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罗作品中蕴含的理性特质

时间:2022-05-14 02:39:29

米罗作品中蕴含的理性特质

摘要:米罗是近代西方艺术上最伟大、也最难理解的人物。以“魔幻”的意象来诠释现实世界,是米罗作品的特质,也是超现实主义同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等现代绘画运动的差异所在。如果我们只用抒情的观点去理解米罗的作品,就会漏失米罗作品审美上最具精髓内容。针对当时欧洲的政治蒙昧主义,米罗作品呈现出“解放”与“禁锢”“自由”与“极权”的真实心理状态下的理性特质。说明米罗以某种方略或视角毫不隐晦地折射社会,当中是理性的最高发挥。从这一点来看,非理性的秩序和非理性的精神塑造了米罗的超现实主义艺术,而其中的理性特质则是米罗作品对社会的批判意志。

关键词:米罗;理性特质;超现实

米罗是近代西方艺术上最伟大、也最难理解的人物。

以“魔幻”的意象来诠释现实世界,是米罗作品的特质,也是超现实主义同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未来派等现代绘画运动的差异所在。如果把印象派以后的现代绘画运动,视为是欧洲工业化刺激下,专注于“造型”解放的文艺思想解放运动,那米罗的超现实主义作品所塑造的世界,则是由于当时欧洲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工人受到排挤、劳资之间纠纷、人口迅速增加、大量人口涌入大都市、都市贫民生活在污秽不堪的区域、阶级严重对立、狭隘民族主义等令人窒息的、冷酷的现实世界给予他极深刻印象后,在某种精神危机下企图补偿的真实心理状态,忠实地反映出其对原始纯真的向往。

要想真正了解米罗作品中蕴含的理性特质,一定要先知道他的生活背景、思想变迁的过程。比如我们可以大概通过作品直接去剖析梵高,但是对于米罗则不能使用这样的方法,所以研究米罗有必要把他生命的重要转折点标识出来,这样才能比较容易去寻找到米罗作品中蕴含的理性特质。

米罗于1893年出生在西班牙巴塞罗那,父亲是一名金匠。米罗从1912年进入巴塞罗那的一所艺校就读,他在二十岁之前就奠定了很好的绘画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巴黎传来了先锋派艺术思想。梵高、马蒂斯、毕加索给了他很大的影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正是巴黎在艺术上蒸蒸日上的时代。米罗也在1920年定居巴黎,并结识了毕加索,参加了巴黎达达主义者的集会,认识了许多达达派艺术家。

常有人认为达达是虚无、糟蹋自由、拼凑与拆卸、破坏与重组的运动,但应该了解的是许多有天分的艺术家曾都倡导过达达主义,若是没有达达团体和其各成员的贡献,就不会有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发展。

1920后,米罗转而投向超现实主义,并在他们1924年的宣言上签字,还参加了1926年在皮耶画廊举行的首届超现实主义作品展。从那时起,米罗发现了从现实世界到主观世界的奥妙手段,他便开始创作线条形式犹如梦般的作品,并获得了荣誉和地位。这些作品直接说明米罗已完全抛弃了传统画面表现三维空间的写实主义风格。米罗随后与超现实主义画家恩索尔、艾吕雅、阿尔普、马格利特定居于法国巴黎的蒙马特区。

这时期米罗作品中大多呈现“魔幻”般线条形式,意味着十九世纪中期到二十世纪初期现代绘画所着重研究的“造型问题”已经不是他的艺术重心,而他重视的是,类似达达主义的某种消极的虚无成份,或类似梵高、恩索尔、蒙克等画家在造型形式后面隐藏的痛苦生活经验。也就是“人真实的心理状态”超越了绘画的“造型问题”,对于艺术而言,不再是转化,而是梦境的呈现。

米罗绘画作品中不明快的色彩,加上宽阔的画面,很使人在观赏这种没有固定视点的造型结构时昏头昏脑。作品显现出来天真烂漫的童真野趣,可以看出这位画家已抛弃非意识性记述的缚束,更主观地、任性地在画面各个角落摆放各种奇形怪状的、叫不出名字的物件,让这些几乎从视觉上无法平衡成立的奇异造型,处于心理上某种暗示下的均等。这些在作品里奇形怪状的物件,有些是不可辨识的标记,但是这些标记不同于立体派把标记看作装饰元素,而独特的具有标识造型及笔触本身的绘画效果两种功能。

