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黎族音乐班,推动黎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师音乐教学改革

时间:2022-05-14 08:38:15

成立黎族音乐班,推动黎族音乐文化传承与高师音乐教学改革

摘 要:海南独有少数民族黎族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中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是我国重要的民族历史文化资源,其中有些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时代变迁、经济发展、文明冲击等原因,黎族音乐文化传承正面临着人才匮乏的困境。本文从传承黎族音乐文化出发,提出在地方高等示范学校成立黎族音乐班的设想,并初步论述了其必要性、可行性等问题。最后,本文还论证了成立黎族音乐班的意义,以期推动黎族音乐文化传承和高师音乐教学改革。

关键词:黎族音乐班;黎族音乐文化传承;高师音乐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076-03

黎族是生活在我国最大的热带岛屿海南岛上的原住居民,在几千年的生产、生活中,黎族人民创造了大量的独具热带海岛特色的民歌、乐曲、舞蹈以及乐器。其中,黎族民歌、黎族打柴舞、黎族竹木乐器等已经先后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现代文明侵入、农村人口迁移、民族汉化程度不断加深等原因,新老民族音乐人才出现断层,这给黎族音乐文化传承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针对民族音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曾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活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静态保护,活态保护的关键是传承人。”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所长、研究员、《中国音乐学》主编、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张振涛也曾指出:“音乐院校是传统音乐传承的主要渠道之一。”确实,教育才是人才培养和文化传承的主要渠道和有效途径。因此,成立黎族音乐班对于保护、传承黎族音乐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成立黎族音乐班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

黎族音乐文化保存和传承以及地方高等师范学校音乐教学改革的紧迫性决定了黎族音乐班成立的必要性。黎族音乐文化的丰富性及现有研究成果为黎族音乐班的成立提供了可行性,而国内同类院校相继成立的民族音乐班又为黎族音乐班的成立提供了成熟的经验。

(一)必要性分析

1.黎族音乐班是传承黎族音乐文化的需要

文化生存和发展是需要土壤的。黎族音乐文化的存在与黎族人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传统的生活方式是分不开的。而今,面对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这种文化土壤正在悄然发生变化。传统口传心授、口耳相传、师徒父子传授、节日文化熏陶的传承方式正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人才匮乏、新老人才更替不继是黎族音乐文化传承的最大问题。时代、情势要求必须探索更具时代性、更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的音乐传承方式。

2.黎族音乐班是地方高师音乐教学改革的需要

自1998年以来,全国各高校都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完善院系设置、提高办学层次,这种规模式扩招存在着盲目求大求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现象。随着新一轮人口生育低峰的到来,高校将不可避免地进入生源争夺之中,这将给全国各高校,尤其是地方普通高校带来巨大的冲击。只有立足本地,突出特色,才是地方普通高校的生存之道。《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等国家相关文件都鼓励地方高校“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课程。”黎族音乐班是海南高校音乐学专业的特色之一。

3.黎族音乐班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内涵式发展的需要

2010年1月4日,国务院批准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这将给海南经济文化发展带来无限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以国际视野审视世界旅游产业,若想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旅游市场站稳脚跟,就必须要进行内涵式发展,突出文化旅游、特色旅游。黎族及其丰富的音乐文化便是海南重要的特色旅游文化,成立黎族音乐班,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服务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的现代黎族音乐人才,有利于提升海南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品味。

(二)可行性分析

1.黎族具有丰富的音乐文化资源,这为黎族音乐班的成立准备了物质基础

黎族音乐文化涵盖了黎族民歌、黎族乐曲、黎族乐器、黎族舞蹈、黎族民俗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具有明显的热带岛屿特色和风情。而且多数黎族音乐作品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形式清新活泼、独特新颖,具有极强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非常适合进入学校课堂成为教育资源。另外,黎族音乐雅俗共赏,参与性强,具有很强的娱乐性,易于学生接受和传唱。现如今,黎族音乐的开发和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果,如《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海南卷》、《中国民间器乐曲集成・海南卷》、《海南民族歌谣初探》、《海南黎族研究》等,这些为黎族音乐班的成立准备了教材基础。

