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立场走进语文新课程

时间:2022-05-15 08:10:20

以学生立场走进语文新课程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为本,在教师身上要体现为目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只有如此,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站在学生立场,把自己还原成学生,时刻从学生实际出发,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教学生所需。

一.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挖掘人文内涵

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中,教师必须深入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分析、感悟,这样,既让学生感到“身份”的合理性,又体现了新课程“在问题情境中实施教学”的要求。同时,教师在“用教材教”的过程中自身也得到了发展。

案例:有一位教师执教《我的母亲》教学片段。

思考问题1:母亲是如何对待大哥这个败家子的?

学生明确1:“她脸上从不露出一点怒色。”表现了母亲宽容的度量和善良的品性。

思考问题2:母亲如何与我的大嫂、二嫂相处?如何对待她们妯娌之间的矛盾?

学生明确2:“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只哭她的丈夫,哭她自己苦命,留不住她丈夫来照管她。”

思考问题3:面对五叔的侮辱,母亲是怎样做的?

学生明确3:“请了几位本家来……直到五叔当众认错赔罪,她才罢休。”表现了母亲的“刚气”,说明母亲的性格中有“柔中带刚”的一面。

思考问题4: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母亲?

学生明确4:由母亲的身份决定的。母亲的身世——我母亲23岁做了寡妇,又是当家的后母,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

教学这篇文章,教师一般从“恩师、慈母、严父、严师”这些品质去解读,事实上,作者是把母亲摆到中国封建礼教背景下去写的。案例中,教师引导学生紧紧抓住了母亲“身份”这一特点,用文体特征的“刀”去解读了文章所写的不一样的母亲。

二.从“执行教案”走向“动态生成”,构建人文课堂

新课改下,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知识共享、情感交流、心灵沟通的过程,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和谐的教育过程。而和谐的课堂,就要教师能够敏捷地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稍纵即逝的变化,不断捕捉、判断、重组从学生那儿得来的各种信息,适时调整自己的预设,做有效的生成催发者,做生成信息裁剪者,使学生思绪飞扬,使课堂和谐非凡,使我们的教育精彩无限,成为新课程理念下的一道亮丽的景观。

案例:有位教师执教《桃花源记》,教师按照预设讲解到第四自然段时,学生忽然站起来提问:“老师,渔人真不讲信用,桃花源中的人好酒好菜招待他,并再三叮嘱‘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为什么还要向外人说呢?”

教师顺势引导大家思考这个问题。某位同学的回答“因为桃花源实在是一个理想的好地方,他是忍不住告诉了外人”得到了大家的肯定。不料,又有学生提出“渔人既然抑制不住好奇心,那他为什么不告诉‘邑人’,让大家有福共享,而要告诉太守呢?”这一正击中要害的问题。该教师当机立断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自己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疑问的解决融入了同学们对文本的进一步认识,学生也获得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提升。只有充分尊重学生,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满足学生眼中的渴望,课堂才会闪耀创造的光辉,涌动生命的活力。

三.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增强人文体验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

有一位教师执教《皇帝的新装》时,教师问:“从这则故事中,我们最该学习的是谁?”不料,回答“孩子”与“骗子”的声音不相上下。此时,教师没有下“权威”结论,按自己的教学步骤“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而是举行一场即兴辩论赛:“好,我们来看谁的理由充分。”回答“孩子”的为甲方,回答“骗子”的为乙方。经过唇枪舌剑的思辨讨论,大家渐渐明确了认识,课堂气氛和效果极好。

总之,实施语文新课程,执行新课标的过程,是每位教师在教学上不断摸索的过程,更是每位教师自我提升的过程。如何变“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到“教师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是一门艺术。创新更需要勇气,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无论在教育观念,还是在教学模式上,都要有现代意识,实事求是地构建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实施方案,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和创新、领悟和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杨秀桃,教师,现居江苏宜兴。

上一篇:高中思想政治课课件制作的符号系统问题探讨 下一篇:习以为常与习“非”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