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下的公共艺术

时间:2022-05-15 02:27:35

公众参与下的公共艺术

摘 要:公共艺术存在于公共空间并为公众服务,与社会中存在的各个因素相关联,体现了公共空间中文化开放、共享、交流的一种精神与价值。公共艺术设计是为公众而进行的设计,其起点在于公众,其终点也在于公众。因此公共艺术需要向社会的公众靠拢、向公众关心的社会问题靠拢,承载公众的共同经历与记忆,体现出对社会的人文关怀,与公众真正产生良性的沟通与互动,才可能真正实现其存在的价值。

关键词:公共艺术;公众;参与

公共艺术又被称为公众的艺术或社会艺术,是现代艺术的表现方式之一。它不隶属某一类艺术流派或艺术风格,也不单指某一类艺术形式,它存在于公共空间并为公众服务,与社会中存在的各个因素相关联,体现了公共空间中文化开放、共享、交流的一种精神与价值。在现代,随着人们对自己周围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公共艺术设计的趋势和方向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以设计者的决策为绝对主导的设计方法也在改变。设计者开始注重公众的要求和意愿,因为公共艺术的最终目的是反映大众文化,为生活、工作在特定环境中的公众提供一件良好的艺术作品,创造出有艺术韵味的环境氛围。公共艺术设计是为公众而进行的设计,其起点在于公众,其终点也在于公众。因此公共艺术需要向社会的公众靠拢、向公众关心的社会问题靠拢,承载公众的共同经历与记忆,体现出对社会的人文关怀,与公众真正产生良性的沟通与互动,才可能真正实现其存在的价值。

一、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过程

公共艺术的创作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与公众合作互动的产物,作品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公众的参与。在公共艺术的设计中,艺术家要从个人的风格与公众的意愿之间寻求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切入点。公共艺术是为公众服务的,公众对公共艺术的建设具有一定的发言权。因此公共艺术的建设应该倾听公众意见,让公众参与到公共艺术的设计过程中。同时作品在公众的参与过程中不断完善,公众也在作品的影响下慢慢成熟。而公众审美情趣的提升,也能促使公共艺术作品的更好实现。在这样一种良性的互动里,关于公众的文化记忆才能真正被凝固下来,公共艺术作品才能长久的存在下去。

《深圳人的一天》公共雕塑艺术将中国公共艺术在与公众的交流、互动和参与下实现了其存在的价值,得到了完美的释放。1998年,深圳市对特区14个城市公共空间进行改造。设计公司从接受委托开始,便一反设计界常规做法,提出了“让社区居民告诉我们做什么”响亮口号。设计师们首先到公众中去了解社会,了解公众的需要。在对深圳公众进行调研后,设计师和雕塑家选择1999年11月29日这样一个没有任何说法的一天作为《深圳人的一天》的记录开始日。这一天,设计师、雕塑家和新闻记者组成几个寻访小组,在深圳街头任意寻访到了18个各个社会阶层的市民,征得市民同意后,雕塑家按照在找到他们的时候的真实动作和衣饰,运用翻制的方法,完全真实的将他们铸造成真人大小的青铜人像,树立在园岭街心花园,并注明他们的真实姓名、年龄、籍贯、何时来到深圳以及现在从事的职业等内容。18个铜像雕塑群落成后,前去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深圳人的一天》雕塑群已成为“深圳一日游”的景点。《深圳人的一天》公共雕塑艺术以公众作为起点,在其调研、制作与设计过程中得到公众的互动和参与,与市民的生活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把现在“凝固成历史”,把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体现在创作的作品中,它让很多深圳普通市民在这里能够得到共同的经历与记忆,使深圳市更加具有“人情味”,体现出了对社会的人文关怀。《深圳人的一天》公共雕塑艺术在公众的参与下,与公众产生了良性的沟通与互动,实现了其存在的价值;同时《深圳人的一天》公共雕塑群成为深圳市的“地标”,并深入到公众的生活中,成为深圳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提升了深圳市民主人翁的自豪感。

二、公众参与公共艺术的功能实现

作为受公众制约的公共艺术设计既不能是高高在上的“象牙塔”艺术,或是标新立异、勇立前沿的新潮探索,让公众敬而远之或不知所云;又不能如“俗文化”一样完全土生土长,发乎自然,不加提炼,使公众浑然不觉。公共艺术要体现公众的审美情调和大众文化,要传达对公众的人文关怀,使公共艺术在公众的参与下得到功能实现。

