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的龙纹服饰文化

时间:2022-05-14 11:58:18

我国传统的龙纹服饰文化

本文从我国传统龙服饰的范畴、款式造型、色彩、服饰纹样和面料等方面做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以求现代人对我国传统龙纹服饰文化有较为准确全面的了解。

For understanding the culture of Chinese traditional attire deeply, the category, style, coloring and fabric of Chinese traditional dress with Long pattern were respectively explained in this paper.

我国传统龙纹服饰文化博大精深,它承载着历史,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成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独特文化现象。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无论是在宫廷还是在民间,龙纹装饰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具有华夏民族独特的民族艺术感染力。

进入21世纪,伴随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升,龙纹服饰文化逐渐成为热门话题。如今提到我国传统服饰,大部分人简单认为就是“唐装”,即以立领、葡萄纽扣、对襟前开门等为特征的服饰。陈冠华编著的《世界服饰辞典》中给了一个相对宽泛的界定“男装常以中山装或长袍马褂为代表,女装则以旗袍为代表,也就是所谓的中国款式(Chinese Look),材料大多采用丝绸类”。不可否认,它们确实是“中国元素”的代表性服装,但不能代表整个我国传统服饰。

1我国传统龙纹服饰的范畴

我国传统服饰不仅指旗袍、马褂,这只是清代服饰中的代表服饰,是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一部分。我国传统服饰基本意义上是指“汉服”,又称华服等,即我国汉族的传统民族服饰,主要指约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7世纪中期(明末清初)这近四千年中,在华夏民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以“华夏 ―― 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服饰风格且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服饰的传统服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时期到明朝,华夏(汉)民族所着的、具有浓郁华夏(汉)民族风格的一系列华夏(汉)民族服饰的总体集合。

而龙纹的范畴,学术界至今仍然比较含糊,为此笔者在参考借鉴了相关学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据史料提出较为宽泛的含义:龙纹作为龙的图腾形象,即是自然力人格化的表现,其最早雏形见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中。如红山文化遗物中发现了类似龙形的玉器饰物;马家窑文化遗物中发现了绘有类似龙形的彩陶壶,体态似鱼,生两爪,披鳞;商周时期的玉器、石雕和青铜器装饰均大量地采用了类似龙形的纹样,又以独角独足的夔龙最为多见等等。因此,我们现在通常所理解的的龙纹,即为青铜器纹饰之一,我国传统图案之一,又称为“夔纹”或“夔龙纹”。据最新发现古代文献记载用龙纹做衣裳的装饰纹样,最早见于《尚书・益稷》篇,即帝舜训示夏禹用日、月、星辰、山、龙、华虫、藻、火、粉米、宗彝、黼、黻等 12 种象征王权和帝德的纹样做礼服。1986年在四川三星堆遗址2号坑出土一件其服装的整体配套和纹饰、裁制结构,都雕塑得清清楚楚的龙纹礼衣。

2我国传统龙纹服饰文化特点

2.1款式造型

我国传统龙纹服饰在数千年来的演变中同我国传统服饰一样,有其两种基本类型:一为上衣下裳制,一为衣裳连体制。先秦时代,华夏族服饰的特点是上衣下裳,宽衣博带。据《说文解字》记载:“上曰衣,下曰裳”。春秋战国之际,又出现一种新服饰“深衣”。深衣的特点:长衣大袖,以男女的礼服最为显著,是服装式样和结构的基本特征。在唐代,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对服饰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大影响,唐服饰大量融汇了胡服款式,出现了窄袖、大翻领上装,呈现一定程度的开放特征。然而,在封建制度的束缚下,我国人逐渐形成了固定、保守的审美习惯和偏爱,阻碍和抑制了服装的发展。汉、唐、宋、元、明、清,其服装的外型款式无大的改变,基本呈H型,只是在长度与宽度上稍作变更;服装结构多是对襟或斜襟衫、连衣袖裙装,基本无领;变化较多的是面料纹样和手工绣纹。这期间服装服饰的发展是缓慢的。