这个时期的米罗告诉我们,他的作品不再涉及到如何完成绘画、如何完成造型、色彩应如何平衡、或是结构应如何才能更舒服等问题,而是了既有的绘画观,以亢奋的、突兀的、不合常规的影像与符号,尖锐地发出人真实心理状态下产生危机的警示讯号,为在颠狂的现实社会里惶惶不安的生命个体,提供一处可做掩护的、可补偿精神世界的“诺亚方舟”。

随后在1928年,他访问荷兰而对古代大师的作品,尤其是维米尔发生极浓厚的兴趣,绘画风格随即有了进一步的转变。直至30年代初,他暂时抛开油画,开始探讨雕塑和拼贴画,又重温他的达达旧梦,但是他的雕塑和拼贴画与达达主义与立体主义却很不一样。所以从没有人称他为“达达派”或“立体派”,人们惯称他“超现实派”画家。

1940至1941年,他在诺曼底的瓦朗日维尔、帕尔马以及西班牙的蒙特罗奇以鲜丽的水粉画在纸上创作了代表米罗步入晚期画风的《星座》系列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他以不可思议又别出心裁的图画意境来描写人与自然、地球与宇宙。此后,他便一直游走于潜意识、现实和理想三个世界中。这是二十世纪任何画家所梦寐以求但又不可触及的。我们必须清楚这一点是米罗与其他实超现实主义画家最大的分别。

对于整个超现实主义画派来讲,许多画家面临的问题在于,直觉性的或自动记述的创作思想方式,是否能恰当地在画面上无障碍地清楚呈现出来?不同质材的东西,出现在一起是否显得不和谐?但这些问题对于米罗几乎不是问题。他似乎达到了 “极度的自由”与“创作的需要”之间完美的平衡和谐。

晚期的米罗在处理造型上的抽象语汇时,从意识到非意识,从非意识到意识,均能运用自如地呈现出视觉的隐喻效果。米罗似乎相信这样的创作方法,不仅是对以往既有的绘画造型的颠覆,同时也是展现最超现实的世界和进入更解放的艺术空间的法门。米罗做到的这一切,并不输给杜尚的《泉》给人惊世骇俗的冲击。

1941年纽约现代美术馆为他举办了一个大型回顾展,同时有关米罗的第一部专著问世,从此米罗成了世界级的巨星。但此后米罗的艺术道路又再次转向。他着手尝试陶艺并与西班牙陶艺家合作。1954到1959年,他主要致力于这项艺术并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在巴黎的大厦和马萨诸塞州剑桥的哈佛大学创作了巨型的作品。在这方面他发展出一种全新的陶瓷壁饰风格。这或许意味着米罗的艺术从平面的“画”走出来,走向立体、走向多种媒介,这一观念直到今天仍很重要。他的艺术境界和成就更博大精深、打破了艺术的隔栏,使绘画和建筑、雕塑,以至于音乐、诗歌、天文等和谐地结合在一起。没有能熔天地万物为己用的能力是无法达到这样大智慧的境界,由此就可以看出米罗的伟大之处。

米罗是二十世纪世界艺术史上最值得讨论、争议的大人物。

如果我们只用抒情的观点去理解米罗的作品,就会漏失米罗作品审美上最具精髓内容。针对当时欧洲的政治蒙昧主义,米罗作品呈现出“解放”与“禁锢”、“自由”与“极权”的真实心理状态下的理性特质。说明米罗以某种方略或视角毫不隐晦地折射社会,当中是理性的最高发挥。从这一点来看,非理性的秩序和非理性的精神塑造了米罗的超现实主义艺术,而其中的理性特质则是米罗作品对社会的批判意志。

参考文献:

[1]格兰特(英).《超现实主义与视觉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7年

[2]克莱伯恩(英).《超现实主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2009年

[3]米罗.(西《星星画家》).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

[4]黄才郎.《西洋美术辞典》.外文出版社,2002年

上一篇:浅析戈特利布作品的艺术特色 下一篇:于家村石雕装饰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