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10-01 10:13:06

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退耕还林在保证森林资源安全,保证生态安全,保证民族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发展安全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的成果;同时,从实施退耕还林以来,在解决退耕还林农户的生活和长远生计问题上同样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不仅使这部分人有饭吃、有衣穿,还在此基础上有了生存的技能和走上富裕的途径。本文具体分析了当前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退耕还林工作的有效对策。

【关键词】退耕还林生态有效对策

中图分类号: S8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生态环保和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它肩负着保持水土、维护生态、抗沙漠化、净化大气、防止灾害和推进城乡改革发展等重要使命。随着工程的不断深入开展,我们看到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在继续推进退耕还林工程时,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现行的退耕还林政策做出一定调整,加大工作力度、改进方法措施,将退耕还林工程持续、深入、有效地推行下去,使退耕还林工程取得更加辉煌的成果。

一、当前退耕还林存在的问题

1、农民群众的问题

退耕还林针对的就是西部地区水土容易流失的边远山区山坡耕地,这些地区经济落后,农民传统意识浓厚,吃的方面主要靠自耕地。眼下有的农户除留少量菜园地以外,其余土地几乎退完。还“林”的品种中极少有几年就能见效益的经济林,绝大部分属生态林,而在退耕还林地区,同时也是林木禁伐区。国家对退耕农户补助是有限的,补助年限期满后,到底靠什么吃饭,老百姓心里无底,这是退耕地区农民普遍存在的担忧心理。

2、退耕地地类变更问题

关于退耕还林林地的性质问题,耕地退耕还林后,使用性质已经发生改变,由耕地变成了林地,由于多方面原因,很多地方没有将这一部分森林资源核发林权证,给林业部门的管理带来很多不便。

3、重退耕,轻管理

退耕还林工作从争取指标、规划设计、农户实施、检查验收、抚育管理,直到兑现补助,上至林业工作人员,下至退耕农户,程序多、时间长、任务重,量大面广,涉及千家万户。一方面从管理上,工作人员队伍人力不足,经费有限,容易出现疏漏;另一方面,退耕农户首次检查验收兑现补助后,就疏于管理,使退耕地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达不到退耕还林的理想效果。

4、退耕补偿标准,如何与当前粮价与农业政策衔接问题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国家不断的对不住方案进行了更改和调整,如:不住粮食、补助金等。同时,为保证退耕还林政策的顺利实施,国家相继出台了相应的如减免退耕地农业税等政策。但是在随后的几年间,社会快速发展,经济发展迈出了巨大的一步,同时国家对农业关注进一步加大,相继出台了取消义务工、取消农业税、实行种粮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农民种粮积极性高涨,对土地的依赖性有所加强。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各级林业部门投入退耕还林工程的人力、物力加大,退耕地管理的难度加大,来自社会各界的阻力加大。同时,粮食供需平衡关系的改变,粮食价格的上涨等一系列所要面对的问题,都对退耕还林事业的发展、成果的巩固产生了直接或间接影响。农民利益、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三者的关系与定位问题,又重新摆到了我们的面前。

5、存在复耕现象

退耕后造林地基本没有产生经济效益。在生态效益显著的同时,退耕后还林(草)地的经济效益却微乎其微。而农业上取消农业税、种粮直补政策以及粮价上涨等因素影响,种粮收入已远远高于国家补助,个别农户不愿将耕地变为林地,出现了复耕现象。

二、加强退耕还林工作的有效对策

1、健全机制,强化监督

改革地方政绩考核标准,引入绿色GDP核算方法,改变过去以经济增长率为核心的、单一的政绩评价模式,将对自然生态和环境资源的保护作为重要的考评指标,从根本上调动地方政府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积极性,从而保证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持久性和延续性。从国家相关部门开始,加大各级党委、纪委和政府的退耕还林工作力度。开展退耕还林工程专项整治行动,对退耕还林补助粮食和资金发放情况进行摸底和监督,对工程建设中出现的违纪违法现象要予以及时查处和纠正。对退耕还林工程的验收引入严格的审计制度,保证工程的质量和完成情况。建立林地验收制度,派遣专业技术人员对树种进行鉴别,检查林木的数量、成活率和生长质量,并对林地面积进行有效勘测。对于已经完成的工程区域,要逐年复检,杜绝乱砍滥伐现象,确保退耕还林工程成果不受损害。结合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扩大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范围,逐步推进全国范围的林地生态建设和保护工程。

