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下的小组建设

时间:2022-05-15 03:31:49

高效课堂下的小组建设

摘要:课堂上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来源于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激发各类学生积极主动地根据自身能力学习新知识,这样能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有利于组内成员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又便于开展组间竞赛、公平竞争,发挥小组群体智慧,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学习;高效课堂;小组建设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73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有个性、有差异的群体,在学习中难免存在学习跟不上的学生。从目前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合作学多停留在形式上,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如何调动学生的自主性,让合作学习真正变成学生人人参与的事情,从而提高小组合作效率呢?自主互助高效学习型课堂模式重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自觉主动地、全方位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避免小组合作学习效率低。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一、合理搭配组员,明确分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让优等生得到发展,中等生得到锻炼,学困生得到帮助和提高。要求各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使每个小组成员成为全班的缩影或截面,这样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体现了“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特点。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

如何基本保证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呢?笔者以所教班级64人的班级规模构建8人合作小组的操作程序为例,全班可以组成8个合作小组。首先,师生共同从全班选举出8名学习成绩好,具有号召力、决断力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担任组长,然后按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分别选择编排每组的组员(7人),并从组长到组员按照学生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编号,使全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号码,并且每组学业水平处于同一层次的学生号码相同。这样既便于组长分工――小组内成员按一定序号发言、交流、讨论,或者按一定的方式合作;又便于教师抽查――指定同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并予以及时评价,使个人承担一定的小组责任,促使小组成员将焦点集中到互教互助上来。当然,要特别注意为那些后进生、性格特殊生寻找适当的位置。

一般课堂合作小组学习成员分工应包括:组长――负责组织合作活动;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人员的观点;发言人讨论结束后,代表本组成员负责在课堂上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介绍;时控员――负责掌握小组活动的时间和每个成员发言的时间;另外还可以安排噪音控制员等。至于人员的安排,开始时可以由教师指定,也可以是小组成员自我推荐或内部认定。由于分工不同,每个角色都有适合自己的学习任务,也都有适合自己的表现空间,这就促进了每个人的学习自主性。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1. 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为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这对于刚刚开始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尤为重要。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教师要耐心扶助,除教给他们一步一步的思考方法外,还可努力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之前,要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时间,并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把自己的探索、发现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同时要给成绩不好的学生,提出更明确的要求:小组讨论、交流时必须发言,防止小组讨论时优生发言,差生无言的局面。这样,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小组合作效率。

2. 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教会学生学会倾听别人发言,听从别人的意见。在训练中让学生意识到倾听别人发言,既是一种尊重他人的礼貌行为,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并且收获更多的知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自己的观点,这样做较好地融洽了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强调了合作精神。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习倾听,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使所有学生都主动地参与到小组学习活动中来,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体验、锻炼和提高,树立学生学习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全面提高学习质量。

3. 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数学知识来源于实践,学习数学知识同样也离不开实践操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操作习惯。

首先,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很多数学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其次,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数学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要解决的数学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

第三,要培养学生合作实践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中的操作活动,更要体现合作意识,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其养成与人合作的习惯。教师在指导操作时,要有意创设有利于合作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能力的提高。

三、抓住时机开展小组竞赛

笔者认为有一种方法对任何学生都适用,即小组竞赛,可以使小组加足马力,铆着劲儿去争、去夺。因为争强好胜是学生的天性,所以笔者就广泛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活动,可以加快速度、提高效率,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方式新鲜、有趣、具有挑战性,有利于小组成员间的积极合作,在合作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才能,在多种尝试中寻求到自己的对应点。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互相欣赏、互相评价、互相帮助和自我评价、自我激励的良好习惯,让他们由让我学变为我要学,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让课堂更加精彩。

四、在合作学习中要精心设计问题

教师设计的问题要有利于促进学生动脑、主动探究数学知识。既有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达到基本要求的统一尺码的主题问题,又有因人而异的个性问题。让学习好的学生感到有难度、有意思;让学习差的学生也感到动脑子也能解决,增强他们的信心。因此,教学时要把问题设计的有梯度和层次、数量适宜、难易适度,让学生根据问题提纲充分交流,在学生合作学习的活动中,学会质疑,学会倾听;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掌握重点、解决难点,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和活动的主人。如教学概率时有一个开放性问题《游戏公平吗》,你还能设计另外一个对双方公平的游戏吗?在教学时,采用小组合作来设计这个具体的方案。学生在明确题意和任务的基础上,各自构思设计思路,先组内充分交流后,各组再选出一至两种最佳方案,由组长向全班汇报各组的方案。在学生合作期间,教师积极关注学生的活动,适时“点拨”。在学生设计方案中,有的学生没有较好的解决方案,也应给予肯定和鼓励。设计的方案多种多样。有的设计很精美,有的设计特别有创意……当然有的也不尽如意,设计很复杂。尽管如此,我们也应给予适当鼓励,并让他们在分析中对方案进行取舍。在充分的讨论交流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五、创造多种激励形式,增强学生进取的信心

创设多种奖项,除了奖励积分最高的前两名小组外,还根据教师和家长的评价另设其他的奖项。如:对小组有:互助合作奖,反思进取奖;对个人有:解题能手奖,优秀小老师奖,锲而不舍奖等。这种形式不但改善了某些小组因努力后成绩不显著带来的负面影响,还关注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和技能的重要学习形式。在课堂教学实施中,通过恰当地设计合作讨论的内容和思考的问题,把握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创造有利条件,让组员人人有机会表现自己,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所教班级小组合作学习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成绩也有了明显进步。

注:本文曾荣获崇左市教育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作者单位:广西扶绥县龙华中学 532100)

上一篇:感知学生的心灵 下一篇:让每颗星星都闪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