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的难题及解决对策

时间:2022-05-15 06:50:07

[摘 要]退耕还林是我国的基本国策,然而退耕还林面临若干急需解决的问题,如科研滞后、经济林比重过大、现行政策不配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等。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退耕还林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生态建设不能忽视草的生态功能、退耕还林要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等。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建设;生态效益

中图分类号:D92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5-0214-01

前言:退耕还林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停止耕种,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因地制宜的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退耕还林工程也是我国迄今为止政策性最强、工作程序最多、涉及面最广、投资量最大、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宏大生态建设工程。

1.退耕还林急需解决的问题

1.1 科研及规划严重滞后

在当前大规模、大投入、快进度的生态建设中,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科研及规划严重滞后。有很多重大生态建设方面的基础及应用科学问题没有进行或刚刚开始研究,如西部地区生态建设的整体科学规划与实施方案,退耕还林的适宜林草类型、适宜规模与合理结构与布局,大规模退耕还林的水资源承载力问题,优良树草种苗的繁育和栽培技术,各种实用保墒、节水抗旱造林种草技术,西部地区过去环境变迁与原始植被状况,全球变化背景下西部地区未来生态环境演变,大规模生态建设的区域环境效应问题等。相关补偿的政策也没有落实,对农民的补偿不足。现行政策规定,农民退耕1亩坡耕地,国家每年补助100kg原粮,补助期为5年从目前的宣传动员情况来看,农民感到由于退耕还林而造成的利益损失在两个方面不能得到充分的补偿。

1.2 盲目扩大、急功近利

据了解,在目前进行的退耕还林(草)试c示范县工程前期启动过程中,存在急功近利、盲目扩大问题。全国退耕还林(草)的试点示范县应为13个省(区、市)的174个县,有的地区为搞平衡,实行‘利益均沾’,将试点面随意扩大,实际退耕县达到了312个,盲目扩大的比例高达79%。在试点示范县工程中还存在着

一些‘面子工程’,这些不正确的做法,致使该退的坡耕地退不下来,不该退的基本农田却退了下来,导致有的农民失去基本口粮田,而生态环境却得不到改善。同时,对植树种草所需的必要配套投入考虑不足。由于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如果想要使栽种的林草能够成活并发挥实效,就必须在退耕还林(草)的同时配套相应的灌溉工程,因而也就需要相应的资金投入。由于退耕进度过大,政府资金有明显缺口,可能无法满足所有需求。

1.3 经济结构不均衡及过剩的劳动力

有关部门对云、贵、川、渝等地的退耕还林情况进行调研时发现,无论是已经还林的耕地,还是即将实施的规划,都普遍存在着经济林比重过大的倾向。经济林过大将使生态效益受到影响,因为有些经济林的水土保持效果不到生态林的30%。退耕还林虽然应兼顾经济和社会效益,但生态效益是第一位的。其次,经济林比重过大将造成产业结构趋同,使农民的利益受损。前两类约占整个经济林的50%,而在干果类中核桃和板栗又占了大多数,水果类中传统的苹果和柑橘也占了绝对比重。同时,由于大量退耕产生了大量的劳动力。退耕还林还草后,大部分农民将从世代耕耘的土地中解放出来,剩余劳动力如果得不到合理的分流,不但造成劳动力资源的严重浪费,也会对社会秩序构成严重威胁。并且实行退耕地区大部分位于民族地区,如果与民族问题纠缠在一起,就更难以解决。

2.退耕还林的几点建议

2.1 加强科研与退耕还林的结合

中国西部处于青藏高原斜坡面上,东临黄淮海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及珠江下游,总土地面积420万km2,人口2137亿,是我国少数民族的集中区。本区从南到北跨越亚热带、暖温带和温带三个热量带,降水从西南1600 mm向西北降至250mm以下,地质构造复杂多变,地势起伏高差悬殊,区域分异变化明显,从

南端的热带雨林到北部的荒漠,有低海拔的亚热带河谷和高海拔的高山草甸与冻土冰川,有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内陆盐湖与泥沼,地形与环境都十分复杂。并且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防止各种破坏,有必要进行生态移民,将退耕区的农民搬迁到条件较好、适宜开发的地区,通过降低退耕区的人口密度,达到人口压力与自然承载能力的平衡,这要不但可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原有居民的生活环境。

2.2 稳固推经退耕还林政策

在干旱、半干旱荒漠草原及其沙化退化地区,种草是生态建设的最佳和惟一的选择。我国干旱、半干旱荒漠化草原所占比重很大,在这样的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只能依靠草和部分灌木。据研究,一棵阔叶树犹如一个小型抽水机,相当于30m2草地的耗水量,如果在干旱地区不合理植树,尤其是高密度植树,反而会使土壤日益缺水,久而久之沙化严重,原来的树也会死掉。草虽然根系分布浅,但生长快、根系密,强大的须根系对土壤有较强的吸附力和粘着力,因此对防止土壤侵蚀、减少地表径流有显著效果,这在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试验中已得到证实。稳固、科学的推进退耕还林的政策,才可能最好的实现最初的目标。

2.3 生态目标与经济目标的协调统一

西部大开发是以生态安全性和经济有效性的有机结合来实现的。由于西部经济发展的实际载体是土地生态经济系统,它必然受到经济和生态两种客观规律的制约。在统一的生态经济系统的运行过程中,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安全性的有机结合,其实质是在发展经济的进程中,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目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结合。在实践中,要求我们充分利用两者之间的相互推动、相互依托的关系,使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互促进、共同提高。退耕还林模式主要以减缓地表径流、增加径流入渗、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和恢复土地肥力为主要目的。西北地区的竹产业也是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好项目。只要我们开动脑筋,从当地的优势珍稀植物入手,找准市场,退耕还林还草必能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互利双赢。

3.讨论

所有这些措施都是有效的,但限于各种条件制约,所有这些措施又都是有限的。当然,国家的补贴,不能是无限期、无限量的,即使再延长,也会有结束的时候。加快培育天然林保护后续产业,加大创新步伐,让退耕农民稳定解决生活,为贫困群众探索长远发展新路,我们还有大量艰苦的工作要做。改变发展方式,做到青山绿水也是金山银山。

参考文献

[1] 罗细芳,刘强.退耕还林之生态林采伐问题分析与探讨[J].华东森林经理,2010,24(1):17-18

[2] .在听取国家林业局工作汇报时的讲话[R].北京,2014

上一篇:桥梁墩柱施工技术分析及探讨 下一篇:我国海洋浮标系统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