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评估与实现路径

时间:2022-05-14 02:39:32

中原经济区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评估与实现路径

摘要 在对中原经济区农区范围界定的基础上,运用多指数综合分析法,从农业现代化、生态环境、工业化、城镇化以及协调性5个方面,对中原经济区主体河南省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评估,据此诊断出中原经济区农区“三化”协调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研制出了传统农区实现“三化”协调发展路径必须要走的3个阶段:一是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形成优势主导产业链,启动工业化进程。二是引导这些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布局在城镇及产业集聚区,提高城镇化水平。三是以产业集聚促人口集聚,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深化城镇化进程。

关键词 “三化”;协调发展;现状评估;实现路径;中原经济区;农区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9-0307-03

中原经济区是指以河南省为主体,延及周边若干区域,具有鲜明特点、独特优势、经济相连、使命相近,相对独立的区域经济综合体[1]。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中原经济区主体河南省农业主产区(农区)。

1 农区的界定及范围

本研究所指的农区,是指在以种植业、畜牧业等农业产业为主,农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较大比例、人口以农民为主的的区域,也即国家和河南省区域规划中位于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应的功能区的县(市)。由于农区县经济社会发展也在动态发展变化中,为了全面系统考察农区县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变化情况,本研究先根据河南省统计年鉴将2000年、2005年、2010年各县(市)的农业GDP算出,求其3年的平均数,然后根据专家意见,将农业GDP比重占20%以上的县市,以及20%以下比重中近年粮食总产量在50万t以上的县市定位为农区县。考虑到河南省粮食核心区中市(地级)所辖区(包括商丘市的梁园区、漯河市的郾城区、驻马店市的驿城区、信阳市的浉河区、平桥区、南阳市的卧龙区、宛城区)已定位为城市功能,不再作为农区对待。依据这些标准,河南省农区共计84个县市(表1、图1)[2]。

2 中原经济区主体河南省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评估

运用多指数综合分析法对河南省“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进行评估。首先,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其次,对指标值进行无量纲标准化处理;再次采用专家意见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后利用数学模型计算河南省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结果[3]。

为深入了解河南省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的现状,体现“三化”协调发展的要求,从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城镇化以及生态环境、协调因素5个方面构建综合指标体系。对评价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城乡居民收入比、非农产值占GDP比例与非农劳动力就业比例差值为指标阈值/指标现状值,其余指标标准化处理均为指标现状值/指标阈值),使得所有指标值都转换成可以统一评价的分值。指标权重采取专家意见法确定;评价指标阈值依据科学研究的判定标准确定(表2)。

城镇产业集聚度等于城镇企业人口占城镇人口的比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农田林网控制率意为农田林网控制区占农田总面积的比重;产城协调用城镇产业集聚度表示;城乡协调用城乡居民收入比衡量;产业协调用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等指标衡量;非农产值占GDP比例与非农劳动力就业比例差值则是反映产业协调、产城协调、城乡协调的综合指标;第三产增加值占比例主要是表示城乡协调的程度。利用多因子加权求和法计算出因素层分值,见表2。

由表2可知,农业现代化因素层分值为0.81,生态环境因素层分值为0.88,工业化因素层分值为0.80,城镇化因素层分值为0.86,协调指标因素层分值为0.73。最后依据指数计算公式得出河南省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综合指数为0.81。

依据科学分析和专家调查结果,综合指数≥0.95,“三化”处于协调状态;0.85≤综合指数

在15项评价不协调的指标中,土地经营规模指标分值0.52、农民组织化程度指标分值0.62、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指标分值0.53、非农产值占GDP比例与非农劳动力就业比例差值指标分值0.63,这4项指标分值处于重度不协调状态;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数量为0.68、农民工市民化程度为0.69、城镇产业集聚度为0.71,处于中度不协调状态;农业劳动生产率等7项指标,处于轻度不协调状态。从以上分析可知,土地经营规模狭小、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落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结构转换失衡等是河南省农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其成因在于:河南省农区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城乡二元结构以及产业发展、城乡发展、产城发展不协调等。

