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时间:2022-05-14 02:16:44

在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摘 要]:针对学生申存在的一些心理健康问题,探讨了体育教学申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和手段,运用体育特有的形式和内容,更有效的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关键词]: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学生

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是我国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之一。现代人的健康模式已变化,健康不但指生理健康,还包括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性良好,道德健康。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互相影响。青少年正处于身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也是良好心理习惯形成和心理逐渐成熟的关键时期,据专家测试并统计,30%的家庭存在有心理精神问题的人,其中大多数是儿童、青少年,中学生有1/3的学生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根据一项已全国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20%左右的人有明显的心理障碍。

一、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学生中普遍存在着心理健康问题,可通过学校恰当的思想教育和有效的家庭教育等途径和方法进行改善和解决。其中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其它任何方法手段不能代替和无法比拟的,因力体育有其独特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它能消除人的紧张情绪,提高人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我们要很好利用体育这一特点,把观念中体育只作为锻炼身体,增进健康的一种手段,扩展认识到体育对人心理健康的重大影响,并把它作为改善心理健康环境,增进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这样就要对现有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使其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切忌出现教学手段过于单调,形式呆板,教学方法简单粗暴,采取强制甚至体罚的手段。因为这样不仅不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甚至导致其产生厌恶运动,恐惧、逆烦等不良心理反应和心理障碍。

二、不良心理的表现方面及原因

常见的心理疾病症状有以下几方面:

(一)强迫症:对自己无信心,无安全感,自己觉得做某件事不正常,却控制不住,反反复复做一些动作,想一些问题,追求完美。表现为一些习惯性的嗜好和怪僻,如做作业咬笔头,做作业不放心,反反复复检查、说话结巴,走路姿态夸张等。

(二)忧郁症:得了此病的孩子性格脆弱内向,心理压力过大,忧心重重,总觉得生活没希望,普遍都有轻生的念头,对学习没有愉。

(三)焦虑症:此病孩子性格外向,做事着急紧张,遇事提心调胆,惴惴不安,有的学生考试时,两手出汗,把试卷弄湿了,脑子紧张,一片空白,所学的知识全部忘光了。

(四)心理不平衡:情绪不稳,心理压力大,逆反心理严重,总感觉老师和家长对自己不公平,并伴有生理状态,睡觉不好,食欲不振,情绪低落消极。

上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绝非只是青少年本身的原因,而主要是以家庭、学校、社会环境有关。①家庭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家长只关心孩子学习,较少关心孩子身心健康,也不重视学生生活技能的培养。有的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放任自由,有管教过于严厉,打骂训斥,有的父母感情不合或离婚等。这些问题在无形中都对学生脆弱的心理造成了伤害。②学校教育未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分数和升学的结果,来衡量每个学生,中学生感到没有愉,是被动被迫的,学校不关注孩子个性的成长,学生的个体差异没有受到重视。教师缺乏心理辅导知识,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缺乏关爱疏导。③社会环境对学生也有误导,媒体的宣传、恐怖、暴力镜头的增多对意志薄弱情绪不稳定的少年都是伤害。

三、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强迫症的正面是身心放松,只用身心放松,强迫症状才能解除,人际关系敏感的正面则是人际关系融洽随和,忧郁的正面是愉快开朗,敌对的正面是和善友好,偏执的正面是现实和正常。所以运用体育活动的特点,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使学生身心放松,性格随和开朗,情绪愉快稳定,思维敏捷正常,就可以有效的改善学生和心理环境。达到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的目的。

(一)在体育理论课中注重心理健康内容教育。

体育理论主要指在教室里讲授体育与卫生保健基础理论知识的课。应在理论课中注重心理健康的内容,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保健的方法,使其能够在必要时,及时而恰当的对自己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体育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合理对待自己的需要,防止情绪波动过大,学会在各种挫折面前选择正确方式去适应。对喜怒无常者加强自我修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并鼓励学生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最佳心境,在各项运动中去感受运动的快乐,陶冶情操,开阔心胸。

(二)重视快乐体育教学。

体育教学要挖掘原有教材的快乐因素,使平淡枯燥的体育教材变得精彩有趣,使之富有新时代特点。探求新的教学方法,使之更加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需要。在遵守教学原则,保证合理运动量,运动密度的前提下增加欢乐最大因素,使学生喜爱所从事的活动,并在练习后感到满意快乐或良好的情绪体验。这样学生在体育课上能体验到愉快和欢乐,他们就会喜爱上体育课。久而久之,对学生心理卫生和保健,特别对有强迫和忧郁等不良心理症状的学生,能够起到较好的调节作用。

(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人际间维持一种融洽的正常交往,能给人带来安全感,会引起愉悦的情感体验。师生间、学生间建立起亲密友好的关系,共同生活在和谐氛围中,就会增加集体凝聚力,向心力,不仅能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对身心健康非常有益。用“体育重在参与”来引导学生使其消除闭琐心理,扩大交往,体育教师利用体育活动的这种特点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多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活动中互帮互学,鼓励互相保护帮助,发现学生优点及时肯定、表扬,使其获得集体的认同感,让其在集体中得到鼓励和力量。这种融洽的人际关系和教学气氛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益的,特别对于具有病态人格倾向及心理不平衡症状的学生有良好的教育和调节作用。

4、全面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

教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熟悉学生,从学生的实践出发。如学生的言行举止,运动能力、身体素质、个性特点,并可通过其外在行为表现,了解其心理健康水平状况。有忧郁、焦虑感的学生往往运动能力差,对学习缺乏兴趣,教师应经常鼓励和积极引导并合理调整教学内容的强度及难度,合理安排考试内容,使其运动能力适应内容的挑战,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快乐并喜爱学习活动,而当其不适应时,就会产生焦虑及挫折感。偏执和敌对倾向的学生往往纪律性差,不守规则,体育活动都有一定的规则,不按规则进行活动就会失误或失败,在教学中应把这一概念贯穿于体育教学的各项活动中,坚持有意识的强调这一点,使学生认识到规则和纪律的重要性,纠正其不良心理。人际关系敏感的学生则对异性接触不自然,有异性同学在场不敢做动作,并不爱与人交流,几乎没有朋友,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心理疏导,正视男女同学之间友谊,加强同学间正常交往,在教学中创编男女生共同练习的项目,如集体舞,韵律操,对改善其心理状态有帮助。

总之,体育教师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将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贯穿于体育教学之中,运用体育特有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更有效的全面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上一篇:师徒结对 延续合作 下一篇:信息技术与地理课程整合对教与学的影响