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到成功

时间:2022-05-15 07:22:13

【摘要】“真是不好意思,现在才接受你们的采访。今天我哪都不去,咱们敞开了聊吧。”刚一落座,张炳林就推迟专访一事连忙道起歉来。事实上,他也是刚从欧洲考察回来,时差都没顾上倒。此刻...

“麻”到成功

他用宽阔的肩膀,担起了一个企业从倒闭到兴盛的重任:他用智慧的双手,托升了一个产业由弱到强的梦想:他用创新的脚步,走出了麻纺人的骄傲与辉煌。然而,他是那么的低调内敛,却又豁达开朗;那么的镇定自若,又果断刚毅。在他身上,流淌的远远不止山东人的豪气与壮志,还有激情和力量。

“要是有50%的国人能穿上麻、喜欢上麻,我愿意下辈子还继续和麻打交道。”话音未落,他已哽咽,满含热泪,激动不已。我知道,这是他的真情使然,也是他的毕生宏愿。面对历史,我们都不过是沧海一粟。而此刻,他却是如此的伟大而真实,像一面旗帜高高的飘扬在每一位麻纺人的心中,引领我们昂首阔步,勇往直前。他就是山东诸城市德利源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炳林。

做事如做人

“宁愿不吃饭,也要把事干。”率直的张炳林,做起事情来更是果断刚毅,没有半点含糊。凭着这股干劲儿、拼劲儿,他顶住压力、忍住寂寞、迎难而上,撑起了德利源脊梁。正如杰克・韦尔奇所说,一个人的成就大小不可能超越他的品格上限。透过德利源,我们不光看到了他的成功足迹,也见证了他的人格魅力。

真的该好好宣传下麻了

“真是不好意思,现在才接受你们的采访。今天我哪都不去,咱们敞开了聊吧。”刚一落座,张炳林就推迟专访一事连忙道起歉来。事实上,他也是刚从欧洲考察回来,时差都没顾上倒。此刻,陌生感全无,气氛变得亲切随和。

“这次在麻纺协会许吉祥会长的带领下,我们20多家麻纺企业去欧洲法国、意大利等国参观、考察了他们的麻纺企业、原料生产基地,并和欧洲亚麻大麻联合会共同举办了“交流沟通”为主题的首届中欧亚麻峰会。可以说,这次欧洲之行,收获甚多。”还没有等提问,张炳林就迫不及待的谈起了这次欧洲之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真没有想到,欧洲人比我们这个麻纺大国还喜欢穿麻、重视麻;真没有想到,他们对麻的宣传是那么到位,就连机场都有很多麻的广告;真没有想到,为了行业发展,麻纺企业能如此抱团;真没有想到……”看得出来,这些肺腑之言,不仅仅是源于他对麻纺的热爱,更是出于他对行业发展的忧患。“这次出行,不仅和欧洲亚麻大麻联合会签署了彼此开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他们还将派出强大的阵容来参加2011年秋季中国(哈尔滨)国际麻纺织高端论坛,重要的是今后将加深合作,携手开拓国内市场,这不仅中国麻纺的盛事,也将是中国麻纺走向世界、争取国际话语权的一个良好开端。”

“我们真的该好好宣传下麻了,这可是天然绿色产品,吸汗、抗菌不说,还抗辐射、防紫外线,可我们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还不到20%。”张炳林激动地说:“欧洲的麻纺产品比国内高档很多,特别是奢侈品,不仅漂亮,还是他们消费的一种习惯。穿麻,在欧洲是一种时尚。而我们自己生产纱线、面料,却做的不如人家,真的要好好反思了。”麻纺作为“两头在外”的行业,不仅原料大部分依赖进口,其80%的麻类产品也以出口为主。如何提升麻纺行业的发展,带动麻的种植、推广以及创新,成为每一位麻纺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要是有50%的国人能穿上麻、喜欢上麻,我愿意下辈子还继续和麻打交道。”话音未落,他已哽Ⅱ因,满含热泪,激动不已。我知道,这是他的真情使然,也是他的毕生宏愿。

我国有着悠久的麻文化,如何传承和弘扬麻,把中国麻推向世界,我想不光是麻纺人的责任,更应该是每一位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我不能认输

