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国北方民歌发展看少数民族音乐的现状

时间:2022-05-15 01:08:24

从我国北方民歌发展看少数民族音乐的现状

摘要:我国每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发展历史和文化背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民族音乐文化,有着多彩多样的音乐体裁。民间歌曲作为民族音乐主要表演形式,它是各少数民族用以表达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艺术形式。

Abstract:Our country each national minority has ow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and the cultural context, based on this forms various national music culture, has the multi-color diverse music literature style. The folk song takes the national music main performance form, it is each national minority uses the express thoughts, sentimental, the will and the desire artistic form.

关键词:北方民间歌曲 少数民族音乐

key words:North folk song national minority music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份。我国56个少数民族大都能歌善舞,许多本民族创造和传承下来的优秀而具有独特风格的作品,都表现出少数民族音乐自身存在的价值。我国古老的北方民间歌曲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沉淀,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而北方民歌最为准确的反映北方人的思维状态,民族歌曲更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

一、我国民间歌曲的概况

我国民族音乐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四、五千年前的原始氏族社会中,就产生了歌舞和乐曲。特别是唐代音乐高度发展,歌舞、大曲等音乐文化不但当时处于世界音乐的先进行列,而且对周边一些国家的音乐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被誉为歌海、音乐之乡,因为歌声、曲声伴随着他们的劳动生产、社交、娱乐等活动。许多民族都有歌唱节日,如壮族的歌圩、彝族的火把节等。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的歌种,构成了我国少数民族光辉灿烂的音乐文化,在中华民族音乐史上占有显著的地位。

二、我国北方民间歌曲的现状

我国北方地区相对经济落后,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更是受历史文化的影响,他们本民族的音乐文化许多并没有任何文字记载,都是通过口头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然而现今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让这些偏远地区的青年一代,接收到了外界的音乐文化,逐渐开始向城市中的流行音乐靠拢。因此,这些民族音乐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诸多作曲家在多年来的创作中,民族民间音乐的素材、文化底蕴一直是他们探索实践的主流。而在大众传播领域,除了流行音乐创作群体在十多年的创作中一直探寻新民谣、新民歌的创作之外,还有大量的按比较常规的手法创作的作品也在不断问世。

1、我国北方地区民歌色彩的区域性

民歌色彩的形成早在先秦汉魏时期就已有记载,当时民歌就有南音北音东音西音之别,以后更有楚声粤曲吴歌秦音之异。这种现象至今犹存,很象中国的方言,各地民歌也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方言”,以此展示出其地方色彩。它是我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的艺术体现,也是民间音乐的重要属性和深受人民喜爱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据地理环境的不同,民歌色彩可相应划分为多个层次的色彩区来加以体现。一般规律是,区域面积越大,民歌的个性色彩越鲜明,差异也越彰显;反之,则个性色彩越模糊,差异越细微。民谣亦有云:“十里不同风,五里不同音”,可见甚至在不同乡镇之间,其方言和民歌也有不同色彩,这固是很极端的例子,但也表明民歌色彩是与地区结合而体现的,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

从宏观层次看我国南北民歌的色彩,就只须考虑音阶、结构、音调三因素特点即可清楚辨认。北方民歌多为六声或七声音阶,结构为较规范的上下句体,音调多用大、宽音韵。而从中观层面看南北方内部各省区之间的差异,则由于都用同样的音阶、音调和结构,就需要添加更多更细的形式参数如旋法、润腔等来作更深一层次的划分,才能找出其间的色彩差异。

2、我国民歌南北地区色彩的差异

北方民歌多采用旋律粗犷,曲情开阔慷慨的宽音韵,多用六声或七声音节。西北民歌此特点尤为明显。而南方民歌旋律修饰相对的较细腻华丽,曲风柔婉妩媚,采用窄音韵多以五声音阶为主。

南方内部或北方内部各省区间的民歌,也存在着重大的色彩差异。作为民歌色彩的第二层次体现,各地民歌色彩差异虽稍趋淡弱一些,但其间仍有理脉清晰可辨。

民歌地方色彩不仅体现于我国南北的不同省区,即使在同一省区内,也会因地理、方言声调及传统审美习惯的不同,而有微妙的色彩差异。

三、民间歌曲是民族与世界的产物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西方音乐文化伴随我国的现代化进程进入我国后,我国本土的民间歌曲也就开始了步入现代化、经历一系列失落、嫁接、拼贴、融合、再生、发展、分化、变异的过程。在这个进程中,我们看到的主流是“世界化”。我国的民族声乐被纳入了“美声”化,即科学化的轨道上,反过来,我们“化世界”的尝试则相应地处于边缘位置,很多被归纳入“新潮”作曲家行列的作曲家的作品尽管他们自己常常是惊奇地发现所谓“现代”的很多作曲技法――包括流行音乐、摇滚乐――实际上在我国丰富的民族歌曲中早已存在,并为此作出了大胆的尝试,但他们在舆论上或者被误解为仅仅是“勇于开拓”的一群,或者被批判为“怪胎”。

在人类社会进入到后现代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难以在封闭状态下自行发展,因此,在坚持民族精神的同时,文化的发展必须具备“化世界”的能力而不是“世界化”。后者意味着在文化弱势情况下的自我失落,前者则可以在开放的系统中不断加强自身的有序化并释放积极有益的能量给世界。

因此,我国的民间歌曲不能靠全面的西化求得世界认同,也不能“闭门造车”。它需要我们重新去挖掘、整理和认识民间歌曲的丰富资源,同时找到能够与今天的大众乃至他民族人民之间的话语表达方式。只有在这种努力中,民族民间歌曲才能够以其极其丰厚的底蕴和强烈的时代信息能量向前发展并澄清自己的性格和形象。

参考文献:

[1] 伍国栋.《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创建》[M] 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3)

[2] 毛继增.《少数民族音乐研究》[J] 中国音乐年鉴, 民族出版社,2005

[3] 伍国栋.《中国民间音乐》[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

上一篇:文化适应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影响及对策研... 下一篇:浅谈北戴河城市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