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地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3-10-08 11:19:12

退耕还林地管理办法

退耕还林地管理办法篇1

根据川林发〔〕153号文,遂林发〔〕3号文件的安排,按国家林业局印发的《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地还林阶段验收办法》(试行)的相关规定,对全县实施的退耕地还林生态林、实施退耕地还林经济林进行了全面自查验收,现将全县阶段验收工作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自查工作基本情况

1.自查的依据

川林发〔〕153号文,遂林发〔〕3号文件,《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地还林阶段验收办法》(试行)。

2.自查范围及任务量

本次县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地还林阶段验收自查的范围包括实施退耕还林生态林8400亩,实施的退耕还林经济林151亩及生态林补查面积1.1亩,共计8552.1亩,涉及15个工程乡镇。

3.自查工作开展情况

为了做好此次全面自查工作,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从县林业局、乡镇农业服务中心、林业站抽出了28名业务人员组成14个自查小组,在集中培训,认真学习检查验收办法及相关技术规程的基础上,深入工程乡镇开展了自查工作。县领导小组组织了2个督导组负责自查工作的进度和质量把关。自查工作从2月25日全面展开,至3月10日结束。

二、工程管理和建设成效

(一)面积保存情况

全县阶段验收总面积8552.1亩,自查保存面积8552.1亩,占100%。保存面积中成林面积8552.1亩,占100%;林权证发放面积8552.1亩,占100%。其中:生态林面积8400亩,实施面积8400亩,自查保存面积8400亩,占计划的100%。保存面积中成林面积8400亩,占保存面积的100%。林权证发放面积8400亩,占100%;退耕地还林经济林151亩,实施面积151亩,自查保存面积151亩,占计划的100%。林权证发放面积151亩,占100%;退耕还林生态林补查面积1.1亩,自查保存合格面积1.1亩,占100%,林权证发放面积1.1亩,占100%。

(二)工程管理情况

1.档案管理

县林业局配备了专职档案管理人员,落实了相应的设施设备,作业设计、合同卡片、自查验收、政策兑现相关工程建设资料较为完善。

2.管护情况

退耕还林地管护实行以经营者管护为主。县、乡层层制定了管护制度和办法,各工程村制定了退耕地管护的乡规民约。全县把退耕还林地纳入天保管护的范畴,作为天保管护人员的重要职责,退耕地管护总体效果较好。

3.退耕农户权益维护情况

从工程建设一开始,就认真贯彻执行了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严格实行公示制度,加强了监督检查,把国家补助钱、粮兑现到退耕农户手中。特别是近年采取“一折通”方式发放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减少了中间环节,杜绝挤占、抵扣、挪用等违纪行为,维护了退耕农户利益,促进了工程建设。

4.退耕地效益情况

除业主承包经营的经济林地块管护措施落实,经营技术到位,效益较好,每亩收入可达多元,农户分散经营的地块经营管理较差,经济效益不高。

三、问题反映和分析

尽管工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涉及面广、任务重等原因,在工程建设管理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少数农户只享受国家补助,不履行抚育管护的义务,部分地方管护较差。有些小班虽然总体上已经达到成林标准,验收合格,但仍有零星地块保存率较低,需要进一步补植。

附件:1、遂宁市县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地还林阶段验收(全面检查验收)结果统计表

2、遂宁市县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地还林阶段验收(全

面检查验收)成林与林权证发放面积统计表

3、度退耕还林工程退耕地还林阶段验收申请补查

退耕还林地管理办法篇2

关键词:退耕还林《退耕还林条例》

一、退耕还林工程概况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生态状况不容乐观。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已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6.9%,全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公里、沙化土地总面积174.31万平方公里,分别占国土总面积的27.9%和18.2%,并以年均1.04万平方公里和3436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致使我国洪涝、干旱、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国家的生态安全受到威胁。1998年特大洪水、2000年春遭受的严重旱灾、2002年3月影响严重的沙尘暴天气,给人民敲响了警钟。人们认识到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林地作为重要的生态资源,能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净化水质和空气,为人类提供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林地也是众多动植物生存的场所与领地,在保护物种与生物多样性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但是,由于我国人多地少,“民以食为天”,在生存压力与粮食危机下,长期以来,山区尤其西部落后地区的人民开垦陡坡地种粮、毁林开垦情况严重,这些举措虽不得已,却是造成生态恶化、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粮食还有结余,具备了屏弃毁林垦地这种以牺牲生态换取口粮之做法的条件,同时在自然灾害的警示下,生态安全被提上日程。因此,在1998年洪灾后,国务院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1999年8月,发出了《关于保护森林资源、制止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通知》,要求立即停止一切毁林开垦行为,大力植树造林。与之相呼应,1999年10月退耕还林工程率先在四川、陕西、甘肃开展;2000年3月,退耕还林试点工作在17个省(区、市)正式启动;2002年在全国215个省(区、市)全面铺开。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进展顺利。据统计,1999年以来,国家共安排退耕还林工程任务2.27亿亩,其中,退耕地造林1.08亿亩,宜林荒山造林1.19亿亩。国家累计投入495.8亿元,其中种苗造林补助费等基建投资118.2亿元,补助退耕农户生活费39.2亿元、补助农民粮食折合资金338.4亿元(粮食483.4亿斤)。据国家林业局组织的退耕还林质量核查结果,2002年退耕还林的面积核实率为95.8%,造林质量合格率为89.6%。2004年全国安排退耕还林6000万亩。

同时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首先“绿了山”,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工程区林草覆盖率平均增加2个多百分点,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减轻,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逐年下降;其次“富了民”,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工程实施使9700多万农民从补助中直接受益,人均获得生活费补助40元、粮食补助494斤,林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增加了收入,各地积极探索生态经济型治理模式,大力建设基本农田,培育绿色产业,发展特色经济,拓宽了增收渠道,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另外还“育了人”,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通过工程实施,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遏制生态灾难、维护生态安全已成为社会对林业的主导需求,在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满足后,人民对美化生活环境有着强烈的愿望,参与退耕还林生态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提高。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退耕还林开展5年来,总体上进展顺利,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对退耕还林目的认识不足,规划和计划不当,盲目扩大试点范围,增加了财政压力与实施难度。退耕还林主要是针对西部的生态改造,国家对退耕者补助粮食、现金、种苗费等,通过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来达到使其还林的目的,是“以粮食(金钱)换生态”,也是对人民既得利益的补偿。但是一些地方政府并未真正理解退耕还林的生态意义,而是把它理解为国家扶贫措施,当之为“唐僧肉”,扩大范围,利益均沾,争夺退耕还林指标。例如,甘肃“先斩后奏”,村干部在计划任务未下达时,就动员村民大面积停耕掘洞以植林,然后层层以“既成事实”为由,要求上级政府“开口子”,以拿到更多的指标。但是国家计划任务仅能消化已造林面积的19.5%,尚有185.74万亩无法兑现补助粮款,同时已整耕地既不能造林,又影响耕种,直接影响农民收入。这样导致工程面积越来越大,无法突出重点,财力难以支持。既要保证政令的权威,考虑政策的连续性,避免一刀切,又要体恤黎民的疾苦,工程实施处于两难。