“提起以前创业的故事来,真是小孩儿没娘,说起来话长,三天两夜都讲不完。”提及往事,张炳林之前“晴朗”的脸色瞬间变得“阴云”起来,有些沉重。于是,我想起《霸王别姬》里那句台词,“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想必他也是有故事的人。

“1998年全国纺织压锭,多数纺织企业不景气,诸城市苎麻纺织厂资不抵债,濒临破产,于是我接收了停产的诸城市苎麻纺织厂的厂房设备和部分职工。”张炳林略带停顿的说道:“那时候,包括家人在内,很多人都不理解我,甚至还威胁我,不许接手。工人上了7天班就开始闹事要求发工资,人心涣散;生产恢复没有多久又遇到了水灾;人为制造生产事故不断……那时候,甭提多揪心了。”就算这样,困难依然没有吓到这个山东硬汉,反而使他更加坚定执着。顶着各方面的巨大困难和压力,他狠抓管理,大胆改革分配制度、用工制度和干部人事制度;主动挑起开拓市场的重任,走南闯北一走就是几个月。最终他以诚实守信的人格,不仅赢得了客户的信任,更以一流的产品质量、优质的服务迅速在国内国际市场上站稳了脚跟,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和欧美等海外市场,上任当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宁愿不吃饭,也要把事干。要干,就得认真的干,还得干得比别人漂亮。”张炳林笑着说:“我不能认输,输了对不起这么多员工的信任。所以我得时时刻刻强大着、前进着,只有自己走在最前面,队伍才能不落后、不受制于人。”从2001年企业改制为诸城市德利源纺织有限公司到淘汰、更新全部设备:从原来的115万枚纱锭、360台织布机发展到现在的拥有麻棉混纺纱锭10万枚,精梳纱锭3万枚、布机1000台以及亚麻湿纺纱锭1. 7万枚、气流纺纱1344头……德利源在张炳林的带领下,华丽的完成了转型升级,迅速走上了跨越发展的快车道。

想赢就得跑在最前面

“2020年,随着纺织强国目标的实现,相信那时候大家对麻的认识一定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要是全国有50%的国人穿麻、喜欢上麻,你想光13亿人口的中国就将是多大的市场。可以说,未来麻纺的市场空间巨大。因此,要想赢得这次比赛,我必须跑在最前面,做精做强。”张炳林充满自信的说道。

成功永远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为了迎接挑战,抢占市场,张炳林从来不敢懈怠,对他来说,天天都是危机、天天都得创新。对此,继续加大研发投入和产品开发力度,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快企业转型升级成为重中之重。“目前,我们研发的精梳高支亚麻棉高档服装面料,填补了国内空白。同时,还研发生产了引领市场潮流的汉麻纯纺系列和混纺系列产品,成功开发出了精梳80支和100支汉麻棉混纺纱,其汉麻棉混纺纱生产技术达到了国际国内一流水平。”张炳林表示:“今后,德利源将维持在2000万米布、15000吨纱的基础上,不再扩大规模,而是把产业做精做强,精力集中在产品研发和技术创新上,并不断加强与服装企业的合作,共同来开发和扩大麻纺的知名度。与此同时,还将向终端产品靠拢,力争在明年创建自己的服装品牌。并着手在牡丹江建立自己的原料基地,不断完善产业链,提升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目前,不仅是行业面临的最大难题,也是企业最为头疼的事情,就是我国麻纺织整体技术装备水平较为落后,尤其是苎麻纺织设备和黄麻前纺设备将近30年都没有更新,亚麻的后整理设备也长期落后。”他说:“虽然我们绩效改革有所成绩,但这些都治标不治本,要想生产出更好的产品还得依靠新技术、新设备,不然就算我们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所以,我再次呼吁,希望协会领导和纺机企业多关注我们麻纺,多研发出一些新的设备来。”

和张炳林的采访很轻松,可记者却时常被他对麻纺的挚爱所感动。干一行、爱一行,为了麻,他已将整个生命和麻融为一体,荣辱与共。

团队创新才是真的创新

“员工是企业发展的根基,只要大家团结一致,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企业才会有发展。德利源这几年发展很快,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依赖团队的创新,过硬的团队素质,一流的品质保证,使我们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张炳林强调,创新不是口号,而是每个人的实际行动。只有做到人人创新、团队创新,企业才会跨越发展,走向成功。

