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学习中的改变

时间:2022-05-16 06:18:13

学生在学习中的改变

作者简介:邓明珠(1990.08-),女,苗族,湖南怀化,研究生,湖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

巫文强(1994.07-),男,汉族,湖南浏阳,本科在读,湖南师范大学,化学教育。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长沙410000)

摘要:文章介绍了郭思乐先生的《教育走向生本》的内容概要,着力分析了《教育走向生本》的写作意义,并就读《教育走向生本》后的思考展开了探讨,旨在引导大众对生本教育理念的解读和内化。

关键词:教育走向生本;学生;生本教育;改变

引言

在传统的师生教育体系中,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在应试教育束缚和教师的“灌输“下日销殆尽,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大的消极影响。然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生本教育引起了广泛关注,生本教育是使教育返璞归真、回归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在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学活动将学习主观能动性、学习责任感以及学习创造性归还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自我学习中体验自身的成长、快乐,感悟学习的价值、意义。

1.《教育走向生本》的内容概要

郭思乐先生在《教学走向生本》一书中提出了生本教育理念。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依靠学生,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生本教学模式与师本教学模式完全相反,其要求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在课堂上学生先学而后教,通过先学后教的模式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课堂上则起到引导作用。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的主要内容包括两种教育体系的对比、生本教育体系的若干理念、关于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思考、生本教育的课程观、生本教育的评价与管理以及若干问题的思考。下篇主要为正确认识学生、深化教育改革,枯叶蝴蝶――关于学习天性,教育之道,启发潜能等理论基础。

2.写作意义

2.1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始终贯穿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高度关注学生,充分依靠学生”的新型理念。该书主要强调生本教育的价值观(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生本教育的伦理观(高度关注学生),生本教育的行为观(充分依靠学生),生本教育的方法论(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少学多)等。书中还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相关管理、评价方式方法。《教育走向生本》所提倡的思路可有效提升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挖掘学生学习潜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张扬学生的天性。鉴于此,郭思乐教授指出,推行生本教育,能很大程度消除基础教育中长期存在的诸多问题,如:教师教学难度大、学生学习压负担重以及学生高分低素质等。《教育走向生本》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对我国各个地区教学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2实现“师本”向“生本”教育体系的转变

传统教育体系,全然属于“以教师教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即便我国就这一教育体系开展了相关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环节上的改革,然而学生在很大程度上仍处在被动的“师本”教育体系中,缺乏教学思路、教学课程、教学管理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改革,“治标不治本”,因而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师本”向“生本”教育体系的转变。基于此,我们应当制定一套“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生本教育体系。《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指出:素质教育,是回归生命本体的教育;生本教育体系可极大挖掘学生内在学习知识及经验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作为教学资源的作用,学生的资源价值被教师有效应用,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能量。《教育走向生本》强调推行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便是实现从“师本”向“生本”教育体系的转变。

2.3.使素质教育具有可操作性和彻底性

现如今,我国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然而一些学校深受“师本”教育体系影响,素质教育推行仅仅停留于表层工作,就算一些教学工作者想根据相关理念去开展教育改革,但还是会被“师本”教育体系所束缚。难以逾越各方重重阻挠,从而形成了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和谐共处”的现象。《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指出,以生本教育理论作为教学指导,全面改革教学思路、教学课程、教学管理及教学评价等内容,一方面在教学方向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一方面在全面教育体系中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教育走向生本》帮助教师掌握生本教育理念,通过对其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达到教师与学生一同快乐学习、快乐成长的目的,使素质教育具有可操作性和彻底性[4]。

2.4使学校教学实现高质量和高效率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提到,即使在不对学校、教师及学生进行特定选择的前提下,通过对生本教育体系的始终贯彻,结果都能促进学校办学水平提升,教师教学质量改善,学生主动、快乐及高效学习,短时间内实现令人咋舌的教育发展。就以广州市天河北路商务中心区华阳小学为例,该校三年级实验班现已吸引了全国各地数以千计的师生前来听课观摩,限定全班学生于25分钟内即席完成命题作文,每一学生所完成的作文质量都令人称赞。