2.国内已有民族音乐班成熟个案为黎族音乐班的成立准备了可资借鉴的办学经验

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分居在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内。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母语教学”思潮的回归,许多省市区都成立了“民族音乐班”。如贵州大学艺术学院的芦笙班、侗歌班,广西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和文化厅联合成立的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等,分别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距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再如新疆艺术学院“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班”、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少数民族音乐传承教师培训班”、内蒙古呼伦贝尔学院音乐系“蒙古长调民歌演唱大专班”、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表演专业等,分别于近十年成立,为黎族音乐班的成立提供了课程设置、培养方案制定等方面的较直接的经验。

3.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为黎族音乐班的成立准备了动力

从构建绿色、文明、和谐、开放的国际旅游岛,推动地方经济、文化大发展,扩大地区影响的角度讲,海南各级政府及其教育、文化、民族、宗教等部门应当在政策、资金、人才等方面给予黎族音乐班的成立以支持。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鼓励地方高校办出特色,推动海南教育事业发展等方面讲,海南省教育厅也应当对黎族音乐班的成立给予相关支持。这些无疑将为黎族音乐班的成立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黎族音乐班的设定和实施

为了方便黎族音乐班的开办和黎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使之具有较高专业和艺术水准,黎族音乐班应开设在具有深厚教学实力和经验、良好的专业师资队伍、完备的教学场地和设施、交通通讯便利、人才汇集、地处省会城市的高等师范学校为宜,学历层次为本科,学制四年,专业方向为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民族音乐方向。

(一)黎族音乐班的招生

1.根据国内民族音乐班的办学经验,结合海南黎族人口、经济、教育等实际情况,首期黎族音乐班以招收20人为宜。其中,精通黎语,懂汉语的黎族人至少5人,分别来自黎族五大方言区,以利于传唱各方言黎歌;来自五大方言区或其边缘地区的精通海南话,粗通黎语或不懂黎语但与黎族音乐有关的海南汉族人5人,因为部分黎歌是用海南话唱的;精通一类或几类黎族乐器的4人,精通黎族舞蹈的男女各1人。这个人数比例不是固定不变的,但招生一定要考虑到黎族音乐文化的特征。

2.招生要求。黎族音乐班的生源应以土生土长的、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爱好音乐、舞蹈,具有一定音乐技艺和演出经验、年龄在16―20岁之间、品貌端庄的农村青年为宜。当然,对部分优秀的学生可以放宽限制。

3.招生方式。通过深入黎族村寨寻访、参加黎族重大节日选拔、委托当地中学及地方政府部门推荐等方式确定生源,依照国家、省相关政策招生。对于部分先天素质好、技艺娴熟的考生给予降低文化课成绩、减免学费等政策支持。

(二)黎族音乐班的培养

黎族音乐班是个特殊的班级,它既具有音乐专业性,教师教育师范性,又具有民族性、地方性。因此,这个班的培养必须坚持语言学习与音乐学习相结合,理论学习与艺术实践相结合,教师教育与音乐传承相结合,专业教师讲授与民间音乐人士传授相结合的原则来进行。

(三)师资建设

黎族音乐班的专业教师至少有两部分组成:一是精通现代音乐教学规律的专业音乐教师,以提高学生的音乐专业艺术修养和技能;二是掌握大量一手黎族音乐作品具有“音乐活化石”之称且具有一定讲授经验的民间乐师、歌师及乐器制作技师等,他们将担任黎族音乐的传授工作。同时,两者应进行长久、深入的交流与合作,以便不断更新、创作黎族音乐作品,改善黎族音乐。

(四)教材建设

教材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载体和依据,至今黎族音乐教学都没有系统、科学的现成教材可用。令人欣慰的是现今黎族音乐研究及其成果为黎族音乐班的教材编订提供了一定的资料。主办方应鼓励专业教师选拔、编著相关教材,并在不断地教学实践中逐步完善。