宝剑锋自磨砺出

“当时,组织上再三找我谈话,希望我能挑起这个担子,尽管我知道这里面压力有多大,但作为一个党员,我义不容辞。”1998年,临危受命的张炳林,顶着巨大的压力和阻力毅然接手了当时倒闭的诸城市苎麻纺织厂。然而意想不到的是,“工人们不仅不理解,反正带众闹事、罢工停产,人为制造生产事故,再加上国家压锭减产……”一大堆难题,摆在了他的面前。“不管怎么样,我得为企业、为职工负责,不能叫他们吃不上饭。”于是,他天天找人谈话,周周开思想动员大会,终于拢住了人心,得到了信任。之后,他大刀阔斧,精益管理,亲自跑市场,带头抓研发,不到一年就扭转了亏损的局面。从此,他与麻纺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1年11月,对张炳林来说,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企业改制为德利源纺织有限公司。之后德利源在张炳林的带领下,迅速步入了跨越式的飞跃发展期。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他对原有的老旧设备进行淘汰、全部更新为先进设备,并投资1亿多元,使生产规模由原来的1.5万枚纱锭、360台织布机发展到了6.2万枚纱锭、600台织布机;

2003年,德利源实现产值超过2亿元;

2004年,德利源征地300亩新建厂房,并投资3亿元,新上3万枚亚麻纱锭、1000台布机、10万枚麻棉纺纱锭等项目……2010年,德利源实现销售收入6.88亿元、利税8862万元,综合实力在国内麻纺织行业中名列前茅。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今年一季度,德利源实现销售收入18930万元,同比增长9%;利润1430万元,同比增长75.7%;利税2196.3万元,同比增长51.17%。2006~2010年度连续五年被评为中国麻纺行业竞争力10强企业、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企业,“德利源”牌产品被评为“中国名牌产品”。但张炳林却反复强调,我们必须要有忧患意识,紧盯市场,加快反应机制,不断研发新产品,才能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

“那时候我们很佩服张董,别的企业上同样规模的项目至少要半年,而我们只用了两个月。他认定的事情,没过一件放弃过,做什么都拼命、认真。现在都50几岁了,精力比年轻人还充沛,一天工作10几个小时都不觉得累。”办公室主任张希坤说道。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发展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麻纺织生产基地之一,背后的艰辛可想而知。“不成魔,不成佛。压力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责任,更是动力,德利源不怕磨难,就怕没有挑战,战斗的人永远充满激情和活力。”张炳林笑着说。

管理是一种生产力

“质量就是效益,质量就是饭碗。只有加强管理,不断深化内部改革,才能使企业的凝聚力、激励力、约束力和创新力大大增强,进而保证产品质量,提升内动力。可以说,管理是一种生产力。张炳林表示,管理不光是制度的,更是人心的。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是德利源管理的一道亮丽风景。在引进先进管理理念的同时,他们积极强化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传、帮、带”的形式来影响人、感染人。一股股学先进模范,投身技术比武、岗位练兵、业务培训、质量攻关的浓厚气氛在德利源弥漫。走在德利源的车间,看到的不光是整洁、井条有序,墙面上、黑板上处处是比武技改的横幅和一些奖惩的信息,规范和制度在这里淋漓展现。“德利源在全国同行业率先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没有最高,只有更高,我们必须严把质量关。”张炳林介绍:“现在我们改革了分配制度,实行多劳多得,产品质量与个人收入挂钩,对成绩突出者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从根本上增强了员工的质量意识,确保了产品的优质高产,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德利源纱线的一等品率达到99.5%以上,坯布一等品率达到99.5%以上。

“目前,人才是我们迫切需要的。不管是管理也好,创新也要,最终都要靠人才来实现,所以近期我们准备再招聘50名本科以上学历的大学生,为企业发展储备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张炳林介绍:“花今天的钱,争取未来的更大效益。对此,公司将不断加大培训力度,使员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拓展思路。企业竞争的基本,最终是人才的较量。”

