业合作的数量、合作的频数、合作的时长分别表示创新开放的广度、深度和久度。在创新活动中,易于采取合作创新的技术、能够分清各方投入的技术将适合采取广泛的、长期的、更深入的开放创新。Teece认为技术的特性包括不确定性、路径依赖、累积本质、不可逆性、技术关联性、内隐性及可专有性。也有学者将技术特性概括为多元性、隐含性及关联性等。随着制造技术的发展,技术模块化的影响也得到重视。依据前期学者的研究和对创新实践活动的分析,本研究认为,影响创新开放度的技术特性主要是技术不确定性、技术可显性、技术可模块化程度及技术关联性。

2.1 技术不确定性和企业创新开放度

技术不确定性是基于技术环境的不可测而导致的不能对新技术或新产品的开发进行准确预测的可能性。刘明明认为技术的不确定性是指企业在技术发展的方向、速度以及所能达到的最终结果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奈特将不确定性视为生成利润的基础,认为不确定性越大的领域蕴含的商机越多。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回报,在进行新技术开发时会避免对外合作以实现垄断利润。Cho和Yu从交易成本理论视角出发,认为随着不确定性的增加企业进行内部研发是获得技术的首选模式,并通过实证证明不确定性越高,企业自行参与的研发活动越多。汤建影认为技术不确定性较高时,民营企业选择自主研发,以降低交易成本并使风险可控,并且认为技术不确定性较低时,企业倾向于外部购买,采取高的创新开放度。因此提出假设1:技术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创新开放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2.2 技术关联性与企业创新开放度的关系

技术关联性是由于兼容产品的广泛基础使相关的技术必须具有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是组织整合在不同时点所采用的技术以产生综效的可能性。知识经济下交易和协作活动都具有技术关联性。每一种特定技术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不同程度与其他支持性技术一起发生联系,为着某个共同的实践目的而构成某种技术系统。当一项或少数几项重要的技术创新出现后,会随之涌现出一系列以此技术为基础的技术或相关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会沿着某种技术轨道创造出更多的技术发展机会,产生更多的纵向相互关联的专利技术。部件和产品的技术关联性增加了分工协作的需要,技术关联度越高,需要越多产业或企业参与进来。基于此得出假设2:技术的关联性对企业创新开放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3 技术可模块性与企业创新开放度的关系

技术可模块性是指对于复杂产品系统实施模块化划分,以进行复杂产品系统创新。可模块性实质是将复杂体系内部相互关联较强的部分作为一个模块单元,相互关联不强的部分割离开作为另一个模块单元的过程。通过模块化更容易建立一个动态、弹性、反应敏捷的体系,以减少产品的复杂性,压缩设计时间,并大大提高产品多样化创新的效率。技术模块化创造了一个开放系统,保证了设计参数和产品研制的独立性,使单模块创新更易进行,企业间的长期合作成为可能,从而促进了开放式创新的实现。因此,技术可模块性程度越高,企业的创新开放度越高。基于此得出假设3:技术的可模块性对创新开放度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2.4 技术可显性与企业创新开放度的关系

技术可显性是指技术可以明示化或诉诸文字的程度。显性知识是能以系统的语言表达,表现为产品外观、文件、数据库、说明书、公式和计算机程序等形式的客观知识,能够在人们之间传播、分享和交流。包括科学技术文献、技术标准、专利等在内的显性技术知识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能够给拥有者带来丰厚利润。显性的技术知识可以通过合同关系获得,获取的途径包括有偿购买和与外部合作开发。企业外部拥有显性技术知识的主体包括用户、供应商、竞争对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企业能通过开放创新网络与外部的创新主体开展合作,获得相应的创新成果。因此得出假设4:技术的可显性程度对创新开放度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此外,本研究还增设了企业年龄、规模、研发强度等控制变量。企业年龄影响着企业的开放创新决策,成立时间较长的企业往往能积累较多的外部创新合作伙伴。企业规模是重要影响因素,企业规模越大合作资金越有保障、合作信誉越高。研发强度直接影响企业开放创新行为及创新资源配置。

3 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搜集数据进行实证检验,并采用SPSS19.0及LISREY8.7软件工具进行分析。研究模型解释变量为技术不确定性、技术关联性、技术可模块性及技术可显性,被解释变量为创新开放度。本研究采用Likert五级量表打分法度量,1~5依次表示不同意到同意,或低到高过渡,3代表中立态度或中间状态。