3 农区“三化”协调发展实现路径及典型案例剖析

3.1 实现路径

依据河南省农区“三化”协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农区“三化”协调发展的实现路径:产业化工农对接农区工业化产城融合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

该路径说明:现阶段,传统农区面临主要的任务是工业化(主要是农业工业化),这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必须以农业产业化为切入点,实现工农有效对接,加快农区工业化进程;而在“人多地少”且必须走“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发展道路的特定约束下,农区应以农业产业化为引擎启动工业化进程,促进产城融合,在此基础上发挥新型城镇化的引领作用。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伴随着产业集中和城镇扩张发生的人口集中,又为农村土地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最终形成了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同步发展格局[4]。

传统农区实现“三化”协调发展路径分为3个阶段:一是立足于农业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优势,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形成优势主导产业链,启动工业化进程。二是引导以食品工业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集中布局在城镇及产业集聚区,提高城镇化水平。三是以产业集聚促进人口集聚,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顺势而为调整农村居住形态,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深化城镇化进程。在这个起于农业产业化,经由加快工业化进程,最后落脚到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的发展链中,农业产业化是起点,工业化是核心,新型城镇化是结果。

3.2 典型案例剖析

3.2.1 中鹤及所在地基本情况。中鹤集团全称中鹤现代农业开发集团公司,是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其位于全国粮食先进县标兵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鹤壁市浚县北部王庄镇。该镇总面积110 km2,耕地面积6 533.33 hm2;辖51个行政村,7.4万人。是全国粮食高产创建示范镇、河南省粮食生产30强乡镇。目前,该集团下辖18家子公司,主要有中鹤粮油贸易公司、中鹤营养面业有限公司等。中鹤集团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同时也是河南省规模较大的农产品加工、仓储基地。

中鹤集团带动农区“三化”协调发展主要做法:依据“三化”协调发展主要标志,产业关系协调、产城关系协调、城乡关系协调和“三化”与资源环境关系协调的基本要求[5],中鹤集团,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按照公司制运作,全产业链发展,带动鹤壁市浚县王庄镇实现或正在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与农业现代化同步协调发展。

在推进产业关系协调、产城深度融合、“三化”与资源环境协调方面,实行全产业链集群式发展。一是发展后向关联产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进农区工业化。现在,中鹤集团年加工小麦30万t,拥有专用面粉、小麦淀粉、谷朊粉、营养调理面、速冻食品等生产线;年加工玉米45万t,拥有玉米食用淀粉、麦芽糊精、玉米蛋白粉及糖果等生产线。二是发展农业全产业链经营。中鹤集团在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同时,积极向农业开发、集约化种养、粮食收储与粮油贸易、农产品连锁超市、生态环保与能源等相关产业发展,初步形成了“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全产业链集团公司。三是发展粮深加工产业集群,规划建设粮深加工园区,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产品生产及加工业的发展,园区将建成为中原地区乃至华北最大的粮食周转港和精深加工基地,实现产城(园)深度融合。四是发展前向关联产业,促进土地流转,推动农业现代化。鹤壁市引导、支持中鹤集团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把产业链延伸到田间,把农业大田建成“第一车间”,在集团附近区域规划建设8 666.67 hm2清洁安全粮源基地,既保证原材料的有效供应,又带动农民的持续增收,同时又为农业的现代化经营提供了规模保障。目前完成流转耕地1 013.33 hm2,流转的2 300户农民中有1 200多人进入中鹤集团就近成为企业工人。

在推进城乡关系协调方面,主要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推动农村城镇化。一是科学规划。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的理念,在粮深加工园区南部靠近镇区的地方,规划建设了面积11 km2的中鹤新城,将企业扩张与社区建设捆绑发展,计划建成可容纳10万人左右集中居住的大型社区,实现农民就地转化。二是完善实施。新城涵盖居住、综合服务、产业发展、种植示范、畜牧养殖等13个功能区,建成后城内居民将拥有城市户籍和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享受更加健全的就业、就学、就医等社会保障。三是有序推进。新城分3期建设,一期2010年开工建设,2014年建成,可入住1.8万人。二期已开工建设。社区服务中心、医院、学校、水电等配套设施建设正在有序推进。