不光如此,德利源还打破全公司统一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为分公司独立经营管理体制,把生产、销售、供应、物资、财务等各项管理权力下放到下属分公司,全部实行市场化运作模式,极大地调动了公司生产经营的积极性。“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德利源向管理要效益的好处日益显现,企业瘦身发展得到了明显提升。”仅节能减排一项,通过购置变频调速装置、喷雾加湿器;改装织机断经断纬电机自停装置;对浆纱余气进行回收利用等使公司每年节能100多万元。

花开并蒂分外香

“近几年来,德利源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产品研发,走出了一条差异化发展的创新路。面对未来激烈的市场竞争,麻纺必须走高精端路线,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调整产品结构,才能促进产业提升。”张炳林表示,为适应国内和国际纺织品市场发展形势,德利源早放弃了纯棉、涤棉等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低的传统品种,并将麻类产品定位于公司长期战略主导产品。

据了解,为加大麻纺织品的研发生产能力,抢占市场制高点。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张炳林积极研究对策,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为德利源的创新发展增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德利

源已成功开发出高附加值的亚麻、苎麻、汉麻系列纱线和坯布等300多个品种,成功地扩大了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其中,研发的纯亚麻粗平布经中国流行面料评审委员会评定,入围2009/2010年度“中国流行面--料”;精梳高支亚麻棉高档服装面料,填补了国内空白。“德利源不仅研发生产出引领市场潮流的汉麻纯纺系列和混纺系列产品,还成功开发出了精梳80支和100支汉麻棉混纺纱,德利源汉麻棉混纺纱的生产技术达到了国际国内一流水平。创新,让德利源尝到了甜头。”张炳林高兴地说。

为了促进麻纺行业的发展,《纺织工业“十二五”科技进步纲要》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要重点开发苎麻等我国独特资源的纺织加工技术,实现纺织产品的多样化和高档化,到2015年实现纺织产品附加值提高10%。如何对接“十二五”,提升企业发展,张炳林表示:“麻纺作为天然绿色环保产品,市场空间很大,未来5年麻纺大有可为。德利源将密切与服装、产业用、家纺等相结合,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向终端市场扩张。”

产品创新,让德利源不仅走上了健康、快速发展道路,公司还先后被授予“中国麻纺织行业销售收入前50名企业”、“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竞争力500强企业”、“投资山东最佳企业”、称号。张炳林也因创新成就,先后荣获“山东省优秀企业家”、“2010年度中国纺织年度创新人物”等殊荣。

创新,使德利源走向更远……

人心齐泰山移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员工的努力,我必须用心回报他们。这个心不光指良心、爱心和真心,当然更多的还是‘薪’金。我希望员工在德利源工作的日子,不是觉得在打工,而是感觉在和家人一起奋斗。”张炳林深情地说,德利源是一个大家庭。

“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为了为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归属感,张炳林真的是把德利源当家,把员工当家人一样对待。“五险一金”的基本保障不说,他还亲自督导为职工建公寓,安风扇装暖气;叮嘱食堂每天必须有十几样可口的饭菜;每逢妇女节、端午节等重大节假日,都要走访、发放福利,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点点滴滴小事,却凝聚着浓浓真情。

朴实厚道的张炳林,在德利源就像一团火,始终温暖着大家,引领着大家。谁家有困难,谁生病住院,谁家红白喜事……2600多员工的喜怒哀乐都装在他的心里。“企业要想实现好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好的团队,一个好的团队有利于企业的稳定与和谐。也只有在宽松和谐的环境里,大家才能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把企业做大作强。德利源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根本问题就在这里。”为了营造家的温暖和归属感,德利源在人才的使用上,坚持伯乐赛马和相马相结合的原则,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公平竞争,使大批的优秀人才成了技术骨干或走上领导岗位,素质高、技术过硬的团队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比武会操、培训锻炼,自然是家常便饭,定期的党员干部学习,更是不松懈。“公司发展我受益,我与德利源共命运”、“厂兴我荣,厂衰我耻”……早已融进2600多员工的心里。

在德利源采访中,在与员工交流中,记者始终都被一种昂扬向上的热情、团结奋进的斗志、和谐有序的氛围包围着、感染着。企业因文化而兴,德利源因爱而昌盛。良好的企业文化,过硬的团队素质,卓越的产品质量和诚信,在张炳林宽厚仁爱汇集下,源源不断地流淌为德利源的新鲜血液,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愿50%的国人穿上麻