2.5紧密联系实际

《教育走向生本》为不同教学层次的人员提供了必需的学术理论。郭思乐教授对中小学教育教学深有专研,在现有理论基础上不断结合实践提出理论创新,同时以新的理念来推动教学科研的开展,因而使得《教育走向生本》一书的理论具有深刻的哲学基础与现代化视野,具有坚实的传统文化基础与现代化基础,能够大大推动教育改革的进步[5]。

3.读《教育走向生本》后的思考

3.1实现五个转变

3.1.1教学观念转变

实现从“师本”向“生本”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者参与者、引导者角色。课堂上,教师要预留一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进自主学习。将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不强加个人意识于学生,帮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3.1.2师生角色转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主动汲取知识,学会学习的方式,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进而持续保持思维的活跃。因此,教学活动应该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的地位,凸显学生的地位,让学生最大程度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3.1.3教育模式转变

师本教学模式是一种忽略学生自我与自主能力的教学模式,而生本教学模式是强调学生的自主与自我型模式,对学生独立的精神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与尊重。在生本教学模式中,教学活动是教师起引导作用。与传统师本教学模式不同的是,

生本教学模式难以在短期内获得高效率,需要长时间的坚持。

3.2例子入手,让思维作胚胎式发展

《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提供了很灵活的例子对策,将例子作为着手点,通过以全面性例子为媒介意义转移至学生身上。教学活动基于例子展开,这些例子可以是一段历史、一项任务、一个问题亦或是一个活动等等。不同于零零散散的学习知识点、学习考点,虽然例子是代表着个别想象的,但是例子属于具备完整特性的事物。这一对策有效运用了全息思想,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全息思想的全息技术中,一张全息图片中的各个分离小块均涵盖了全面图片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教育走向生本》一书还提到,每个人并非通过单纯的叠加或者积累方式来发展自身思维的,而是表现为胚胎式的思维发展,其中意义单体属于思维发展不可或缺的思维胚胎,此类思维胚胎往往来自于学生日常生活、学生常接触的事物,可见思维胚胎一定程度可激发学生全面心智投入到学习当中。

3.3先做后学,让体验成就感悟

在《教育走向生本》一书的方法论方面,书中指出了应当采取“先做后学”的学习方式,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事先不对学生作条文规范,而是引发学生进行自身体验,为学生营造较为自由、灵活的学习氛围,基于此,再展开教学学习活动。在这一学习方式中,“做”属于实践行为,“做”需要行为人身心完全的投入,在这个环节上,学生会接触到一系列想法、信息及问题,学生可全面、系统地体会事物内在关联,还可一定程度地衍生到“学生熟悉了各种规则,学生了解了个中行为,但学生还不能够进行准确表达”的情形。例如,将这一教学方式应用到初中化学《溶液的形成》教学中,第一步不是直接教给学生溶液的定义,而是先引导学生进行溶液的配制,通过让学生完成相关实验,以使学生体验溶液形成的过程,从而理解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并掌握个中联系。先做后学,让体验成就感悟。

4.结束语

总而言之,人认识的形成是呈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非线性趋势发展的,整体化学习与人的认知规律有效契合,整体化学习来源生活、应用于生活,从而促使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极具生命力、成长性,学生在体会到内在意义的状态下学习,带动心智,将学习主观能动性、学习责任感以及学习创造性归还给学生,促使学生在自我学习中体验自身的成长、快乐,感悟学习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伯爱. “生本课堂”体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J].现代教育论丛,2010,(01):57-58.

[2]李巧萍. 生本教育理念来源于实践 服务于实践――谈生本教育实验与《教育走向生本》[J].现代教育论丛,2002,(05):6-8,20.

[3]韩月红. 整体化学习:成长性蕴含其中―― 读《教育走向生本》有感[J].中国教师(上半月版),2013,(05):77-78.

[4]林高明. 从生命的原点出发――读郭思乐的《教育激扬生命――再论教育走向生本》[J].现代教育论丛,2011,(06-07):48-50.

[5]高广方.生本教育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教育走向生本》北京研讨会述评[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04):22-24.

上一篇:管理效率提升对国有企业降本增效的作用 下一篇:广东省揭东县新寮岽矿区铜多金属矿床控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