(2)对退耕还林政策把握不准,造林质量不高,原因有二,首先,生态条件恶劣,种苗量不足或质不优,加之“有人栽,无人管”,林粮间作,管护粗放,致使林木成活率不高;其次,在部分退耕地区,人民追求短期可得经济利益,还林时经济林、生态林比例不合理,经济林比例偏高,难以实现生态目标。

(3)有关配套政策法规落实不到位,损害了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利于退耕还林的顺利实施。如基层管理不规范,补助兑现环节出现了违法违纪现象。补助粮以次充好,质量不合格;退耕还林资金管理不严,存在弄虚作假、虚报“造林实绩”冒领补助金现象,发生截留、挪用、挤占、套取和贪污行为,影响了工程建设。

(4)相关政策法规有待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新的法律规范,地方政府对一些政策的具体操作要根据本地情况立法,国家不能“一刀切”。例如按国家现行的政策对还经济林补助粮款5年,生态林8年,但是由于西部地区特殊的气候和地理环境,5年内经济林无法产生经济效益,8年内生态林也无法见到生态效益,这个经济补偿标准就偏低。群众认为政策中补助年限短,贷款难,担心国家一旦停止补助,生活就难以为继。这不仅会挫伤农牧民退耕还林(草)积极性,而且直接影响整个西部的退耕还林战略的实施。因此在国家宏观与地方中观、微观层次上都需要针对具体实际进一步完善、改进有关法规,依法推进退耕还林进程。

(5)一些地方没有处理好退耕还林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关系,不注重发展后续产业,解决长远生计问题,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退耕还林过程中若不能统筹考虑和解决好农民的吃饭、烧柴、增收等实际问题,只重眼前的补助,要想“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不反弹”则是一句空话。因此要保障成果,必须“以人为本”,将农民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结合,将生态目标与农村经济发展相结合。

三、加强法律手段,推进退耕还林

退耕还林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西部地区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工程,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法律是国家林业政策与工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国将退耕还林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保证决策措施落到实处。

退耕还林实施以来,已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等多达数十部。国务院分别于2000年和2002年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2002年12月6日通过的《退耕还林条例》是我国首次专门针对某项工程而进行的立法;国务院各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关于工程建设、检查验收、资金管理、补助兑现等方面的办法、规章和标准;各地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等,如四川省就制定了有关退耕还林资金管理审计、粮食供应、林权证发放以及贯彻国务院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地方法规等,云南省规定,除退耕地免征农业税外,种植的农林产品还免交农业特产税1—3年,丧失基本生活条件的农户,享受异地搬迁安置补助费。这些政策法规有力地指导、推进了工程的规范有序运行。

另外,我国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森林法》、《森林法实施条例》、《水土保持法》、《土地管理法》中均有退耕还林、林地保护、林业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法律具有的强制规范性、连续稳定性等,使它在保障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保护和管理林业资源、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维护所有者及使用者权益方面有着引导、制约、促进的作用,因此,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应梳理现有法规,使之相互补充、配合协调;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必须完善法律、严格执法,把国家有关政策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推动工程的开展。

(1)普法。知法懂法是守法的前提,要宣传普及《退耕还林条例》、《森林法》等法规,加强全社会的林业法制教育,让干部群众真正懂得退耕还林的最根本目的是要恢复生态的多样性和综合平衡,这是经济增长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前提;引导人民不断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和法制观念,为退耕还林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使之弄清各自的权利义务,更好地依法行政、执法守法护法。

(2)依法编制规划计划。科学合理合法的规划和计划是保证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取得应有成效的基础。《退耕还林条例》第5条规定了“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并设专章对规划的机构职责、范围、内容、程序、期限以及计划、实施方案、作业设计等作了详细的规定。明确规定国务院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编制退耕还林总体规划、年度计划,主管全国退耕还林工作的实施,负责退耕还林工作的指导和监督检查”;各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退耕规划、计划、年度实施方案、作业设计的编制,种苗培育的技术指导和服务,种苗质量的检验和监督,退耕还林项目的检查验收等。相应的国家林业局每年进行《退耕还林工程规划》的编制、报批工作,2004年5月26日又出台了《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要本着先急后缓、突出重点的原则,合理安排退耕还林任务,增强治理的针对性,对生态区位重要或生态状况脆弱的区域优先安排,加大治理力度,而不是将退耕还林政策简单地看成扶贫措施,全面铺开,任务平均分配,导致该退的退不下来,不该退的也安排。作为工程实施的主管部门,林业部要进一步遵循生态优先、确保重点、因害设防、合理布局的原则,依法做好退耕还林规划工作;基层单位必须从气候、地理及经济等实际条件出发,并与环保、水土保持、土地利用规划、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等衔接协调,因地制宜,制订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方案;执行单位要依据方案编制作业计划,具体落实方案的内容和要求。

(3)依法育林,保障质量。针对造林质量不高的状况,应落实法律,搞好种苗供应,落实管护责任,严格验收。《退耕还林条例》第三章“造林、管护与检查验收”对种苗来源与供应方式做了规定,同时应加强已有《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种苗管理办法》、《种子法》、《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的执法力度,规范种苗生产供应行为,保障种苗供应的质量。在还林中还要“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综合治理”,“坚持生态优先”,“退耕土地还林营造的生态林面积,以县为单位核算,不得低于退耕土地还林面积的80%。”(《条例》第23条)。应严格退耕还林合同的签定,通过对还林范围、面积、成活率、管护责任、作业方式、违约责任的约定,督促退耕者履行管护义务。林业局营造林质量稽查办公室要继续实行行政、技术负责制,进行全面质量管理,严格执行《关于造林质量事故行政追究制度的规定》,对质量事故实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查处质量案件。并通过《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检查验收办法》规范检查验收程序、内容、标准和方法,建立县级自查、省级复查、部级核查三级检查验收制度,保证工程建设质量。