麻,作为“天然绿色产品”,不仅吸湿透气、抗菌舒适,还防静电和紫外线,是绝对的绿色低碳环保产品,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十分风靡,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麻纺产品80%出口,国内市场的占有率真的是很少。这么好的产品,不能在国内大范围流行,叫人痛心。”张炳林毫不掩饰的说道,德利源一定要生产出更好、更舒适的麻产品来,叫更多的国人喜欢上麻,穿上麻。

“我相信,总有一天国人会意识到麻的好处。只要有50%国人穿上麻,我愿意下辈子还继续和麻打交道,13亿人口的中国可是大市场。”张炳林激动地说。为了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德利源不断不断建设和完善全国营销网络,公司在香港设立了“山东德利源麻棉纺织(香港)有限公司”,在上海设立了“上海凯然亚麻纺织有限公司”,在全国设立了10个销售业务办事处,产品畅销山东、江苏、浙江、上海、广东、河北、北京、香港等省市区及美国、日本、欧盟、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凭借良好的信誉和一流的质量,德利源得到了国内市场的充分可定。去年以来,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但这还不是最终目的,我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有50%的国人穿上麻。”他表示,今后国内市场将是主攻对象,未来几年将不断调整国内销售渠道,加快建立大客户群,在巩固原来的客户的基础上,开拓新兴客户,向家纺、产业用、服装等领域靠拢,不断扩大市场占有率。

在国际市场方面,“我们还努力扩大产品出口份额,增加产品出口比重。近几年来,公司产品出口额以35%的平均速度递增,出口额现已占到总销售额40%以上,产品销往美、欧、日、韩等国家,极大的提高了德利源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企业的核心,一是研发,一是销售。德利源强有力的研发团队,为企业的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目前渠道的大力完善和布局,势必如虎添翼,为德利源插上腾飞的翅膀。张炳林的思路很清晰,定位也很明确,他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企业的发展要走向哪里。

路再远,已在脚下。

不到长城非好汉

一进德利源的大门,远远就看到“尚德诚信,纳贤聚才、名企精品、恒基伟业”16个大字,格外醒目。这是张炳林的企业理念,更是德利源的企业精神所在。“人的一生没有诚信,什么事都做不成。承诺的事情就必须去做,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如果不恪守诚信,人们就不会再相信你,就不会跟你打交道。只有诚实守信,才能成就企业的品质,才能打造百年基业。”也许,这就正是山东人的秉性,永远是那么朴实、厚道。“我不喜欢唱歌、跳舞,不喜欢下象棋、打扑克,一天到晚没有别的事,就想着如何办好企业,让员工有饭吃,把麻做好。”

“如果说,质量是企业的生命,那么品牌就是企业的灵魂。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自己的品牌,做的再好,也不会被市场认可。今后,我们一定要着手打造自己的民族品牌、世界品牌。所以,明年德利源将向终端产品延伸,做自己的服装品牌,以此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扩大企业影响力。”张炳林还透露,虽然我国是麻纺大国,但原料的不足严重制约着企业的发展,为了不受制于人,他还决定在牡丹江成立自己的麻原料基地,完善产业链,做精做强麻纺织。

“2010年,德利源又投资新上了汉麻纺织项目,主要生产汉麻及汉麻棉混纺纱线和服装面料。通过近几年的研究开发,汉麻产品目前已经开始在国防军工领域和民用领域推广应用,发展前景好。该项目建成投产后,德利源将达到年产汉麻及汉麻棉混纺纱线7500吨和服装面料1100万米的生产能力,可年增销售收入6亿元,利税6500万元,创汇4000万美元。”张炳林在介绍德利源未来发展时,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我知道,这不仅源于他对麻纺的热爱,更源于他对这个行业的了解与自信和对麻纺未来的期望。

“我们有着悠久的麻文化,而且麻还这么绿色低碳,这么一个麻纺大国,我就不信中国人做不出自己的民族品牌。”张炳林激动地说:“就算我做不到,也要让我的儿子、孙子继续做下去……”

上一篇:展会 能量聚集地 下一篇:力量汇聚 共驭品牌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