3.1 预研究

本研究选择在借鉴此前相关量表的基础上,自行开发中国本土企业情景中的各维度量表。

3.2 主研究样本信息

本文主研究数据采集对象为企业,问卷填写对象要求处于企业的技术研发或管理岗位或对本企业技术创新熟悉的中层以上的管理者。问卷发放涉及机械制造、生物化工、软件信息服务业及金融业等行业,主要采用邮件及现场填写方式进行发放。问卷包括四个部分:信息告知、填写者及其企业的基本信息、企业开放度及技术特性测量条款。本次问卷共计发放问卷200份(即200个企业):通过邮件发放问卷165份,实际回收96份;进行现场发放35份,回收30份;共回收问卷126份,实际有效问卷11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56.5%。该样本的企业年龄平均在3.51年,行业结构中软件信息占比34.5%、电子及机械制造占比29%、生物化工占比13.3%、金融占比8%,其他15%。

3.3 信度、效度

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EFA)及验证性因子分析(CFA)来检验量表的信度及效度。信度检验采用Cronbach’s a系数评价,所有变量的Cronbach’s a系数值为0.762,同时5个维度的Cronbach’s a值均超过了0.7,说明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结构一致性,符合信度要求。本研究的调查问卷经过笔者所在的由一名教授、两名博士生、多名研究生组成的学术小组的讨论和审核,以及与多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讨论和修改,并进行初测试并调整,量表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经检验,所有变量的KMO=0.727,高于0.7,近似卡方为826.352,巴利特检验的显著性概率为0.000

此外,高研发强度的企业更加倾向于开放,因此加入研发强度进行回归以检验模型的稳健性。研发强度根据企业近两年研发投入的费用占当年销售总额的平均比例,分为少于0.5%、0.5%~1%、1%~1.5%、1.5%~2%、2%~5%及5%以上。本研究还控制了企业年龄、规模变量。企业年龄按企业成立时间分为小于3年、3~6年、6~10年、10~20年及20年以上。企业规模主要根据资产分为少于5千万、5千万~1亿、1亿~5、5亿~10亿及10亿元以上。

4 实证结果分析

4.1 变量描述性统计及相关系数分析

从Pearson相关系数看出,创新开放度与技术不确定性的关系负向显著,与技术关联性、技术可模块性及技术可显性的关系正向显著,初步显示了创新开放度与技术特性各维度之间的联系,控制变量企业年龄与创新开放度有显著的正向关系,研发强度与创新开放度、技术可模块性及技术可显性有显著的正向关系。

4.2 回归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本研究采用多层线性模型方法对提出的假设进行检验。在模型1中,仅仅加入了控制变量对结果变量创新开放度进行解释;模型2加入了本文感兴趣的四个解释变量。从模型2可知,在控制了企业年龄、规模之后,技术不确定性(系数为180,且p

5 研究结论与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技术不确定性对开放度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说明技术的不确定性越高,企业的创新开放度越低。从交易成本理论角度看,当技术不确定性高时,企业要找到可信赖、能力匹配的合作者需要花费更多的搜寻成本、谈判成本及时间成本。高不确定性技术意味着技术的发展前景渺茫,合作者需要承受更高的协作成本、履约成本、合作失败的风险成本。因此,技术高不确定性时企业应减少对外合作。随着技术的不确定性下降,企业与外界合作的交易成本也会下降,企业的创新开放度则可以随之增加。数据表明,技术关联性对开放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说明技术的关联性程度越高,企业越需要依靠群体的力量展开创新;研究结果还表明,技术可显性对开放度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即技术可显性程度越高,技术扩散和转移的效率越高,技术在企业间渗透的能力越强,企业的创新开放程度越高;技术可模块性对创新开放度有较为显著的正向影响,因为技术可模块化的程度越高,企业对现有技术的重新编程能力增强,通过开放式创新,企业可以快速推出适应市场变化的新产品,企业的创新开放程度越高。

实证分析表明,受技术特性的影响,企业的创新开放度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值得注意的是,开放式创新模式关注的焦点是“利用”式的创新。处于短期生存选择环境下的企业,需要有效地利用已有的资源或能力,但从长期看,既要有效利用内外资源,更需要发展出“探索”性创新的新能力,以创造将来的选择环境。将“利用”和“探索”结合起来创新,将是企业创新的必经之路,如何结合这两者也将是企业管理面对的主要挑战。

(摘自《中国科技论坛》2014年第1期)

上一篇:关于挡土墙的土压力计算在路基路面工程中的教... 下一篇:中职学校德育教学的创新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