重建设轻保护是生态目标难以实现的重要原因,因此林木保护是退耕还林的重要方面。要将保护已有植被、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放在优先的位置上,确保退下—片,管理一片,见效一片。《退耕还林条例》、《森林法》、《刑法》都强调对林业资源的保护,禁止复耕、毁林开垦、滥采乱挖等破坏植被行为,实行限额采伐制度,实施林地用途管制等,这些于退耕还林生态目标的实现,是强有力的法律保障,要严格执行。

(4)依法落实激励机制,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林农是林业资源最直接的经营管理者,保护其合法权益关系到他们退耕还林的积极性,也直接关系到林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国家为确保退耕还林生态目的的实现,依法规定了一系列政策,《条例》“资金和粮食补助”、“其他保障措施”两章中对退耕还林户的激励措施主要有:粮食、现金补助,农业税减免,林权保障等。“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还林实际面积,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提供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补助费和生活补助费。”(第35条),解决了口粮问题;“退耕还林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其中退耕还林(草)所取得的农业特产收入,依照国家规定免征农业特产税。”(第49条);“国家保护退耕还林者享有退耕土地上的林木(草)所有权”(47条),保障承包经营政策的连续性、长期性。对于这些激励措施,要严格落实,以免挫伤还林积极性。

《条例》规定“补助粮食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不得回购退耕还林补助粮食”,“退耕还林资金实行专户存储、专款专用,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截留、挪用和克扣。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补助资金和粮食。”并针对此情形在“第五十七条”规定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国家林业局2002年6月制定了《林业重点工程资金违规责任追究暂行规定》以进一步加强林业资金和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与监督,2004年4月13日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办法的通知》对完善粮食补助做了进一步规定,要求加大对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兑现补助政策,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公开、公正、公平。在退耕还林过程中,应严格规范工程资金的使用拨付程序与补助粮发放程序,加强执法监督与公众参与,为工程实施提供保障。

地方政府应落实并细化《条例》的规定,针对农业税减免、林权证发放等制定当地的实施细则,遵循“谁退耕,谁造林,谁经营,谁受益”原则,及时发放林权证以确认、保障林农的承包经营权。退耕还林后其承包经营权期限可以延长到70年,只要权属明确、不改变林地用途和性质,其林木和林地使用权都可以流转,依法继承、转让、抵押、担保、入股等。在不破坏整体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退耕者经批准可以依法对其所有的林木进行采伐。政府要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法规措施来切实保障农民权利,引导农民自愿退耕。

(5)完善立法,健全配套政策。退耕还林工程史无前例,针对过程中已有的和新出现的问题,国家应不断完善和制定有关配套办法及规定,以立法的形式规范退耕还林的操作及优惠举措,保证政策的稳定性,给林农定心丸。不同省区内、不同生态环境下,退耕还林(草)政策如延长粮款补助数量、年限和林权证年限等,应有所不同,以消除农民后顾之忧。

目前国家已出台了《退耕还林条例》等法规,但还需要一系列操作性强的部门规章、办法,还要充实、制定荒漠化治理、天然林保护、公益林管理、林木和林地使用权流转、林业基金征收使用、工程质量监管等法规和规章,并应根据新情况对现有法律法规中经济补助、林种配置、退耕还林与综合开发等内容进行修订。地方各级政府应当根据《退耕还林条例》的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退耕还林还草的管理办法、标准等,形成以《退耕还林条例》为核心的退耕还林法规体系,使工程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于退耕还林5—8年以后人民生活、地方经济、资源利用方面的政策、法规及技术规程,从现在起就要着手研究,早做准备。

(6)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协调观,走生态与经济相结合之路。《条例》第四条规定“退耕还林必须坚持生态优先。退耕还林应当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和建设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实施生态移民相结合”,这一指导思想,在退耕还林整个过程以及立法中必须遵循。

退耕还林是西部及全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关系到广大群众的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能否处理好二者关系是保障工程长效成果的关键所在。因此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法律协调观,把环境、经济、人口、社会作为整体,以人为本,处理好人与林、退耕与增收、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依法落实补助政策,保障近期收益;树立科学发展观,从长远规划,规范西部掠夺式开采方式,改变粗放型资源消耗模式,开展农村能源建设,发展绿色经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统筹人与自然,统筹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在编制退耕还林作业设计时因地制宜、科学设计,发展一些既有较好生态效益、又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兼用林,选择适宜的林种、树种和配置模式,形成持续稳定的生态系统,又培植多种资源,发展后续产业,尽可能兼顾农民群众的长远生计问题,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起来,真正实现“退得下、还得上、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加速经济建设、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是这一阶段的重要目标。据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作出了“加强林业建设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必须把林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等科学论断,确定了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为加强林业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国债和新增财政资金要重点向“三农”和生态建设倾斜,给林业的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政策条件。退耕还林作为西部大开发与林业建设和生态系统恢复的重点工程,必将在此良好的机遇下得以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资料:

1、王迪生,《加强法律手段,规范退耕还林(草)》,《中国林业》2000年第4期;

2、李淑新,《《退耕还林条例》与生态环境建设》,《林业经济》2002年12期;

3、孙杰、赵承、王立彬,《绿色的长征——中国退耕还林纪事》,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4、宋才发,《实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决策措施的法律思考》,《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5、《退耕还林条例》,《新法规月刊》2003年02期;

退耕还林地管理办法篇3

第一条为加强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补助资金)管理,确保将补助资金及时足额兑现给退耕农户,根据《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5号)、《财政部关于印发<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339号)、《*省人民政府贯彻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意见》(陕政发〔*〕2号)等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补助资金是指中央财政在原退耕还林政策补助期满后安排的用于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难的专项资金。

第三条补助资金的补助标准为:长江流域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105元;黄河流域每亩退耕地每年补助现金70元。原政策每亩退耕地每年20元生活补助费,继续执行直接补助给退耕农户,并与管护任务挂钩。

第四条各设区市、省管县财政部门商同级林业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可在国家规定的补助标准基础上,再适当提高补助资金的补助标准,超出国家规定标准所需要的资金由各设区市、省管县自行解决。