(五)教学场地及其设施

利用高校现有场地和设施,同时,尽量为黎族音乐班的教学、排练提供固定场所,以保证专业教学的实施。另外,鼓励师生到乡间采风、参见民族节日演出等,扩展教学空间。

(六)教学过程

黎族音乐班在教学过程中应在培养方案的指导下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采取传统口传心授法与视谱法相结合,集体授课与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既保证音乐教育的专业性,有突出黎族音乐的特色。

(七)培养方案的制定

黎族音乐班是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下的一个方向,其培养方案的制定必须遵循《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规定。关于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学时及学分分配等《方案》及其说明给予了详细而明确的规定,详见下表:

黎族音乐教学要保证音乐教育的专业性及师范性,便不能随便更换《方案》中公共课、专业必修课、限选课内容,而要突出民族特色,则只能在专业任选课、地方和学校课程、实践课上增加民族音乐成分,开设《黎语》、《黎族民族文化史》、《黎族音乐史》、《黎族音乐概论》、《黎族舞蹈》、《黎族歌曲》、《黎族乐曲》、《黎族乐器》等课程。为此,可以在专业必修课、限选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增加黎族音乐成分,同时开设具有黎族音乐特色的专业任选课,鼓励学生选修这些课程,突出民族特色。

(八)就业去向

通过四年的黎族音乐班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而且还掌握了丰富扎实的黎族音乐专业知识、技能和教育、演出经验。他们适合到中小学担任音乐、舞蹈教师,到地方文工团、旅游公司担任演职人员,也可以适用于乐器制作等旅游纪念品制作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各种媒体娱乐公司等担任组织、策划人员,部分优秀的还可以留校任教。

三、成立黎族音乐班的意义。

(一)有利于传承黎族音乐文化。

黎族音乐班成立的首要目的是传承黎族音乐文化。这种稳定的、系统的音乐传承方式不仅有利于保存黎族音乐文化资源,而且有利于提高黎族音乐自身的科学化、现代化水平,促进黎族音乐不断创新,确保黎族音乐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将更多、更优秀的黎族音乐作品推向社会,扩大黎族音乐的影响,实现动态传承。

(二)有利于推动高师音乐教学改革

黎族音乐班的设立,使地方高校的办学更具特色,从而做到立足地方、服务地方。黎族音乐班的设立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上,还是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方法的更新等方面都有效地推动了高师音乐教学改革。这种教学改革经验还将在同类院校中起到重要的借鉴意义。

(三)有利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

黎族音乐班的设立不仅为海南地区保存、传承民族音乐文化培养了专业人才,繁荣了本地文化,而且还将进一步扩大黎族音乐的影响,促进地区文化交流,从而提高海南国际旅游岛的文化品位和特色,推动海南经济文化发展。

总之,成立黎族音乐班意义重大,应急早实施。

参考文献:

[1]龙晓匀.从“芦笙班”、“侗歌班”看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与发展.中国音乐[M].2004(02).

[2]王静.大理白族民歌传唱与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教育[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

[3]杜方芳.从把侗歌引入课堂看侗族大歌的传承与保护[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03).

[4]通拉嘎.蒙古族长调民歌演唱大专班调查报告[M].音乐研究.2003(09).

[5]范西姆.探索民歌的继承与发展之新路――谈举办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的深远意义[M].香港民族音乐学会出版,1999:299-307.

[6]徐寒梅.探索在高校培养民族音乐传承人的途径――广西艺术学院民族音乐表演专业例析[M].中国音乐,2010(01).

作者简介:

董怀岩(1979-),男,山东曲阜人,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艺术理论研究和教学管理工作。

曹时娟(1963-),女,湖南衡阳人,海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声乐教学、教学研究等工作。

本文系海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增补立项课题(编号为:QJI12542)研究成果。

本文系海南师范大学第六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为:HSJG201111)研究成果。

上一篇:论粤剧唱词的改良与创新 下一篇:音乐学科差异化教育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