我国传统龙纹服饰在造型上以平面结构、宽松和上下联属为基本特征,这种结构的服装各相缝合裁片的边缘形状相同,缝合时相重叠的裁片可置于同一平面,成衣后自然平摊仍为平面型服装。无论是广袖拂风的汉袍,还是长裙曳地、轻薄袒露的唐代大袖罗衫长裙,以及清代满族服饰,在结构上都是这种平面造型。这种平面结构的服装,忽略自然人体的三维特性,其目的不是让服装来雕饰、突出人体,而是通过宽衣广袖、披帛、飘带等虚实变幻的装扮,使人衣着自由随意、不露形迹,从而掩盖人体特征,产生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呼应。

2.2色彩

古代服饰中的色彩不仅能体现民俗,而且也是社会地位的象征。色彩在我国传统龙纹服饰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龙纹服饰的代表 ―― 龙袍,青、赤、黄、黑、白等5 种正色奠定了我国传统服饰的基本色调,是我国传统服饰色彩体系的首要特征。我国传统龙纹服装色彩同我国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森严的等级制度下,色彩成为社会地位的象征。我国历代帝王都严格规定了各个等级服饰的色彩。按周代奴隶主贵族的传统,色彩也有尊卑的区别。青、赤、黄、白、黑是正色,正色是礼服的色彩,象征高贵。绀(红青色)、红(赤之浅者)、缥(淡青色)、紫、流黄是间色,象征卑贱,只能作为便服、内衣、衣服衬里及妇女和平民的服色。

在唐代文武官员的服装颜色有了更明确的规定:“三品以上紫袍,四五品红袍,六七品绿袍,八九品青袍等”。由于生产力水平限制,当时国内大红、鹅黄、紫、绿色等染料的产量很少,大部分需要从南洋进口,因此价格昂贵,也成为统治阶级的专用色彩,例如黄色始终象征着中央权利,是帝王家族的的专用色彩,而红与紫则是权贵们的服色。而在汉族的民间风俗中,如红色,在我国传统意义上是吉祥、喜庆的意思,在众多的庆典及婚宴上都采用红色。白色是哀伤、清高的意思,在古代,除了丧事用白色外,很多文人雅土为了显示清高,也身着白色服装。而绿色在传统服饰中更多地作为一种卑贱色来运用。《汉书》中说:“绿帻,之服也”。唐代,碧巾是一种侮辱囚犯的头饰;宋代,以戴青巾为不肖子弟;元、明、清时期,绿、碧、青三色,只有从事娼妓、优伶等“贱业”的人才用于服饰。

2.3面料

公元 4 700 多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就发明了养蚕、缫丝、织绸技术。我国商代人们已经能够织出非常精致的薄型丝绸面料,并采取了数种提花方法。唐代服装面料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昌盛,服装面料品种之多、质地之精、纹理之新、色泽之艳,让世人瞩目。华丽厚重的纬锦织物、轻薄如蝉翼的纱罗织物、轻盈变色的羽毛织物、自然朴实的丝棉交织品、粗犷厚重的粗毛呢、多彩相间的晕锦、蓝白等色相融的蜡染、精致高贵的刺绣,这些无不体观了唐代追求服装面料高品位质地的审美情趣。

3结束语

我国传统服饰在世界服饰文化宝库中独树一帜,显示出鲜明的民族性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深入理解和掌握我国传统服饰文化,有助于我国的服装设计师借助现代先进的设计理念把民族服饰的精华融入设计作品中。

参考文献

[1] 陈冠华. 世界服饰辞典[M]. 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1991.

[2] 蔡子谔. 我国服饰美学史[M]. 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1.

[3] 沈从文. 我国古代服饰研究[M]. 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4] 韦荣惠.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M]. 北京:纺织工业出版社,1992.

上一篇:第28届法国巴黎国际面料展览会TEXWORLD 下一篇:对服装制板细节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