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时间:2022-05-16 04:16:53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恰倒好处地运用课堂提问,是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本文就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进行了相应的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提问 策略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恰当地运用提问,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提问是否得法、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

一、遵循小学生认知规律设计问题

第一,结合循序渐进的规律设计问题。教学是一种循序渐进地、有效地选取、组织、传递和运用知识信息,促进学生了解信息、掌握知识的活动。从课堂教学整体上看,教师必须抓住教材、教学内容的整体要求,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心理状态,科学地设计一定梯度的问题。

第二,结合因材施教的原则设计问题。教师在课堂提问时,要注意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高深或灵活的问题问优生,优生经过思考回答出来,有助于启发全体学生思维;基础题、综合题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成绩中等的学生,这样可以吸引大多数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成绩差的学生,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复习和思考能够回答出来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学生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二、提问语言要明确

数学语言的特点是严谨、简洁,形成符号化,教师提问语言既要顾及数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用自然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炼.不能含糊不清。比如“看到此题,你能想到什么?”这样的提问,学生也不好回答教师发问时,问题要只说一遍,尽量做到长话短。如果问题太长可用文字呈现。教师把问题说出之后。就不要再复述问题。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发问的习惯。倘若某个学生没有听到教师所问的问题,教师可另行指定一个学生回答。

三、提问也要紧扣知识之间的联系,主辅分明

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很紧密,每一个新知识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延续和发展,旧知识对学好新知识起着桥梁作用。因此,以知识的联系设计好一些问题,能促使学生由此及彼、由未知转化为已知,牢固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教师的主导作用应当始终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提问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动摇。课堂上学生应当是教学的中心,处于主体地位,在我们教师设计问题时候,心中首先要想到学生,估计他们会怎样思考,怎样回答。对于回答问题的同学,要采取“不以成败论英雄”的方针,回答对了,当然很好,即使答错了,我们也应当给予鼓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才能始终活跃,没有思想负担。

四、控制难易度,彰显提问的有效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提问一定要把握好问题的难易度。具体做到以下三点。

一是提问要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问要对学生具有一定挑战性,但又不是很难。

二是问题的数量不宜过多。问题过多让学生感到反感,无从答起,滋生学生的懒惰性,过少又影响教学的效果,达不到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控制好问题的数量,在设计问题时力求精巧、精致不随意。

三是提问要有层次性。提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新的高度。设置的问题,环环相扣;解决问题,层层剥笋。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过程中,感到清晰的层次感和条理性。

五、提问思考要留空

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总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因此从问题提出到点名让学生回答应有一个适当的停顿。至于停顿的长短,一般可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的反应情况而定。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应作出及时的明确的反应。如前所述,评价是提问的有机组成部分,切不可低估其作用。及时的反应还便于学生找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促进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

总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必须贯穿诱发思维,使学生受到从简单到复杂、从有疑到无疑思维的牵引。提问要特别注意方法和技巧,提问的语言要生动、形象、具体、准确,力求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激励性。提问还要针对学生的知识实际和接受能力,问题的难度不要超出学生理解能力的允许范围,教师的提问计划要心中有数,提问的开展要循序渐进,步步紧逼,顺流而下,学生才能对答如流,达到我们提问的意图,才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学习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李英梅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性[J].青海教育, 2001,(06)。

[2]刘建华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启发点”[J].小学教学参考,2000,(06)。

[3]朱凌云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新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

[4]孙有才 让数学课堂提问更具思考力[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04)。

[5]王华峰 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时机把握[J].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09,(12)。

上一篇:让阅读教学根植于生活的土壤 下一篇:和谐沟通型班级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