第五条补助资金的补助期为:还生态林补助8年,还经济林补助5年,还草补助2年。

第二章检查验收

第六条各设区市林业部门按照省上有关规定,组织开展退耕还林市县联合自查工作,并于每年9月底前以市为单位上报省林业厅,同时抄送同级财政部门。

第七条市县联合自查结果是省级复查和国家核查的基础。各设区市林业部门应认真做好市县联合自查工作,做到资料完整,数据准确。

第八条省林业厅根据市县联合自查结果,按照有关规定组织开展省级复查,并将复查结果上报国家林业局,作为国家核查的依据。

第九条按照省政府《关于实行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陕政发〔*〕65号)有关规定,省管县的检查验收工作仍由市级林业部门组织实施,实行市县联合自查。

第三章资金管理

第十条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实行财政专户管理,封闭运行。资金拨付按照国库管理制度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省财政根据中央财政下达的年度预算和省林业厅提供的退耕还林面积检查验收结果及相关资料,核拨各市补助资金。市级财政部门依据省财政下达的资金文件和同级林业部门提供的检查验收结果,及时将资金分解下达。县级财政部门根据市财政下达的资金文件和同级林业部门提供的检查验收结果,采取“一折(卡)通”的形式,将补助资金足额兑现到退耕户手中。在“一折(卡)通”发放中,杜绝代收、代扣、代领等现象的发生。

省财政直接将省管县补助资金拨付到各省管县财政部门,具体发放要求同上。

第十二条补助资金发放前,县级财政部门会同林业部门将检查验收结果及对应的补助资金兑现方案以村为单位张榜公布,接受监督。对公示无异议的方可兑现。

第十三条对*年—*年原补助政策到期的补助资金(包括*、*、*、*年退耕还经济林和草,*、*、*年退耕还草),由财政部根据国家林业局最新组织核查验收结果核定,按照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资金标准将停止轮次的补助资金,于*年一次性补齐。对*年以后到期的补助资金(包括*、*、*、*年退耕还生态林,*、*、*年退耕还生态林和经济林,*年退耕还生态林、经济林和草),由财政部根据国家林业局组织验收结果,逐年核定。

第十四条*年度退耕还林原补助政策尚未到期(包括*、*、*、*年退耕还生态林,*、*、*年退耕还生态林和经济林,*年退耕还生态林、经济林和草)的粮食补助资金,继续按《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办法的通知》(国发〔*〕34号)和《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国家粮食局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关于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禁牧舍饲粮食补助改现金后有关财政财务处理问题的紧急通知>》(财建明电〔*〕2号)等有关规定执行。

*年度退耕还林原补助政策尚未到期(包括*、*、*、*年退耕还生态林,*、*、*年退耕还生态林和经济林,*年退耕还生态林、经济林和草)的现金补助,继续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退耕还林工程现金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农〔*〕156号)等有关规定执行。同时,为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从*年起,对原补助政策尚未到期的现金补助,由原规定财政部根据退耕还林计划任务落实情况、工程进展情况和资金申请报告核拨补助资金,改为由财政部根据国家林业局核查结果核拨补助资金。

第四章监督检查

第十五条各级财政、林业部门应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对补助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退耕还林地管理办法篇4

关键词 退耕还林工程;经验;问题;对策;湖北宜昌;夷陵区

中图分类号 F32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4-0185-02

近年来,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退耕还林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建设工作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林业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紧紧围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指导思想,立足资源优势、发挥区位优势,全力打造绿色夷陵,不断推进完备的生态体系、发达的产业体系和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我区先后荣获“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市)”“湖北省国土绿化先进单位”“湖北省重点工程造林先进单位”“宜昌市退耕还林红旗单位”等荣誉。

1 基本情况

全区国土面积3 424 km2,总人口52万人,是宜昌市13个县市区中人口最多、版土最大、区位最好、经济总量最大的完整县级区。2012年,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排名全省第五。2001年以来,夷陵区抢抓国家实施林业重点工程的历史机遇,大力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及巩固退耕林成果等系列项目建设,全区森林面积19.4万hm2,活立木蓄积911万m3,森林覆盖率达到68.72%。

1.1 退耕还林成效显著

自2001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夷陵区累计完成退耕还林1.99万hm2,惠及4万多退耕农户15.9万农民,为项目区农户年平均增收1 000元以上。其中,退耕还林坡耕地造林0.91万hm2,荒山造林1.08万hm2。共营造茶叶、柑桔、桑树、板栗、意杨等特色产业基地1.26万hm2,实现产值9.5亿元。截至目前,夷陵区已累计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资金3.12亿元。夷陵区2006年度退耕还林国家补助已到期的生态林计划面积223.13 hm2。经自查验收,全区2006年退耕还生态林保存面积223.13 hm2,面积保存率100%。

1.2 后续产业如火如荼

2008年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项目建设任务,5年来中央总投资4 384万元,完成基本口粮田建设440.6 hm2,农村能源太阳能建设2 656台,生物质炉10 470个,生态移民86人,后续产业中新造林2 302.27 hm2、改造1 986.60 hm2、其他171.53 hm2,退耕还林补植补造4 878.80 hm2,培训农民2 010人(次),发展核桃、中药材等林业主导产业2 066.67 hm2,初步实现了生态改善、产业优化、农民增收的阶段性目标。

2 主要措施

2.1 领导重视,凝心聚力

一是落实了工程建设行政领导负责制。区、乡2级都成立了领导小组和工程建设指挥部,区委、区政府多次召开专题办公会,党政一把手亲自安排,亲自部署。区“四大家”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工程区和林业部门检查、研究、督办、指导退耕还林工作,区委、区政府督查室多次督办各乡镇工程进度。区政府与各乡镇政府签订了退耕还林目标责任状,将工程建设纳入乡镇党委、政府社会发展目标重要考核内容,作为乡镇党政一把手、分管领导政绩和百分制考核的主要依据。二是落实了工程建设办事机构。区政府在成立领导小组和工程建设指挥部的基础上,在区林业局设置专门办事机构,先后于2000年和2008年成立了“夷陵区退耕还林工程管理办公室”“夷陵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管理办公室”,组建了机构,明确了编制,使工程项目专人负责,专班管理[1-2]。