2、加快林权改革,完善工程制度

加快推动林权改革,明确林地产权,依法将林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家庭承包制落实到农户手中。同时要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一方面,允许农户在合法经济林中种植具有经济效益的树种进行创收,对相应收入实施税费免除制度;另一方面,在不改变林地用途的前提下,林地承包经营权人可依法对其拥有的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流转,以提高林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林地流转的相关法律法规,禁止违法征地和强迫流转,确保农民切身利益不受侵犯。严格执行关于退耕土地还林营造的生态林面积规定,以县为单位进行核算,还林面积不得低于退耕土地面积的80%。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和规范农民合理合法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培养和发掘一批龙头合作社企业,以带领农民利用林地资源发家致富。根据每年的经济增长情况逐年修订补助金额,适当提高补助额度,使农民收益得到保障。完善农村医疗、养老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退耕还林的后顾之忧,从多方面调动农民参与退耕还林工程的积极性。

3、科学采购种苗,合理发放补助

农民自发性组织,如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协会等应充分发挥其在退耕还林工程中的积极作用,负责种苗的采购。地方政府和林业科技部门应加大对种苗的选择指导,保证选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应优先选择当地遭到大量砍伐而逐渐稀缺的珍贵树种进行栽植,在保持水土、净化大气的同时,维护和保持当地的自然生态。地方政府不宜直接参与种苗的集体采购工作,更不能摊派种苗和指定种苗供应商。在采购过程中,可以通过招投标方式达成交易,公开种苗供应商及其产品信息,确保种苗质高价优,维护农民权益。改革生态林补助期限的设置,建议还生态林的补助期限由原来的8年固定期限更改为8年以上弹性期限。由于各地气候和环境不同,树种也有差异,因此成林时间不尽相同,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弹性的补助期限,确保树木成林前得到看护。对于还经济林和还草补助期限可维持不变。在还生态林、还草补助年限到期以后,发放林区和草场的看护费用,在解决村民就业问题的同时,保障退耕还林成果。

4、拓展资金渠道,推动生态移民

拓宽退耕还林工程专项资金的来源渠道,在制定国家预算、进行财政拨付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发行国债、设立基金、开征环保税和资源税等方式筹措资金,以加大退耕还林工程的执行力度,提高工程质量,拓宽工程范围。将生态移民制度化,大力推行生态移民工程。把生活在生态脆弱、环境恶化、灾害频发、生态地位重要区域的居民和村民列入生态移民范畴并将其转移至安全的宜居地区。生态移民完成后,在原来的居住地和耕地植树造林或培养草木,防止生态继续恶化。可参照三峡库区移民工程的方法制定生态移民办法,明确补偿和安置费用,妥善选择迁移地点,完善移民的后续生活、就业、医疗、养老等保障措施。加强农村计划生育工作,杜绝违法超生现象,控制生态薄弱地区的人口数量,减轻人畜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压力,提高农牧林畜业的人均生产效率和产出价值,以改善偏远地区农林人口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 张丽华,刘新平. 基于农户调查退耕还林(草)意愿分析——以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为例[J]. 新疆农业科学, 2011,(04) .

[2] 薛永和,霍保林. 浅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以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为例[J]. 科技致富向导, 2011,(09) .

[3] 张焕. 退耕还林(还草)的经济效应及补偿机制浅析[J]. 经营管理者, 2011,(02) .

[4] 戎晓红. 退耕还林工程经济补偿机制研究——以雅安市雨城区为例[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S1) .

[5] 邵传林,何磊. 退耕还林:农户、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关系[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02) .

注:文章内所有公式及图表请用PDF形式查看。

上一篇:浅谈车间照明的发展趋势 下一篇:浅析土木工程损伤检测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