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留守儿童德育

时间:2022-05-16 02:00:07

浅谈留守儿童德育

孩子是一个家庭的重心和希望,每一个父母都希望为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但是在当下的社会大背景下,一些孩子由于种种原因成了“留守儿童”,他们的生活、成长和教育逐渐出现了一系列问题,这一特殊群体值得更多的人去关注。

根据有关部门的调查,中国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 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的孩子不确定或无人监护。这样的一组数据让人不禁让人感慨万千。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

留守儿童所呈现出的问题:

一、心理问题。

不少留守儿童的内心是很敏感的,当自己处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位置时,会增加他们的心理负担。他们觉得自己和别人不同,没有父母的陪伴,会认为自己的父母不如别人的父母有本事,还需要外出挣钱。长此以往,这样的孩子会变得孤僻,不喜欢和他人交流,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甚至有些孩子会出现偏激心理和行为。

二、隔代问题。

留守儿童大都由隔代的亲属监护。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比较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都会“有求必应”。当孩子的年龄越来越大时,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时他们需要有人听他们倾诉,需要有人帮他们解惑,对于隔代的亲属来说这其中有很大的困难。在爷爷奶奶眼里,只要孩子吃饱穿暖就可以了,往往无视孩子内心的感受和想法。

三、学习问题。

在学校里经常会有留守孩子不按时完成作业、逃课、学习成绩差等现象。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就像出笼的鸟儿,没有约束,没有家庭的管制。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没有父母的监管,爷爷奶奶又放纵不管,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普遍突出,对于教师和学校来说这些孩子的管制更有困难。

四、健康问题

在学校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孩子衣衫不整或者个人卫生比较差,这些就是留守儿童。由于爷爷奶奶年龄比较大,或者无人监护的孩子不懂得照顾自己,这些孩子的个人卫生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因此在留守孩子中经常会出现肠胃疾病或者传染疾病。

针对留守儿童的这些问题,社会上应有更多的人来关注。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认为应从德育方面做起,逐渐改善这些问题。

从词语的解释上来看德育。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 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德育工作一直不被重视。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德育方面的缺失更使得他们的问题异常突出。针对留守儿童的德育工作,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开展。

五、教师充分认识德育的重要性。

在应试教育的压制下,家庭、学校教育几乎清一色地重才智而轻德育,以至于无数人感慨当今的青少年是垮掉的一代,是不堪重任的一代。而德与才的孰重孰轻,坊间一度流传着这样几句话: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如果追溯,早在北宋时期司马光就曾给出了最为精辟的论断: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自古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也。

从未成年人犯罪率可知,更多的家长、教师忽略了德育的培养,使学生在身心即将成熟的最佳施教年龄段,过早地品味到了生命的苦涩,甚至身陷囹圄。在自身承受着失足痛苦的同时,给家人、社会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由此可见,青少年德育教育的好坏,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未来成长,更是间接影响到整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乃至国家整体文明的优劣和续断。

六、学校将德育纳入正常教学内容。

只有足够的重视才能得到推广。每周安排一节德育课,教师课前认真备课,通过现在教育手段,从不同角度对学生开展德育课程,

1、开展针对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课程,针对问题严重的孩子进行一对一辅导。辅导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不同的孩子存在的问题不同。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比较特殊,教师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从根本上发现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而从根本上帮助孩子走出误区。

2、自觉自律教育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管制,行为比较懒散,缺少自觉自律性。这样的学生在家里没有父母约束,爷爷奶奶通常会由着孩子的意思,在学校里的表现普遍为上课爱走神,做小动作,课下行为随意,不遵守校规校级,对学校的集体活动参与性不强,没有集体观念。针对这些问题,老师要用心去关爱学生,用爱去感化教育他们,帮助他们认识到自觉自律的重要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的问题,帮助孩子们增强自觉自律性。

3、集体主义教育。

在很多学校,留守儿童性格孤僻的现象比较严重,他们喜欢独处,拒绝参加集体活动。针对这一现象,老师要一视同仁,不能将他们视为“特殊群体”。首先要让这些学生意识到集体的存在,认识到自己和集体的所属关系。其次,通过小组活动、班级活动、学校活动,让学生慢慢融入班集体中,从而产生集体荣誉感,将自己置身于集体这个大环境中。有了集体生活,这些留守孩子的性格就会慢慢改变,变得开朗变得阳光。在集体生活和活动中,他们也会从同伴的身上学到更多有助于他们进步的有点。

三、学校与家庭相结合

留守儿童的父母因为家庭经济原因或者工作关系常年在外,和孩子相处的时间较少,造成了孩子的一些列问题。学校本着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思想,安排专门的老师定期与留守儿童家长进行沟通,做到早发现问题,早解决。对于一些问题特别严重的孩子,老师要积极联系到孩子的父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请父母尽量多陪伴监护孩子。

留守儿童的家长为了家庭的经济问题,常年工作在外。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是他们的孩子却面临着种种阻碍自身健康成长的问题,这些孩子的未来又该由谁来负责呢?这是值得整个社会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周林,青永红,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7.

[2]朱俊芳 《关注农村“留守儿”的思想道德教育》《贵州教育》 2005年10期。

[3]张小林 董灼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德育教育的思考》 《传承》 2011年11期

[4]张三明《浅谈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分析及对策》 东方企业文化,2012,知网

上一篇:探讨小学数学高校课堂感悟 下一篇: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