2.2 注重宣传,营造氛围

夷陵区把政策宣传作为工程实施的第一道工序来抓。一是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指挥部和区林业局连续12年与区广播电视台合办栏目,并在《三峡夷陵网》《夷陵林业网》及《三峡日报》等主流媒体大力宣传退耕还林工程的政策及工程建设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提高了全社会对生态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全民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积极性;二是重点宣传,编印《退耕还林政策宣传手册》21万册、宣传画历8万张、科技资料32万份,免费发放到退耕农户手中,让《退耕还林条例》和国家相关政策家喻户晓;三是通过标语、会议、宣传车、碑牌等形式,加大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力度。全区共刷写宣传标语6万多条(幅),设置固定宣传碑牌582处,使退耕还林政策深入人心;四是印发了《退耕还林工程政策明白卡》5万份,对退耕还林实施范围、钱粮补助政策、退耕还林者的义务、林下间作、验收合格标准等规定进行了汇编、印发,让退耕农户看得懂、学得会、记得住、用得上,营造了浓厚的舆论宣传氛围。

2.3 合理规划,科学设计

根据本区实际,以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为契机,科学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施“桔都茶乡”和“东果西药”战略,在中部及东部丘陵地区大力发展柑桔为主的高效经济林,在三峡库区大力发展优质茶叶等生态经济兼用林,在中、西部尤其是石灰岩地区大力发展核桃和银杏、杜仲、山茱萸等木本药材。做到项目作业设计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符合产业结构调整要求的作业设计就审批,按照设计施工的就验收。在林种结构上,坚持生态效益优先、三大效益兼顾的原则,大力推广兼用林树种和混交模式,充分体现了国家以钱粮换生态的决心,确保了退耕户在政策兑现到期后有稳定的经济收入,能够真正实现稳得住,不反弹。在退耕还林模式上,继续推广生态经济型、林农复合型、林―药―菜、坡改梯等多种工程建设模式,做到了科学设计、合理布局[3]。近2年,夷陵区抢抓国家实施木本油料产业的机遇,规划在中西部石灰岩地区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力争2020年面积达到1.33万hm2,产值达到20亿元,并跻身“中国核桃之乡”行列。

2.4 政策配套,强化管理

在退耕还林工程管理上,夷陵区逐步完善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管理办法,如财政据实列支退耕还林工作经费、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试点工作的意见》和《退耕还林补助兑现办法》《夷陵区退耕还林现金补助管理办法》《退耕还林林木种苗管理办法》等,完善了退耕还林政府负责制、施工合同制、质量督查制、工程监理制、种苗采购供需对接制、过失责任追究制、补助资金“一折通”直达制等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完善了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程序,严格按程序把好申报、规划、实施、验收、兑现等各个关口,杜绝了违法违纪事件的发生。

2.5 产业兴林,巩固成果

夷陵区把退耕还林工程和林业产业建设有机结合,加强产业政策引导,按照“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要求,调整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大力鼓励、扶持核桃、油茶、木本中药材、茶叶、柑桔等种植和精深加工业,鼓励小企业向龙头企业链接配套,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升级,重点扶持和培养了16家省、市级林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格局。通过采取优先安排林业贴息贷款、银企对接、林产品加工专项资金扶持等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把广大退耕农户与市场联结起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邓村绿茶、萧氏茶叶、秀水天香、东灵秀水等一批企业投入巩固成果专项规划项目建设,带动农民建成了柑桔、茶叶、中药材、花卉苗木等产业基地。仅2011年,这些龙头企业共投资2.5亿元,兴建核桃、油茶、茶叶、湖北海棠、木本中药材、绿化苗木等基地8 000 hm2,安置1 500名农村富余劳力就业,带动7.9万农民兴林致富。

2.6 科技支撑,诚心服务

夷陵区在退耕还林中充分发挥林业科技在项目中的支撑作用。一是加大林业科技投入,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4]。夷陵区与省林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院所签订林业发展“产学研”合作协议,发挥科研院所技术优势,对夷陵区林业项目策划评审、林业技术推广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共同提高林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助推夷陵区加快建设宜昌生态宜居城区、三峡生态屏障建设示范区、国家核桃产业示范基地。区政府每年投入100万元专款用于林业科技工作,确定了10名学术带头人、50名工程技术骨干,政治和经济待遇与科技成果挂钩。林业技术人员每人培育100株标准树,牵头建设科技示范林666.67 hm2,选定20个科研课题,并对3个课题实行科研招标,激发了技术人员科技推广和科技创新热情。二是寻求科技支撑。区政府与省林科院、华中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助推夷陵区林业科技人才培养、林业跨越发展和林业产业升级。近几年,区林业局获4个省科技进步奖或重大科技成果奖,10多个市、区级科技进步奖。三是大力开展技术服务、示范。鼓励林业技术人员到实地指导育苗户和退耕户进行整地播种、除草施肥、补植补造、防病治虫,并开展核桃、猕猴桃、板栗等管理技术培训,为退耕还林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技术人员在黄花、樟村坪、下堡坪等乡镇牵头建设核桃科技示范基地333.33 hm2,推动全区发展核桃1 866.67 hm2,并推广林下种药技术,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3 存在的问题

3.1 造林投资较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整个工程的健康发展

根据现在的造林成本,通过测算,规范种植核桃需投资1.5万元/hm2左右,仅6 360元/hm2的造林单价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建议增加造林投入,提高造林投资标准,以达到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的目的。

3.2 巩固成果工程配套经费缺乏,工作经费不足

如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项目的管护和项目年度检查验收等,缺乏一定的基础设施费用、管护经费和工作经费,工程管理千差万别,管护难度大。为提高造林质量,建议配备一定的基础设施配套经费,如造林地管护、病虫害防治、补植补造和年度检查验收工作等费用,才能提高造林质量,巩固造林成果。

3.3 退耕还林后期管护质量不高

目前,由于管护资金不充足及农户养护积极性不高等原因造成对已完成退耕还林养护管理不够,致使造林成活率不高、造林质量差、影响退耕还林效果。同时有些退耕农户误认为只要退耕,就能享受退耕政策所给的粮食和现金补助,没有真正把林地苗木当作自己的事来做,对退耕后的苗木地不认真管理。有的退耕农户认为林地苗木经济效益低,舍不得投入,这些都造成了退耕还林工程质量得不到巩固。

