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产品》课程校企合作的实践探讨

时间:2022-05-15 01:50:03

《金融衍生产品》课程校企合作的实践探讨

摘 要:校企合作作为教育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教育目标的达成,乃至整个社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具有重大的意义。我国高等院校为了进一步取得更优化的校企合作成果,先后尝试了多种合作模式,在实际操作中,虽有些不同程度上的成果,然而却也显露出了一些薄弱之处。本文在介绍校企合作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如何在金融衍生产品的教学中增加校企合作的环节,以促进学生的学以致用,实现教学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校企合作;金融衍生产品;教学方法

基金项目:2014年山东交通学院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立项项目,课题编号:JY201416;

2014年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立项项目,课题号:1402-9。

21世纪,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企业仅仅靠自身的资源和能力已无法适应多变的市场环境。在企业竞争中人才素质和能力的竞争日益重要,其中不仅包括管理人才,也包括众多的应用技术人才。由此,仅仅单纯的依仗单方面力量以保障及增强人才竞争能力,从经济角度与实施效果来看是不具有可行性的。在如此环境下,如何优化校企合作机制,使职业学校能够为企业提供帮助,满足他们对人才和技术推广方面的需求,就成为了构建校企合作供需共赢机制的重要基点。

一、校企合作的国内外实践

(一)校企合作的国外实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校企合作首先出现于德国等发达国家,并在很多国家,基于当地特别的产业特征、经济特征、文化传统和政治背景,形成了具有相对稳定性特色化的校企合作模式。毋庸置疑,国外的现在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不过历史经验和理性分析也告诉我们,完全的模仿照搬也是必然不行的,有中国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和机制,是我们的必然选择。值得我们借鉴的国外模式有:

(1)德国的双元制。1919年,形成于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经过二十年的不断发展其正式成为普及义务职业教育制度。该制度的内涵为:专业理论和学习普通文化知识的教育与在企业里接受技能方面的培训融为一体,实现学校与企业共同对人才培养负责的机制。将职业学校作为输出具备高级职业素质的摇篮,“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促进着十九世纪德国经济的发展与飞跃。到了二十世纪初期,德国为进一步巩固与强化企业培训,新兴了跨企业培训。(2)美国的“合作教育”。即工商企业界与学校合作,共同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亦称工读课程计划、半工半读模式。(3)英国的“三明治”。是英国采用的“学习―实践―学习,工读交替的产教结合的形式,即全日制课程学习与工商业训练相结合。(4)俄罗斯的“学校―基地企业制度”。与职业学校合作的企业即“基地企业”,直接参与学校理论、实习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对学生技能的考核,并有义务招收职业学校毕业生。(5)日本的“产学合作”。即产业与学校合作培养职业技术人才,互相承认学分。它是通过产业界向学校投资、人事上的交流和科研上的委托等进行的。(6)新加坡的“教学工厂”。是把教学和工厂紧密结合起来,把学校按工厂模式办,把工厂按学校模式办,给学生一个工厂的生产环境,让学生通过生产,学到实际知识和技能。这是在借鉴德国“双元制”理论基础上进行本土化的一种新加坡式的“双元制”。

(二)校企合作的国内实践。我国的校企合作职业教育机制虽相较国外来说起步较慢,但是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已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成果经验。就目前来看,我国国内校企合作的典型模式为:

(1)企业将生产车间搬入学校。通过机器设备进学校的方式让学生在学校中便能实际操作、练习,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达到老师即师傅、学习即生产、作品即产品,将车间与实验室双位一体,达到真正的互利互赢、共同发展。(2)企业与学校建立定期交流机制、达到定期沟通、定期互补的目的。学校的专业设置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学生可以在毕业之后有就业优势、竞争优势。为此,作为在校企合作中的另一方――企业,其所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企业定期将所需人才的具体要求与学校交流,并协助学校针对课程、教材、教学方式等事项进行完善;同时还派相关技术人员进入学校充当兼职教师与师傅的角色,不但向在校学生宣传企业文化、指导就业以及适时的带领学生进入车间实习。另一方面,学校定期派专职老师进入企业,利用自身理论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3)学校开设定期“订单班”,即是由企业向学校派专业技术人员到校上课,传授实际操作中的具体知识,将学生们的抽象理论具体化;宣传企业文化,让学生们更早的接受企业文化熏陶,明确企业目标。与此同时,企业还额外向学习优秀的学生提供各类的奖学金、学习刻苦有潜力的学生提供各类助学金,以进一步的培养学生们的动力与热情。