该种做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有效破解了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问题,加快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二是有效解决了农民问题,实现了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三是有效解决了农村问题,改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

3.2.2 潢川:农业产业化启动农区工业化,推进城镇化。潢川县位于河南省南部,信阳市中部。全县总人口85.8万人,土地面积1 666 km2,耕地面积6.47万hm2,人均耕地753.33 m2,是一个典型的人多地少的传统农业大县。该县立足县情,探索出了一条以产业化带动农区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的内生性“三化”协调发展之路[6]。其具体做法如下。

(1)以产业化为切入点,加快农业工业化进程。一是靠龙头带动,增强产业的延展性。像鸭产业,形成了集孵化、养殖、饲料、屠宰、熟食制品、羽绒加工、血红素、蛋白粉提取于一体的产业链条。二是靠品牌带动。打响华英鸭、光州黄鳖、潢川金桂、黄国水磨糯米粉、忠兴饼干专用粉等系列名牌产品。三是靠集群带动。把更多企业吸附到产业链条上,以产业集群推动产业大集聚。

(2)以产城融合为增长点,提升城镇化水平。加快中心城区与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三区”融合发展。在城区西部依托华英集团高起点规划10.6 km2的产业集聚区,引导华英集团、宝树水产、甾体生物等龙头企业向园区集中。在城区东部规划建设了以物流业为主的开发区,吸引中储粮、中石油、中石化等在潢川设立直属库,集聚物流企业80多家。一东一西紧靠县城的产业集聚区,拓展了县城空间。

(3)以新型城镇化为新支点,引导现代农业发展。该县充分利用城镇化所带来的土地流转、人口集中、产业聚集效应,引领农业现代化。一是彰显特色。根据龙头企业发展需要,规划建设一批集中连片、布局合理、独具特色的专业乡、专业村,形成了包括花木生产、生态甲鱼、生猪供港等国内省内闻名的六大特色农业板块,成为企业生产的“原料车间”。二是流转土地。在县乡村建立健全了土地流转服务网络,加快土地向特色产业、优质高效农业流转,初步实现了农业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三是拉长链条。以万亩花卉精品园建设为核心,以100多家有资质的园林公司为支点,推动花木产业由单一种植向集展销、餐饮、生态、休闲于一体转变。

(4)探索实践“四个置换”,发展农村新型金融。“钱从哪来,人往哪去,地从哪出”是该县在推进新型社区建设中遇到的三大难题。该县试点探索并实施农民用土地“换社保、换就业、换住房、换固定收益”的新模式。先后成立了福德小额贷款公司、珠江村镇银行以及24家农民资金互助合作社,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农村金融市场,很好地解决了农村新型社区建设中建设用地难、筹措资金难、拆迁安置难等一系列问题,加快了“农村变社区、农民变市民”的步伐。

潢川县实现“三化”协调发展的做法,对全省的启迪和思考:一是传统农区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必须通过延伸产业链条的路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工业化进程;二是传统农区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必须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三是传统农区推进“三化”协调发展,必须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4 参考文献

[1] 喻新安.中原经济区研究[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5.

[2] 路燕,孟俊杰,蔡世忠.河南省农区发展特点和“三化”协调发展路径研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3(1):46-49.

[3] 蔡世忠.中原经济区建设中“三化”协调发展的实证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2(3):13-16.

[4] 毛飞,孔祥智.中国农业现代化总体态势和未来取向[J].农业经济研究,2012(10):9-21.

[5] 喻新安.选准“三化”协调发展的突破口[N].河南日报,2011-07-22(9).

[6] 欧继中,厚实,孙德中,等.以农业产业化为切入点 推进农区新型城镇化[N].河南日报,2011-09-15(5).

上一篇:由高考素描头像写生看高中美术教学 下一篇:黑龙江省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