4 对策

一是适当增加造林补助和后期管护费用。应根据树种、区域、立地条件的不同,结合当前当地的物价指数,制定合理的造林补助和后期管护费用标准,使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二是加大对退耕农户后续产业的扶持。退耕农户后续产业是巩固成果和增加收入的重要措施和渠道。后续产业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三是加强对退耕农户的技能培训,提高退耕农民素质。在耕地减少的情况下,退耕农户只有把生产向第一产业的其他方面或者第二、三产业转移,或者外出务工。为此,应强化对退耕农户的技能培训,提高生产水平,增强退耕农户素质,为劳动力的转移打好基础。四是加强补植补造和抚育管护。在不破坏植被、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前提下,鼓励指导退耕农户间种豆类等矮杆农作物,以耕促抚、以耕促管。五是要走生态经济复合型退耕还林路子,要结合夷陵区实际,结合农民脱贫致富和主导产业建设,科学选择树种,并同时进行林药(花卉)间作,使广大农民在造林种药(花卉)、改善生态环境过程中,调整生产结构,培育新的致富生产门路,建立起与造林种草相关联,且有稳定收入的绿色产业,使农民退耕还林后的生计得以长远保障,只有正确处理生态治理与农民增收的关系,才能确保退耕还林持续巩固提高[5]。

5 参考文献

[1] 赖亚飞,朱清科,张宇清,等.吴旗县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价值评估[J].水土保持学报,2006(3):83-87.

[2] 李世东.退耕还林效益优化模式系统动力学研究[J].干旱区地理,2004(3):377-383.

[3] 张殿发,张祥华.西部地区退耕还林急需解决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水土保持,2001(3):9-11.

[4] 蒋海.中国退耕还林的微观投资激励与政策的持续性[J].中国农村经济,2003(8):30-36.

退耕还林地管理办法篇5

一、历年完成的退耕还林保存面积县级普查情况

年,我县完成退耕还林66000亩,其中:退耕地还林38000亩,荒滩造林28000亩。2004年,我县完成退耕还林荒滩造林5000亩。年,省退耕还林办批准我县置换完成了14456.96亩的部分退耕地还林面积。经年月日至6月30日县级普查验收,全县保存年、年退耕还林面积71000亩,保存率100%。其中:保存退耕地还林面积38000亩,保存率100%;保存荒滩造林面积33000亩,保存率100%。普查验收保存面积中分林种、树种、植被类型保存情况:

1、分林种:(1)总保存面积71000亩,其中:①生态林保存面积69957.5亩,保存率100%。(2)年度完成的66000亩退耕还林(退耕地还林38000亩、荒滩造林28000亩)保存面积合格率65%以上的情况:①退耕地还林合格保存面积38000亩,保存合格率100%,其中:生态林合格保存面积36957.5亩,经济林合格保存面积1042.5亩。②荒滩造林合格保存面积28000亩,保存合格率100%。(3)2004年度完成的5000亩荒滩造林保存合格率65%以上的面积达到100%。

2、分树种:(1)杨树保存面积27853.8亩,核实率100%,合格率100%;(2)红柳保存面积31330.5亩,核实率100%,合格率100%;(3)葡萄保存面积668.5亩,核实率100%,合格率100%。(4)其它树种保存面积11147.2亩,核实率100%,合格率100%。

3、分植被类型:(1)乔木林保存面积30419.5亩,核实率100%,合格率100%,其中:退耕地还林乔木林核实面积16896.5亩,核实率100%;荒滩造林乔木林核实面积13523亩,核实率100%。(2)灌木林保存面积40580.5亩,核实率100%,合格率100%,其中:退耕地还林灌木林核实面积21103.5亩,核实率100%;荒滩造林灌木林核实面积19477亩,核实率100%。

4、退耕还林补植补造任务完成情况:全县完成退耕还林补植补造15316亩,其中:(1)退耕地还林补植补造面积6454亩;(2)荒滩造林补植补造面积8862亩,其中:2003年度不合格面积补植补造7982亩,2004年度不合格面积补植补造880亩。

二、采取的措施及方法

1、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责任落实。为确保年度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特别是退耕还林补植补造任务的落实,我县将退耕还林不合格面积补植补造列入全县林业工作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印制下发了《关于下达年度退耕还林补植补造任务的通知》,把具体任务下达到各工程实施乡镇、村、组和具体农户,严格落实各级的责任,并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局领导分片包抓,工作人员驻乡包抓工作落实,定人员、定任务、定进度、定措施,与年终考核相挂钩,层层抓落实,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和指导,做到退耕还林政策宣传、措施落实、技术服务三到位。

2、强化林木的抚育管护,确保建设成果。把退耕还林地的造林管护作为林业生产的重中之重,制定下发了《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抚育管护制度》,抽调专业技术人员驻乡蹲点,进行技术服务,督促灌水、防虫、越冬管护等措施的落实,避免因缺水、越冬死亡和鼠兔啃咬、牲畜践踏而造成的损失。并按照适地适树的原则,对部分地块的树种进行了补造,栽植新疆杨、红柳、沙枣等乡土树种,确保退耕还林保存率和成活率。

3、认真开展县级自查,形成完整内业资料。为全面掌握全县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的完成情况,保证工程建设质量,为粮款补助兑付提供可靠的依据,根据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验收办法》(试行)、《甘肃省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检查验收办法》(试行)、〈甘肃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普查方案〉的有关规定,从林业系统抽调工作人员16名,分5片组成13个验收小组,对全县历年退耕还林面积保存情况进行了普查验收。验收人员结合历年形成的小班表和草图,用手持gps定位检查,核实小班保存面积、成活率、种苗使用情况及退耕还林政策兑现情况,做到了小班表、草图、面积、户名与实际对正。外业工作结束后,各调查人员抓紧填制了各类图、表、卡、册、证,完成了内业汇总的全部工作。整个自查历时50余天,共完成分户管理卡的修正、完善,工程管理汇总表、小班调查表的填制、管理图绘制等相关资料116500余份,全面完成了自查工作的各项任务。

4、以项目为支撑,大力培育后续产业。后续产业是退耕农户增收、退耕还林成果巩固的关键。一年来,我县依托现有退耕还林地土地资源优势,认真研究和探讨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路子,由县退耕还林办公室组织退耕还林大户8人次,分两批次赴宁夏中宁县进行参观学习,引进宁杞1#、2#、3#和大麻叶系进行栽培试验,栽植面积100亩,并就枸杞栽培试验地的整地、设计、栽培、管理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管理。在精细管理的基础上总结和掌握了枸杞在我县人工栽培的生长势、适应性、开花结果和结实率等基础试验数据,为我县大面积推广枸杞后续产业奠定了基础。

