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突显观的现代汉语离合词的构式研究

时间:2022-05-15 08:26:51

基于突显观的现代汉语离合词的构式研究

【摘 要】现代汉语离合词的研究一直是汉语界的老大难问题。本文因离合词的意义不能由两个词素意义简单相加推导得来,而将其视为词,并把它看作一种构式,表示为aXb,X为插入成分。基于认知突显观,当插入成分X时,离合词也凸显了X所代表的语义内容或由X引起的句子中某一成分。

【关键词】离合词;构式;突显观

所谓“离合词”,是指汉语中有一种双音节结构(表示为ab),该结构意义凝固,形式上ab中间可以插入别的成分(表示为X),a与b可离可合。(王海峰,2011)例如:结婚、吃亏、游泳等。离合词是汉语中一种特殊的语法现象, 近年来,学界对离合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词与词组的界定。另外,作为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离合词也是对外汉语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将离合词视为一种离合构式,并基于认知突显观,将该构式看作词汇压制现象,重点对其离析形式的特点进行研究,并对其进行句法、语义和语用分析。

1.构式语法与认知突显观

构式语法的核心观点是,在体验哲学的基础上用“象征单位(固定化的形义配对体)”和“构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象征单位构成)”来建立结构于意义和功能间的最佳和最简心智表征方案,以期能对语言做出统一而又全面的解释。构式语法的基本理论观点是:C是一个独立的构式,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应体,而无论是形式或意义的某些特征,都不能完全从C这个构式的组成成分或另外的先前已有的构式推知。(Goldberg 1995:4)

突显观主要讨论图形/背景在语言研究中的应用。这种应用主要表现在介词词义的分析和句法结构的分析两个方面。(1)图形/背景分离理论在介词词义分析中的运用。图形/背景的选择和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于语言分析。因图形和背景之间的关系可以看作是方位关系,而方位关系总是由介词表示,方位介词的意义被认知语言学家认为是图形/背景关系。(2)图形/背景分离理论在句型分析中的运用。图形/背景的区分不仅可以解释介词意义,而且可以解释句子结构类型。

认知突显观认为,语言结构信息的选择与安排是由信息突出程度决定的。

例:(3)The car crashed into the tree.

(4)The tree was hit by the car.

这种观点认为(3)比(4)更自然,因为在整个情境中,运动着的车是最有趣、最突出的部分,所以我们倾向把车放在句首。从这种观点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语表达是有选择性排序的,这对解释离合词的离析形式是有启示的。

2.现代汉语离合词研究历史及构式研究

2.1离合词研究历史

陆志韦(1957)提出了“离合词”这个概念,自此该名称逐渐被大部分人采纳。尽管人们对其命名众多,但“离合词”是目前最流行的术语。此后对于离合词属于词还是词组,汉语界展开了讨论。汉语界对此各执一词,并没有统一的看法,这主要是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区分词和词组的标准。

周上之(2006)抛弃了西方语言学理论的词本位思想,从字本位理论着手,将离合词视为双音节字组,绕开了其为词或短语的讨论。

王海峰(2011)跳出对离合词的界定、鉴定标准、性质、分类等的传统研究的藩篱,从其功能入手,对离合词的离析现象作了全面的观察与研究。

2.2离合词的构式研究

本文从构式观点出发,将离合词视为一种离合构式,表示为aXb,其意义不是a与b的简单叠加。如果两个可合可离的单音节语素组合起来形成的整体意义不能从这两个语素的字面意义中推论得出,那么这两个语素形成的语法结构体在词这一级构式层次上形成完形结构,是离合词。比如“拔河”、“吃亏”等。因此本文将离合词视为词。a、b为单音节语素,并且构成动宾关系。它的具体离析形式有:

(1) a+了(+其他形式)+b。如:见了面

(2) a+名词/代词(的)+b。如:听他的话

(3) a+补语+b。如:帮什么忙

(4) a+数量词+b。如:见几次面

(5) a+过(+其他形式)+b。如:上过他的当

(6) a+着(+其他形式)+b。如:洗着澡

(7) 前置b+a。如:假请好了

(8) a+数词+b。如:鞠一躬

(9) a+形容词(+的)+b。如:排很长的队

(10) a+个+b。如:照个相

(11) a重叠+b。如:帮帮忙

(12) a+的+b。如:动的手

(13) a+动词性成分(+的)+b。如:吃打架的亏。

其出现的频率依次递减。

2.3从认知突显观看离合词

在离合构式中,尽管中间插入了成分X,但是ab的意义并没变,X既不与a发生联系,也不与b发生联系,而是与ab这个整体发生联系。该构式突显了X所代表的信息内容。

(1) X表示ab结构所表示的行为的施事者

如:睡你的觉――你睡觉;随他的意――他随意

(2) X表示ab结构所表示的行为的受事者

如:伤了他的心――让他伤心;问老爷爷好――向老爷爷问好

(3) X表示ab结构所表示的行为的原因

如:吃了不懂法的亏――因为不懂法吃亏;上了江湖医生的当――由于江湖医生而上当

(4) X表示ab结构所表示的行为的范围

如:操干活的心――在干活方面操心;争思想气――在思想方面争气

(5) X表示ab结构所表示的行为的来源

如:沾了人家的光――从人家那儿沾光

(6) X表示ab结构所表示的行为的方式

如:洗鸳鸯澡――以鸳鸯的方式洗澡

3.结语

离合词是现代汉语有的语法现象,已引起许多学者的高度重视。本文总结了历来学者对离合词的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构式观点出发,将离合词视为一种离合构式,表示为aXb。并基于认知突显观,认为其离析式突显了X所代表的信息。

【参考文献】

[1] Goldberg, Adele E..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5.

[2] Ungerer, F., & Schmid, H. J.. 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3] 冯胜利.动宾倒置与韵律构词法[J].语言文字学,2001(7).

[4] 陆志韦.汉语的构词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

[5] 马玉蕾,陶明忠.构式语法视角下的离合词[J].当代外语研究,2012(6).

[6] 王海峰.现代汉语离合词离析形式功能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7] 杨蕾.现代汉语离合词探究[D].宁夏大学,2010.

[8] 周上之.汉语离合词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上一篇:认知语言学的汉英隐喻翻译方法探究 下一篇: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和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