二、《金融衍生产品》的课程特点及现状

《金融衍生产品》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我国高等学校金融专业学生的课程体系中,其研究的核心内容是金融衍生产品(远期、期货、期权和互换)的定价和交易实务。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金融产品不断创新,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和定价以及风险控制成为了决定我国金融市场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

作为高校而言,培养高素质的金融衍生产品专业人才,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因此,在金融衍生产品的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使学生能将理论灵活运用于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了金融衍生产品的实践课程。实践课程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设计如下:

第一、对衍生金融工具市场运行规则的熟习和运用;第二、对市场衍生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实证分析;第三、对产品定价和套利机会的寻找;第四、某一企业风险管理的套期保值方案的设计;

总体来说,所有的这些实践内容主要都是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和校内金融实验室进行的模拟操作。没有实现真正的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

三、《金融衍生产品》课程校企合作的实践探讨

在《金融衍生产品》的课程教学中引入校企合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不仅有利于真正实现课程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大企业和高校的合作。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的社会基础。总体来看,校企合作的引入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将实验室搬进课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动手能力,更好的促进教和学的结合。金融衍生产品的部分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将实验室搬进课堂的方式完成。以期货部分为例,学校可以与期货公司实现对接,将期货公司所使用的操作软件和行情分析软件引入实验教学中来,让学生将枯燥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最新的实践结合在一起。

(二)将专家请进课堂。结合专业与相关金融企业的特点,高校与企业可以合作开办《金融衍生产品》课程,共同培养学生。在授课过程中,在校教师可以与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相关企业进行协商,除教师课堂授课之外,在必要的时候请相关行业专家为学生授课。这种培养方式由高校单方面培养人才升级为校企双方优势互补培养人才。有利于大学生提早接触实际工作,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提升实际工作能力。同时可以结合课程在班级内设立企业奖学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定期进行校企沟通。在《金融衍生产品》的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师应与合作企业定期开展座谈会。关于课程的定位,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等内容进行及时的探讨和纠正。以保证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接轨,与时俱进。

(四)鼓励学生参加证书考试。学历教育考核的主要方式是考试,它是课程教学效果评价的工具。现今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是 “大众化”,而课程考核的方法还是与“精英式”培养背景下的考核方法没有太大的变化。其主要特点表现为:考核内容“重知识轻能力”,考核方式“重笔试轻实践”。这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金融衍生产品》课程的教学中,可以适当的推荐学生进行相关的资格考试,如期货从业资格考试、证券从业资格考试等。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更能够为其未来就业增加重要的砝码,使其更快的融入到社会实践中去。

(五)选派优秀学生进行校外实习。课堂教学之外,可以选派优秀的学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的时间去企业进行校外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企业实际业务运作,激发学生适应就业而自主创新学习的自觉性,增强获取就业竞争力的主动性;同时,学生也可以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了解相关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从而对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六)实现教学与就业的对接。在学生进行校外实践的过程中,用人单位可在活动中发现人才、考察人才、预录人才,缩短正式就业时的磨合期。这种校企合作赋予了实践实习新的内容,增强了实践实习的时代性针对性和生命力,密切了校企合作关系,也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

参考文献:

[1] 司淑梅.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 06.

[2] 张闯.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研究[D].南昌:南昌大学,20 07.

[3] 孔繁敏.应用型教育的抉择与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04(15).

[4] 胡剑慧.应用型本科院校实训中心建设中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以若干所上海应用型本科院校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

[5] 刘智英.面向职业实践的德国FH办学特色――兼谈对我国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思考.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版,20 07(1).

[6] 何万国,兰刚,刘忠全.创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探索与实践――以重庆文理学院为例[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上一篇:大学二手交易的经济市场分析 下一篇:加强露天煤炭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