5、开展退耕还林林权登记工作,切实加强林地管理。开展退耕还林林权登记是强化林地管理的主要措施之一。按照省市关于对退耕还林地颁发林权证的有关要求,我县结合退耕还林县级自查,开展了林权登记工作,核实了退耕还林地面积、四址、林种、树种等基本情况,填写林权登记申请2686份,林权登记表2686份,林地权属界线协议书2686份,填发退耕地还林林权证97本,填发面积27250.9亩,占应发面积的71.7%。

6、退耕还林政策兑现情况。按照国家、省、市退耕还林有关政策规定,依据省、市年、年核查、抽查和县级自查验收结果,目前,我县已将2004年度的退耕还林粮款补助兑现到户,同时兑现了年退耕还林粮食折资、生活补助。共计兑现2004年、年政策补助折合现金1241万元,其中:2004、年粮食折现兑现1064万元,生活补助兑现152万元,种苗补助25万元;分年度兑现2004年粮食折现、生活补助、种苗补助633万元;兑现年粮食折现、生活种苗补助608万元。

7、完成了退耕还林农户基本情况乡级调查。根据国家及省市林业主管部门《关于开展退耕还林农户基本情况摸底调查的通知》精神,抽调工作人员15名分片区就退耕农户人口、劳务输出人数、现有耕地面积、基本口粮田、粮食总产量、人均缺粮量、人均纯收入等调查指标进行了入户摸底调查,调查农户871户,填写退耕农户基本情况乡级调查表1780份,详细调查了退耕农户的家庭基本情况,为国家及省市综合决策提供了依据。

三、存在的问题

1、由于我县退耕还林造林面积大,用水量多,水源少,农林争水矛盾突出。

2、退耕地还林定植较大面积的生态林,随着树木的生长,林地内无法进行间、套作,在国家补助政策停止后,土地没有经济效益,对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退耕还林地管理办法篇6

第一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涉及千家万户,政策性强、时间长。为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有效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组织、实施和管理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根据《自治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凡经国家和自治区审批并安排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经费的项目均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二章组织管理

第三条为加强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按照上级要求,根据工作需要,经研究决定调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具体如下:

第四条发展和改革部门负责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牵头负责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的审核、平衡、汇总,负责基本农田建设、生态移民、技能培训的组织实施,综合协调各业务部门,完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事宜。

第五条财政部门参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总体规划的编制,负责专项资金的拨付、监督和管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资金的管理按照自治区财政厅等六部门《关于印发自治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实施细则的通知》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条林业部门参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及实施方案的编制,并负责补植补造、经济林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

第七条农牧业部门参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及实施方案的编制,并负责农村能源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

第八条水务部门参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及实施方案的编制,并负责改河淤地项目的组织实施。

第九条科技部门参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及实施方案的编制,协助发展和改革部门做好退耕农户技能培训的组织实施。

第十条监察和审计部门负责项目建设和资金管理的监督检查。

第十一条各项目乡镇、开发区参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及实施方案的编制,并协助各业务部门做好项目的组织实施。

第十二条工程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县人民政府将与承担任务的各业务部门和乡镇、开发区签订责任状,将责任层层分解,落实到人。

第三章项目管理

第十三条县巩固退耕还林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国家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编制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总体规划。

第十四条各业务部门按照规划于每年的8月15日前将下一年度建设任务报领导小组办公室,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汇总后,于9月15日前由发改部门联合林业、农牧业、水利部门上报市有关部门。年度建设任务经国家和自治区批复后,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编制年度实施方案,方案要落实到有退耕任务的行政村组。自治区于年底前批复下达实施方案,各业务部门按职责分工,依据批复的实施方案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部门编制作业设计(工程设计),经市相关部门批复后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要按照国家和自治区要求,充分听取退耕户的意见后编制总体规划、年度计划和实施方案。

第十六条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资金投资形成资产的效益要落实到农户,避免向承包大户集中。

第十七条各项建设容要严格按照国家现行工程补助标准执行,暂无国家补助标准的项目,各业务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参照国家类似建设项目补助标准及比例确定。

第十八条各业务部门严格按照批复的实施方案编制作业设计,严格按设计施工。实施方案和设计一经批准,不得随意调整和变更。确需调整和变更的,必须报经原批准部门,按程序审批。

第十九条工程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在建设之前,必须明确项目法人。

第二十条工程实行招投标制。要建立健全项目所需大宗物质、原材料和较大土建工程招投标制,降低工程成本造价,确保工程质量。

按照《种子法》、《自治区林木种苗条例》有关精神,要加强林木种苗、草籽的生产与管理,严格执行“两证一签”制度,公开招标,严把质量关。

第二十一条工程实行监理制。根据项目情况及相关要求实行监理,主要监控工程建设质量、进度、资金使用情况等,费用由本级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作经费解决,不得从国家专项资金中列支。

第二十二条工程实行合同制。根据工程性质与项目设计、原料提供、施工、管护、监理、科学技术支撑等单位签订工程委托合同,规定各自责任、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

第二十三条工程实行公示制。各乡镇、开发区及行政村要利用媒体和村务公开栏将各自承担的任务、资金、标准、分配原则、涉及人员姓名和完成情况进行张榜公示。领导小组将设立举报电话举报信箱、接受社会监督。

第二十四条建立健全工程档案。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各业务部门负责档案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归档、管理等工作,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档案管理,设计固定的档案保管场所,并保持档案管理的完整性、准确性和连续性,把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工程建设的重要容。

第二十五条各项目实施单位按照批复的实施方案和作业设计进行自查,自查合格后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出申请验收报告。

第二十六条工程实行管护制。各部门要将建成的项目及时交付使用,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运行机制,落实工程维护责任,保证工程建设成果得以巩固和长期发挥效益。

第二十七条各项目实施单位要于每年6月20日、9月20日和12月20日前及时上报各项目进展情况和相关报表。

第四章资金管理

第二十八条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资金按照“三专一封闭”(专人、专户、专帐和封闭运行)的管理方式,实行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报账制,确保专款专用、专帐核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挤占、挪用。

第二十九条购买列入政府采购的物品,按照有关规定实行政府采购。

第三十条工程项目竣工后,业务部门要及时会同相关单位进行竣工验收,并出具项目竣工验收意见书,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凭业务部门的竣工验收意见书审核批准并拨付资金。

第五章监督检查

退耕还林地管理办法篇7

我县退耕还林工程自**年启动以来,累计实施面积达12.3万亩,其中退耕地造林9.1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3.2万亩,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根据县审计局对**年至**年度退耕还林工程资金使用管理情况的审计,发现退耕还林在资金使用、政策落实、工程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为认真贯彻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退耕还林工程管理的通知》(渝办发[**]196号),及时纠正我县退耕还林工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切实保障退耕农户的利益,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认真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切实保护退耕农户利益