在一九八二年卡塞尔文献展上,著名艺术家约瑟夫・波依斯的作品《给卡塞尔的7000棵橡树》无疑是个旷世公共艺术巨作。波依斯要在卡塞尔种植7000棵橡树,并在树旁安放一座花岗石砖。他广泛发动公众市民出资来参与这项活动,每棵树500马克,申请人将会获得一张捐款证明和一张由波伊斯签发的植树证书。波伊斯在开幕式上栽下了第一棵橡树,希望在5年后的下一届卡塞尔文献展上种下最后一棵。现在的卡塞尔市,几乎随处可见树木,卡塞尔有了一座生长着的社会雕塑。约瑟夫・波依斯的作品强调人与自然的深层关系,以及每个个体必须身体力行。正如他所说的,我们需要社会艺术的精神性泥土,通过它,让所有的人变成创造者,能够掌握世界。约瑟夫・波依斯的《给卡塞尔的7000棵橡树》公共艺术中的橡树,是经常被用来代表日耳曼人灵魂的植物。这7000棵橡树也因此代表相当稠密的一个群体。假如人等同于树,依据同样的象征结构,聚集大量个人的城市就是一个森林。《给卡塞尔的7000棵橡树》公共艺术作为一种公开的宣示,一种受环保意识启发的公共思考,波依斯的这件作品是在远离自然且缺乏自由的都市背景中诞生的。因此艺术家重新赋予这个城市一种摆脱束缚以及体验生命的能力,以便了解自己和他人。《给卡塞尔的7000棵橡树》公共艺术通过让公众身体力行的参与到公共艺术中,使公众亲身感受到了成为世界创造者的快乐,感受到了公共艺术给社会带来的人文关怀;同时公共艺术在公众的参与下实现了其审美功能、人文关怀功能以及对地域文化、大众文化的挖掘。

三、公众对公共艺术的评判

公共艺术的设计首先要满足公众的生理和心理要求、物质和精神的需要,满不满意,只有公众最有发言权;其次,公共艺术一旦完成,就要接受公众的评判,这种评判可能是一般性的品头论足,也可能是激烈的评论、批评乃至近乎苛刻式的挑剔。这种成熟化的大众评判机制的建立是公共艺术运作体系成熟化的标志,是促使公共艺术作品不断完善和提高的重要保证。它有利于公共艺术设计精品的不断涌现,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避免“劳民伤财”的“视觉污染”的层出不穷、恶性循环。

《深圳人的一天》公共雕塑群完成后,使深圳公众市民在这里找到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空间。深圳市民每逢节日都会三五成群的来到《深圳人的一天》雕塑群,他们非常仔细、饶有兴趣的观看、触摸每一个雕塑,与自己喜欢的雕塑合影。公众对于《深圳人的一天》雕塑的这种互动和参与,更大程度上体现出公共艺术的开放性、公共性、与公平和谐的精神。当公众被问及您觉得《深圳人的一天》雕塑怎么样?被访的公众中百分之九十的人认为“非常好”、“很亲切”;被问到你觉得这些雕塑是否反映了你的生活?有百分之七十的人表示反应了他们的真实生活状态。《深圳人的一天》公共雕塑艺术通过贴近公众的生活,让公众积极地参与到公共艺术的评判中,使《深圳人的一天》公共雕塑艺术与公众产生了心灵上的共鸣,深受公众的喜爱。

公共艺术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在面对公众以前就可以评定出好坏优劣,公共艺术成功还是失败的结论是开放的,社会公众是检验作品成功与否的最后的评判者,只有在与公众的互动中,在与公众的接触和参与中,公共艺术作品的意义和对公共艺术作品的评价才能最后完成,同样,这也是公共艺术创作的最终目的。公共艺术只有在其设计和发展的过程、功能的实现及评判中得到公众的互动和参与,让公共艺术真正是深入到公众中去,以公众的需求作为公共艺术的创作与制作的最根本驱动力,公共艺术才能实现公共艺术设计的“公共性”和“参与性”。公共艺术也只有实现了其“公共性”和“参与性”,公共艺术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艺术,才能真正实现其存在的价值。

上一篇:浅谈影响投资决策的因素 下一篇:传统媒体在新时代下的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