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自我管理教育对哮喘病人的影响

时间:2022-05-14 02:19:58

实施自我管理教育对哮喘病人的影响

摘 要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实施自我管理教育后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完全控制哮喘的管理目标。方法:对180例哮喘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自我管理教育和追踪随访,于干预前后评估患者的自我管理情况及哮喘控制水平。结果:经过自我管理教育,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哮喘控制水平较干预前明显提高。结论:实施自我管理教育,可以提高哮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自我管理能力、哮喘控制水平及患者生活质量。

关键词 自我管理教育 哮喘

资料和方法

2003年5月~2006年3月收治支气管哮喘患者180例,男103例,女77例;年龄15~78岁,平均43.2岁;病程11个月~32年,平均 12.5年。诊断符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制定的《支气管哮喘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大部分对哮喘认识不足,不了解规范化治疗方案,病情反复发作。

方法:采取自我管理教育方法,为哮喘患者建立个人档案,由专职医生和护士管理。初诊患者要接受哮喘知识、吸入技术操作演示培训教育,定期向患者发放哮喘知识手册、个性化辅导等资料,同时鼓励患者结合自身病情参与防治计划的制订,协助医生寻找激发因素,从而达到自觉、有效避免诱发因素的目的。教会患者掌握哮喘发作时的应对措施和正确吸入技术及峰流速仪的使用方法,了解常用药物的作用、用量、不良反应以及心理因素在哮喘发病和治疗中的作用,掌握必要的心理调试技术,要争取患者家属的配合。针对患者对吸入皮质激素存在的顾虑,要进行针对性教育,强调哮喘临床控制水平,讲解吸入激素的必要性、安全性及不良反应的预防措施,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在病情自我监测管理方面,指导患者峰流建议的使用及数值分析,鼓励记录哮喘日记,通过每日定时监测PEF(呼气峰流速)的数值变化及日夜变异率,了解自身气道情况,学会在家中自行监测病情,协助患者制订发作期处理方案及长期定期随访保健计划。

评价指标:比较教育前、后患者自我管理方面的情况;急诊就医、住院、误工情况;非急性发作期哮喘控制水平。控制水平分:控制、部分控制、未控制3个等级。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结 果

本组180例患者中,随访166例,失访14例。随访的166例患者中,正确吸入激素治疗由原干预前的15.66%增加至干预后的69.88%;拥有峰流速仪、每天使用峰流速仪、坚持哮喘日记记录分别由原干预前的4.82%、1.81%、1.20%增加至干预后的58.43%、18.67%、8.43%;近1年因急诊就医、住院、误工分别由原干预前的45.78%、21.69%、55.42%减少至干预后的9.64%、4.82%、10.24%;哮喘控制、部分控制由原干预前的1.81%、12.05%增加至干预后的35.54%、59.04%。结果显示,干预后自我管理情况和哮喘控制水平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急诊就医、住院、误工情况较干预前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实施哮喘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的意义: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目前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但长期规范化治疗可使哮喘症状得到控制,减少复发。但由于缺乏系统教育,哮喘长期的治疗难以作到合理有效,因此,实施哮喘患者的自我管理教育,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实施自我管理教育,有利于提高哮喘患者治疗依从性。实施自我管理教育,有利于提高自我管理能力。通过为期1年的自我管理教育发现,病人都能主动参与到自身病情的治疗、监测、管理中来,自我管理能力明显提高。大部分患者能自觉避免诱发因素(包括主动戒烟),掌握了急性发作的应对措施、正确吸入皮质激素的方法和通过峰流速仪的监测来分析自身的病情。结果显示,自我管理教育能明显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综上所述,通过实施自我管理教育后,患者哮喘控制水平提高,因急诊就医、住院、误工等情况明显减少,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了社会与家庭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施浩.2040例哮喘防治现状调查.中国实用免疫变态反应和哮喘杂志,2000,4(9):76.

2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3):132.

3 陆再英.内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8.

上一篇:肝性脑病187例临床分析与护理体会 下一篇:脑瘫儿童MRI检查中的综合制动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