各地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必须按县林业局认可的勾绘面积,将国家政策补助如数兑付给退耕农户。各街镇乡、村社不能侵占勾绘面积与计税面积(或习惯亩)的差额部分,损害退耕农民利益。凡弄虚作假、虚报冒领补助资金和粮食的,要按照《退耕还林条例》的规定严肃处理。各街镇乡要及时组织力量对业主承包退耕还林和一些地方村社按习惯亩兑付退耕农户补助的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凡业主承包农民退耕地实施退耕还林并享受国家退耕还林补助的,必须保证兑现给退耕还林户的补助不得低于国家退耕还林的补助标准。凡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前签订的承包合同,承包面积小于实测面积的,或兑现给农户的补助低于国家补助标准的,必须对原合同进行补充、修改完善,或者重新签订。对业主以计税面积(或习惯亩)与退耕农户签订合同,又以实测面积享受国家补助的,必须在一个月内将多得的钱粮补给原土地承包经营者。若有村、社按农民承包地(习惯亩)面积兑付补助的,必须予以坚决纠正,并按实测面积数量补足农民应得的部分。要进一步加强退耕还林林权登记发放工作,做到当年造林,当年发证,切实调动和保护好广大农民群众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二、进一步加强工程管理,确保退耕还林工程成效

退耕还林工程必须严格按作业设计组织施工,不得擅自更改作业设计内容,也不得重复建设。实施退耕还林任务要突出重点,严禁搞照顾和撒“胡椒面”。要加强补植补造,落实抚育管护措施;要坚决制止林粮间作行为。凡是没有落实抚育管护措施的,凡是林粮间作制止不力的,一律不得兑现退耕还林补助。要不断改善退耕还林工程档案管理手段,切实加强档案管理,真正做到“户有证、村有卡、乡有簿”,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三、严格工程资金管理,树立良好工程形象

各地必须按照国家政策规定,及时兑现退耕还林补助政策,不得截留、挪用退耕还林补助,也不得弄虚作假,扩大政策范围,将不符合规定的集体耕地、国有土地纳入退耕还林工程套取国家补助。严禁村、社代领退耕还林钱粮补助,严禁抵扣各种欠款和税费。凡农业税实行先征后返的,农户退耕还林后,必须将税费按规定及时返还给退耕农户。涉及退耕还林有关证件只能按规定收取工本费。严禁巧立名目向退耕农户收取或报销任何费用,凡乱收或提高标准收费的,必须在一个月内整改,并将多收取的费用退还给农户。拒不整改的,一经查实,要按照《退耕还林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今年国家对退耕还林供应粮食改为折算现金发放后,各地更要注意规范管理,不能出现任何差错。

四、加强后续产业发展,努力实现“双赢”目标

要积极探索多种造林及经营管护模式,大力推行合作社、业主承包,变分散经营为规模经营,变分散管护为集中管护。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实行产业化经营,实现生态增效、经济增收的“双赢”目标。要研究制定退耕还林后的有关后续政策和具体措施,妥善解决农民的吃饭、烧柴和增收等长远生计问题。

五、严肃政策纪律,加强案件查处

退耕还林地管理办法篇8

一、健全机制,加大管护力度

20*年1月,xx上任后,在调研中发现,xx农场的林业生产工作多年以来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局面,他首先提出了“植树造林,绿化家园”的口号,并多次在经理办公会和全场生产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绿化造林的重要性,督促林业主管部门制定《xx农场林业发展规划》和《林业管理办法》,按照《林业管理办法》明确基层各单位的管护责任,与各单位签定《管护责任状》,每年投入4.2万元为各单位安排了专职护林员,同时各单位领导又与护林员签定《森林管护合同》。由于制度健全,责任到人,近年来未发生偷伐、盗伐林木现象,使林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二、加大投入,提高森林覆盖率

为了鼓励和提倡职工个人进行荒山荒地造林,在《xx农场林业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个人实施荒山造林农场不收取土地使用费,造林费用由职工个人自理,承包期30年,经营原则“'谁栽树、谁拥有、谁管护、谁受益,'采伐时林木收益职工个人与农场实行8:2分成”。由于办法切合实际,得到职工群众的一致欢迎,既有利于提高职工个人荒山造林的积极性,又提高了职工个人的经济效益,同时,也改善了生态环境,提高了森林覆盖率。近三年来,农场为职工个人造林投入资金10余万元,实施荒山造林547.05亩,植树50000余株。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12.8%,提高到现在的15%,造林成活率达到93%以上,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科学规划,场区绿化显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环境质量,改善居民生存环境,已成为新农村场区建设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建造一个绿化、美化、香化的场区环境,xx同志针对绿地少、树种单一的状况,在制定“十一五”林业规划时,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实行“点线面”相结合,提出了场区绿化整体设想,即“场区逐步形成以街头绿色景观为点,道路两侧绿化带为线,居民小区庭院式,广场式为面的绿化格局。在绿化布局上,注重乔灌木,花草相结合的复层绿化模式。突出“林荫型”绿化主体为特色,给人以主体感,空间感,层次分明的感受。20*年为改善场区绿化美化状况,投入资金3万余元,栽植各种绿化树木15000株,建绿化带2处,庭院式、广场式景区4处,达到了绿化结构的创新和人居环境的更加合理,美观与和谐,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强化管理,退耕还林成果突出

xx农场退耕还林面积30x00亩,涉及造林职工13x人,为了认真做好退耕还林技术服务工作,发展后续产业,他与林业部门的同志,经常深入退耕户职工家中,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和今后打算,帮助退耕还林职工积极想办法发展林中药材种植,使部分退耕还林职工在林地中种植上了板蓝根、沙棘、桔梗等,每年可增加收入x3万余元。同时,为加强林木管护,防治林木病虫害,每年春季秋季都印发管理技术资料,指导退耕还林户做好林木管护工作,加强护林防火,由于管护水平不断提高,退耕还林面积保存率达到100%。株数保存率达95%,且退耕还林内业档案规范齐全,在全省退耕还林“回头看”检查评比活动中取得了监狱系统退耕还林内业档案建设97分的好成绩。

上一篇:医疗行业解决方案范文 下一篇:医疗技术风险处置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